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水平评价

时间:2022-10-10 01:33:5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水平评价

内容摘要:区域层面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体系要求把经济、社会、生活的融合水平进行全面的测度,对于指标选取的多维度深层次性以及指标权重设置的科学合理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本文构建以就绪度、应用度以及绩效度作为一级指标,同时涵盖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北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是:2007-2011年湖北省两化融合综合水平偏低,但基本保持平稳,并未出现大幅度波动;受金融危机和节能减排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度和绩效度指数波动较大。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两化融合 评价指标 主成分分析法

引言

自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发展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强变大”,是党和国家在对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规律作出客观判断的基础上,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审视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中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与已经到来的信息化进程的重叠、融合、合二为一,是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域和省级试验区等的建立为两化融合工作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体系。构建区域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科学判断两化融合的阶段和程度,有利于及时发现两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是促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之一。

从现有研究看,学者对两化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各有侧重,但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指标权重设置的主观性较强,所采用定性度量方法可操作性较差,缺乏实证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较为不便。对体系的构建主要参考西方先进国家的情况,这只适合在特定区域开展,不适合推广到全国使用等;或者是指标选择较少,覆盖面较窄等。区域层面的两化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信息化水平和整个经济发展状况,不仅要包括社会工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普及方面,企业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流通、营销以及企业管理融合方面,还要包括两化融合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方面,各级指标的选取和权重设置也要科学合理,才能准确反映出两化融合的真实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并重、客观性与代表性兼顾、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相结合等基本原则。结合国家及各省现有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统计标准,同时综合考虑两化融合的内涵体系以及发展阶段,从就绪度、应用度以及绩效度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就绪度是指两化融合基础的准备程度,如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参与主体的社会构成、投融资水平等,主要反映两化融合的基础条件和要素。选取电话、电脑、互联网普及率和有线电视接入率等来反映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选取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企业研发人员数量、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等来反映两化融合的参与主体情况,选取信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率、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电信业务总量来反映两化融合的投入力度。

应用度是指信息技术在基本业务上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企业生产研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主要反映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选取R&D活动的大中企业比例、R&D经费等反映企业内部的研发投入,选取企业嵌入式软件支出、电子商务交易额、货物周转量等反映企业在生产流通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选取系统集成与支持服务成本反应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选取信息公开度、电子政务开展度反映政府信息化办公水平。

绩效度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主要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由于衡量这三个方面的指标比较多,因此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相互之间也要保持独立。主要选取的指标包括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失业率、消费水平、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减少率等。

据此,根据上述三个维度构建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见表1)。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根据湖北省2007-2011年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湖北省2007-2011年统计年鉴、湖北省2007-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相关的内部资料及数据,运用本文构建的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对2006-2010年湖北省两化融合水平进行评价和测度。为保持数据量纲的一致性,对数据一般采用速度指标和百分比的形式,以方便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对部分逆向指标取其倒数值,部分难以获取的指标数据用全国平均水平或近几年的平均水平来代替,然后运用公式进行测算。

(二)评价结果

首先,计算结果显示(见表2),湖北省2007-2011年的两化融合水平综合得分分别为3.20,3.83,3.66,3.92和3.84,一方面反映出湖北省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偏低(最高得分值为10分),另一方面从演进趋势看,“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两化融合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在2009年的陡然下降后,随后两年即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波动性并不十分明显。

其次,就一级指标而言,绪度指数逐年提高,反映出湖北省在两化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应用度指数虽在2008-2009年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出现下滑,但之后两年又开始稳步攀升,说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时,能够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信息技术上的应用程度和应用范围,而且湖北省电子政务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政府信息也日益透明化,也促进了应用度指数的提高;绩效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特征,这一方面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环境效益指标中污染物排放治理不力的影响,特别是2011年绩效度指数出现明显下降,直接与当年SO2和COD排放治理率低有关。

最后,就二级指标而言,湖北省两化融合的普及率、参与主体和社会效益逐渐提高,说明两化融合投入力度比较大,湖北省颁布的一些列旨在推动信息产业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投融资、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管理和经济效益不太稳定,有的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一方面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景气度较低,导致2009年的水平下降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投入与大型企业的投入出现差距,中小企业后劲不足所致。环境效益呈现下滑趋势,2010年的环境效益得分只有1.95,较之2008年水平下降幅度较大,虽然湖北省颁布了电子信息产品的污染控制办法,但整个工业体制系的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污染物排放总量虽有降低但依然居高不下,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尚需抓紧。

结论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能简单的依靠人力、物力的简单投入,也不能单一的在两化融合的某一方面加大投入,而应当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面融合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深入推进湖北省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首先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信息化在工业化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通过试点示范以及完善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应用;最后要高度发挥两化融合在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两化融合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度。

本文根据两化融合的基本内涵和发展阶段,同时根据现有关于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统计标准,从就绪度、应用度和绩效度三个维度构建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系统性要求和数据的可获得性要求。但该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选取指标时,反映应用度的部分指标数据难以获取,只能选择嵌入式软件支出成本、系统集成与服务支出成本等来代替,降低了评价的准确性;其次,在数据处理时全部选择百分比制,虽能保证量纲的一致性,但是有些指标受到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的限制或者受到发展潜力的影响等在短期内难以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其对两化融合水平的贡献度降低;最后,由于指标数据没有参考标准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该评价体系适合做比较分析,针对某一年度的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估就失去了意义。考虑到两化融合水平评价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有关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统计标准体系,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以便于在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开展全国范围的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比较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转型与调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R].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M].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Frederick Williams.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1988

4.Audrey N.,Selian.The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Civil Society Participation [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4(3)

5.Hamid R.,Ekbia.,Schuurman Nadine.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Geographie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9(25)

上一篇:从投资者情绪理论看金融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下一篇:旅游产业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