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生态唱法引发的思索

时间:2022-10-10 02:35:42

由原生态唱法引发的思索

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改变了以往的赛制,一是取消了业余和专业组之分,二是新增了原生态唱法和组合两项比赛。新的赛制让观众有新的看点,尤其是2006年自从原生态唱法走上央视赛台后,“原生态”一词便红遍了全国,成为人们口中非常热门的话题。

一、关于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一词,源于自然科学领域,生态是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一种和自然的协调。原生态歌唱方法,是一种扎根于民族本源文化基础之上、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经过任何雕琢和装饰、原汁原味的歌唱方法。

二、关于把原生态唱法列入比赛项目所引发的争议

自从2006年5月第十二届青歌赛拉开帷幕以后,“原生态唱法”就成为了全国议论的热点,国内各媒体争相报导,众人说法不一,老百姓喜欢,专家们抱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态度。

1、原生态唱法的可比性回顾第八、第九届全国青歌赛,李琼两次参赛,一次拿不到好奖项,另一次失败:而另一位具有特色的歌手阿宝,曾经九次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失败。这两位歌手的歌声都被全国观众所熟知和喜爱,造成他们比赛拿不到好奖项的原因是评委们对他们的唱法有所争议,在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评委们不能判定它们属于任何一种唱法。有评委曾说:“李琼最后居然什么奖都没有得到,但我们还专门为她加了个最受观众欢迎奖。”相信这些原因对本次的赛制都有很大的冲击。

2、原生态唱法的不可比性虽然本次大赛原生态歌手们嘹亮的歌喉、美妙的乐感、载歌载舞的演唱风格让人们耳目一新、为之一振,但如此的赛制确实也有让人质疑的一面。很多担任过青歌赛评委的歌唱家和教育家都提出了疑问:艺术特色不同,怎么可比?广西的“刘三姐”和内蒙古的“二人台”怎么比?侗族“大歌”又怎么和蒙古的“长调”相比?……。有专家认为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原生态,而是在追求一种落后、一种新鲜感,这是声乐发展很危险的

现象。确实,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引导人们对于歌唱的欣赏,一度出现了审美疲劳,正如一贯生活在喧嚣城市的人们会产生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要求,会发现乡村生活的美,会腻烦了生猛海鲜而渴望着尝尝农家饭和山岭野菜,那么这大多数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对我国深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相信这种被炒得热火朝天的话题会促使着青歌赛今后的赛制更加完善地改革。

三、我国声乐的持续发展

纵观我国声乐的发展,50年代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美声、民族唱法的认识都还未具备如今的深度,所以这一阶段的声乐便产生了“土洋之争”;60年代对民族化的理解比较片面,因而美声唱法被排斥;70年代是个过渡时期,民族声乐在声音的运用上已经开始有了“土洋结合”的特点;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繁花似锦的艺术歌曲精品极大地丰富了美声唱法曲库,民族声乐也总结历史的经验,广采博纳,深刻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含义;近些年来,在通俗唱法的不断冲击下,不少音乐艺术类院校又出现了一支年轻的师资队伍,他们为歌唱注入了“流行”的元素,从而更拓宽了歌唱艺术的发展之路。

从第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歌唱中,更多地让人们接触到我国不同地域歌曲的风格特点,如何看待这些原生态的用嗓特点?又如何使其更进一步发展呢?这需要从各个民族民歌实际情况出发,在科学用嗓的原则下,尽可能保留各民族语言、歌唱的技巧和风格,使民族特色与科学发声有机结合起来。歌唱家吴雁泽在担任了多次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以后认为:把歌唱种类划分为三种不太科学,其实美声、民族、通俗有很多互通之处,有的歌手参加美声组可能还不如到民族组,参加民族组又不如去通俗组,强行划分有可能会限制歌手的发展,才旦卓玛当年师从王品素教授的时候,就很好地学习了专业的发声方法,同时又保持了本质的发声状态。

由此可见,我国声乐的持续发展要以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要敢于和善于创新,要创造一切条件,把民间非物质文化挖掘出来,掌握其独特的韵味,运用科学的发声,找出共性,积累并发展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力,使这些富有民族地域色彩的音乐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四、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的特色之路

民族地区学校如能在音乐教育中引进本土原生态音乐教育,形成一种音乐教育的特色,这是其它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取代的。因为民族地区的学校立足于民族地域,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原生态师资引进的优势。笔者曾经多次走访民族地区一些热爱民族传统音乐的优秀艺人,他们对从教基本上持一致的态度――不愿意远离家乡,而愿意在本地兼职从教,其原因是离开了赋予自己艺术生命的环境和生长基础,犹如树木花草失去了水分也失去了种植自己生长的土地,那样他们将会找不到方向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金奖得主李怀秀就认为:“回到乡间‘充电’是必须的,原生态歌手不能离开本土,一般没有演出的时候,我就回家去,或者哪儿过什么节,我也跑去学东西。出去太久,那些会的歌唱完了,没有新的也不行。”

第二,原生态音乐继承的优势。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以本地民族居多,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对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耳濡目染,并对之有很深厚的感情,另外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本着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只有在本地才能找到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

第三,环境资源优势。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由于社会的历史环境因素,很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留有较好的完整性,如:新疆、、内蒙、宁夏、贵州、云南、广西等等的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原生态的形式,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基础。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节庆和民族活动非常之多,在这里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有充分的采风、学习和实践机会。

为使原生态这种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一,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增加这方面的教育和认识,放手让少数民族学生们去表现,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二,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等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在学院派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和“本土”的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在招生工作中,对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特长考生有所倾向。国内目前的音乐艺术类招生仍然只重视在美声、民族、通俗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发展潜力。其次,在众多学院派出身的教师队伍中再增加一些原生态的师资,可聘请本地一些具有丰富歌唱表演艺术经验的民间艺术家作为原生态歌唱的指导老师。再次,增加一些本地原生态歌唱的欣赏课程,更多地让学生们参加本地民俗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加深对原生态民族音乐的理解,更懂得其重要性,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学习和发扬民族的本原文化,多深入生活,多一些民间采风,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挖掘本土民间的第一手音乐材料,掌握其原生态的韵味,摆脱模式化的局限性,创造出特色。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艺术系)

上一篇:合成器在花鼓戏乐队中的作用 下一篇:聆听亨德尔的《弥赛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