对新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探究

时间:2022-10-10 05:52:48

对新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城市湿地作为城市中生态多样性的代表,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湿地、体现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关系、体现城市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是本项目设计的核心问题。本项目设计提出创新而务实的方案,推广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自然;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在期间分别被青澄路、夷浜路分割。结合湿地自身的特色、周边用地情况及所在地域文化等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苏州中新科技城湿地公园”布局结构――“一轴、两翼、六区、十四景”。

二、设计理念与指导思想

“苏州中新科技城湿地公园” 景观设计,将融合生态――自然的体、景观――自然的象、环境――自然的用。即自然本质之真、自然现象之美、自然实用之善三个层面言说。提出建立在生态自然观基础上的新自然景观——“湿地公园”与自然共同生长这样的设计理念。

其设计指导思想是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的功能作用,实现设计地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三、方案设计特色

1.主入口区与次入口的设计

科营路东侧,区域的最西端,与CSSD办公大楼隔路相望。布置的以“主入口广场”为前景,满足集散、停留、等候功能;同时附设“江灯渔跃”景点,成为公众与湿地的直接对话面,并贯穿“船文化”,“渔文化”。如图1。

“主入口广场”主要包括入口标志、入口广场、休憩设施等。设计结合场地横向展开一处“林荫广场”,特色景墙、景观石柱、休闲花坛、树池坐凳等成系列的景观设计,一方面使得主入口广场特色鲜明,易于识别;另一方面解决了人流集散、问讯、等待的需要。

“江灯渔跃”景点。主要由景观眺望台、休闲栈道及特色景观雕塑组合成景。经过主入口广场、景观石柱,游人来到开敞的平台之上,可一览湖水景致。而一侧特色景观雕塑更是设置的恰到好处。这处特色景观雕塑采用层层排列弯曲的彩喷钢管塑造而成,一排排钢管似如海洋中的水草弯弯曲曲,鱼儿、蟹儿在其中游弋、穿梭,营造出欢快、明朗的感觉,寓意美丽富饶的阳澄湖。

次入口区位于科智路、澄湾路交叉口处。设计为不规则场地,与场地相呼应。场地采用简洁通透设计风格。周边布置一定数量树池座凳;场前布置标志性景石,形成整体的视觉感受。场地设计充分考虑游人感受的延展性以及与林荫停车场的衔接、融合,采用“隐入口广场”做法,充分体现了景观整体性、生态性。广场前景选用竹子密植,伴随着碎石路面营造次入口“曲径通幽”之感。如图2

图1 图2

2. 建立生态缓冲区

夷浜路至澄湾路一段,近500米水道。设计本着生态工程措施结合景观的设计主导,通过激流石、分流道、直流带、弯流道、起浪池等一系列景点设计使得水体流动自然活跃,增加了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充分曝气,达到为水充氧目的。本方案设计提出“整合改造,植物保留”的原则。在改变岸线、增加堤、岛、河、渚的同时布置“河渚渔歌”和“ 木歌林语”两处景点,并以栈道、平系、沟通。一方面增加了景深,另一方面对道路分割形成遮挡,同时还为周边用地提供休闲、游散的场所。如图3:

“河渚渔歌”和“木歌林语”两处景点设计贯穿“渔文化”,采用栈道与周边景观相互沟通。景观平台挑出驳岸,边缘设置石质坐凳,平台中部两个镂空留出的树池使得硬质景观更为生态自然,两片青砖景墙,中间留出窗洞来寓意一个家的场景,靠近湖面的平台上一组“渔”的具象雕塑,渔人手拉网具,脸上露出收获后的恬淡笑容,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的满足。

图3

3.建立生态湿地区

通过带状缓冲过渡区域一系列交叉重复的生态工程措施处理,在设计区域的南侧,结合现状设计一处较大的水域――“生态湿地区”。旨在对水体进行再次过滤、沉淀。

这一区域里,设计布置“水漾闲林”、“船桥相望”、“沁水流芳”、“溪风探幽”等景点。如图4。

“水漾闲林”景点,与“木歌林语”相连,设计将两个景点统一考虑,“木歌林语”作为鸟类栖息地,“水漾闲林”则作为观鸟、赏鸟基地。景点内布置“湿地展示地”、“湖心亭”“廊桥”、等内容,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场所向人们传递湿地知识信息,给人们提供游览学习的场地,达到湿地科普教育的目的。

“船桥相望”景点,处在科技城待建地标建筑一侧,与湖面衔接。设计结合建筑的特征、水面的开合、场地的高低。合理布置游散栈道、休息平台、曲桥。旨在,通过景观的虚实、错落、曲直,营造“以小见大”的空间景观,打破平直的岸线的同时形成生态绿地与建筑的相互渗透。为待建建筑提供看与被看、用与被用的多重景观。

“溪风探幽”景点,区域水网交织,岛墩密布,湿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肌理,设计在尽可能维持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利于生物多样性,通过对生物廊道的沟通、景观构架的设置形成湿地的一处别样景观。栈道、栈桥、景观廊架的设计以及水生植物配置,将游人带进一个曲折迂回、回味无穷的境界。

图4

4.公共建筑设施设计与夜景设计

除一些景观需要的亭廊外,在本次景观设计的范围内不设置其它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公共厕所设置,安排在设计地外公共建筑中。一是以免建筑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以及其它人为因素对该处自然湿地景观带来破坏,二是将周边公共建筑与湿地有机组合在一起,更体现其整体性、有机性、经济效益最大化。

其公共设施包括:景观小品、景观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等。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中新科技城湿地公园”的地域氛围,采用自然的木材、石材为主要元素,结合少量钢构、玻璃等新颖材料;造型简洁大方,与周边以生态为主的景观形态能够较好的融合;这些设施结合局部放大的广场及观景平台布置,可成为该区域精致的景观小品。全面满足游客的心理和人体尺度的客观要求。

夜景设计遵循艺术创作原则,与建筑、道路、绿地景观整体设计相协调,起到烘托整体景观效果的作用。不同灯光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层次清晰,突出主景,凸显主题,做到丰富而不杂乱。

“苏州中新科技城湿地公园”灯光夜景设计主要从湿地景观在晚间营造的气氛出发;创造休闲、游赏景观的亲切氛围出发。在方便居民、游人的使用和游览观光的同时,使整个区域的夜间具有独特的美。

5.节约型在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公园的应用

首先是坚持生态原则,这点上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公园完全可以做到,这里本身就是一片湿地,有着它自己的生态系统,只要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一个生态公园。

其次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内部建立生态净化系统,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既不破坏形象有保护了那里的环境。同时,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设计人员还设置水禽栖息地,让更多的鸟类禽类能够来这里嬉戏,也不失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景点,这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最后在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的过程中,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里补种了芦苇,它不仅是景致的一种恢复,更是达到水体的净化———据介绍在英国的许多加油站四周,常常会种植芦苇,因为污水流经芦苇地后水质能够得到明显改善,这样使用后的污水一旦流入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水系中也可以经过净化被植物所利用;在地面铺装上尽可能采用透水性材料,这样可以将水再次收集并加以利用;绿化时以乡土植被为主,没有像有些城市以为引进国外的名贵树种,而是以保持当地原貌为主,凸显当地景观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把其生态、环保、休闲、形象等功能体现的淋漓尽致。总之,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公园就是这么一个原生态的、具有独特设计的生态节约型园林。

6.结语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园林有了重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风景园林以及生态园林,发现了其中的乐趣。相信这次的学习经历会为我以后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同时我也坚信生态园林一定会成为今后园林设计的主导。

参考文献:

[1]王汝成 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侯先颖.树立科学园林观 构建节约型园林[J].河北林业科技,2007(2):43-44.

[3]陈鹭; 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上一篇:试析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问题 下一篇:青溪新城中轴溪水景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