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水窖”:十年滋润西部水之路

时间:2022-10-10 05:08:01

“母亲水窖”:十年滋润西部水之路

在全国掀起西部建设的大潮下。由全国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电视合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母亲水窖”公益项目给枯竭的祖国西部带去了点点滋润。项目实施十年来,投入建设资金4亿多元,为以西部为主的23个省区市修建“母亲水窖”12万多口,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300多处,配合党和政府解决了170多万人口的饮水困难。

妇女挺直了背水腰杆

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以前到农牧区的一些地方去,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崎岖的山路上,一个或几个藏族妇女背着水桶,迎着朝雾或晚霞,步履艰难地前行;水桶里洒落的清水和她们的汗水,滴落在经过的小路上……

在山南地区乃东县有一个叫“夏果”的村子,就在几年前,村里的群众还在为饮水问题而长途奔波。然而“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在村里竣工使用后,村民们再也不为喝水的事发愁了。如今,村民巴桑和村里的其它乡亲们一样,只要花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在村里的15座背水台上,装上甘甜的清水背回家。

“我们一家5口人,像现在身上背的50斤左右的水桶,每天要用两桶水。以前,如果想吃到干净的水,需要跑到距离村子2公里外半山腰的山泉里去背。”巴桑感慨道。

弯弯山路,见证了夏果村村民们吃水的艰辛。乃东县妇女联合会主席白玛吉宗说“2009年3月份,我们开始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到当年5月15号,项目完成。目前,这一项目解决了这里160户、582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饮水问题的解决,村民们很高兴。”

农村大部分的背水、抬水任务落到妇女头上,背水路上会有很多艰辛;有的地方很缺水,很多村庄成了单身汉村。2003年昌都一个朗巴村,那个村在金沙江上游,垂直距离有300多米高,那个村庄的老百姓有这样一句话“有女不嫁朗巴村,嫁到朗巴村后背水也要背死你。”

有了水,村里也可以种花、种草、种菜、种树了。村里新栽的松树、杨树,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的生机。推开村民片多家大门,院子里的小菜地,满眼的绿色惹人喜爱。

“以前没有修‘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的时候,吃水太困难了。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太好,加上自己的小孩也身有残疾,没有人帮我背水,而且背水道也很远。现在‘大地之爱・母亲水窑’项目实施后,取水这样近,确实帮了我们家解决了一个大困难。”乃东县夏果村村里78岁的卓玛老人,用朴素的话语诉说着感激之情。

自治区水利厅官员扎西说,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已整整十年。十年来,这一项目已解决了5万多人饮水困难问题,让万千妇女背水之路变得不再漫长。

“怄气”的婆媳日子一去不复返

“母亲水窖”项目让贫瘠的西部变得春意盎然。在西部兰州榆中县定远乡董家村方家楞干社,60岁的冯英华大妈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绿意撩人的景象,4棵苹果树上已结了青的、红的果子,月季、牡丹、小辣椒依次种在院子的花池里,屋顶、院落的集雨面积达120个平方,房檐的集雨道出口,雕着虎头,既实用又好看。以前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去驮水,她和儿媳妇一去就是半天。现在好了,水窖修在自家门前,再不用驮水了,儿子、媳妇可以腾出手来去城里打工。

现在,方家楞干社217户人家,户户都有一口20立方米的母亲水窖。这种整村推进的原则,也正符合国家扶贫开发的整体思路。现在社里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可以让家里有点零花钱。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宁夏彭阳县草庙乡草庙村。这里山大沟深,以前随时可以看到驮着水桶的毛驴,排队打水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孩子和妇女。吃水最近的要走2公里,最远的有5公里,主要靠毛驴驮和人挑。挑一次水少则来回2小时,多则需要四五个小时。由于男劳力的大量外流,妇女成了生产和家庭的主力。因为缺水,导致卫生条件极其恶劣,严重威胁着这些地区的母亲和儿童的生存。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能给孩子洗个澡,成了缺水地区母亲的最大梦想。

31岁的回族农家主妇马凤梅,22岁嫁到罗志义家,已在彭阳县草庙乡草庙村生活了8年。以前马风梅常常用半天时间,上几个山坡,才能挑回两半桶水,这点宝贵的水用来洗米、洗菜之后,留下洗碗、洗脸,洗脚,再来洗衣服,实在脏得不能用了还要浇地或喂牲畜,洗澡更是一年难得有一次。

刚嫁到婆家时,为水跟婆婆“怄气”是常有之事,娘家没这么缺水,嫁过来就常听到婆婆埋怨她用水太费了,不知道水的金贵,一桶水总让她反复用五六次才舍得给牲畜拌料。自从有了“母亲水窖”之后,她们婆媳关系也变好了,婆婆逢人就说“从去年秋后就一直没有下过雨雪,可现在家里并不缺水,‘母亲水窖’里存下的水还够我们全家用到今年秋天。”

有了水的日子开始过得细致、和谐,有滋有味。而好日子的开头,不正是从和谐开始的吗?

有水的田地变“宽”了

如果说这种生活上的帮助是建“母亲水窖”项目的初衷的话,那么在甘肃永靖县杨塔乡,这种帮助在更深意义上有了延伸。

在徐湾村山庄社村头,吴显学正在他家近40平方米的暖棚圈舍里给一头猪和4只羊上料,2002年4月份建起的这个暖棚已经是他家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一个起点。他打算再买3只小尾寒羊,以他家的实力,500~600元一只的小尾寒羊他也只买得起3只,但是他说不怕,小尾寒羊个大、繁殖快、价钱高,只要好好养,有了致富的路子,不愁。

有了水,解决了温饱,他们已经开始思量起养畜业了。虽然离发家致富还有遥远的路程,但让日子过得更好些似乎并不是奢望了。

同样,远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朔良镇宝达村百常屯,这种变化也在发生着。百常屯2002年9月完成了“母亲水窖”项目工程建设,现在全屯建有沼气池5座,果园7个,56个菜园,3个小饲养场。大部分农户都能充分利用这些短、平、快的项目脱贫,结合整村推进和小康建设的总体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现已初具规模,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平地而起,水窖工程项目的产业化已有了很好的开端。

村民凌妈学的两个孩子在外读书,屯里没有建水窖前,挑水是个问题,每天花在挑水的时间多,用于生产的时间较少。建成“母亲水窖”后,自来水到家了,不再为起早贪黑挑水发愁了,她就酿酒、养猪,每批出栏肉猪10头,还种一个菜园,养了35只家禽,全年增收2500元。凌仕根一家4口人,自从有了“母亲水窖”,妻子在家种甘蔗,丈夫在外跑运输,家庭收入连年好转。

的确,随着“母亲水窖”项目的深入发展,在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的同时,项目还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推力。以“母亲水窖”为龙头,整合资源,延伸开发配套扶贫项目,形成了“1+N”的模式,即以一眼“母亲水窖”,带动建立一个太阳灶或沼气池、一处卫生厕所、一棚蔬菜瓜果、一圈家禽家畜、一个美化的庭院等,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妇女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有了水的天地似乎变得宽了:有了水,人们的心气高了,生产也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变大了。

上一篇:二月二龙抬头:祈福祥雨话民俗 下一篇:郴州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