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理解,培养思维

时间:2022-10-10 01:29:25

注重理解,培养思维

【摘 要】理解不仅仅是把新知识与先前的已有知识产生联系,而且是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了,才具有迁移与应用的灵活性,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维更开阔,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近视眼 远视眼 晶状体 视网膜 发散 折光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42

注重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心理学认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完善个体大脑内部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推动记忆,进而又更易于同化与理解新知识、新信息。这是一个良性学习过程。理解不仅仅是把新知识与先前的已有知识产生联系,而且是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当知识被高度结构化的时候,新的知识就能被连接、并被融合进已有的知识网络中,而不是只产生知识点之间的单个连接。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了,才具有迁移与应用的灵活性,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维更开阔,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一些现象和结论不能很好的理解,产生了许多疑问,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备课时常常思考:怎样在学生仅有的知识基础上,如何分析、如何讲述?才能让学生更容易从理解知识的角度去领悟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并且还能与已有的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现就《神奇的眼睛》这一节,谈谈我的一些处理方法。

疑惑一,为什么晶状体越厚,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短,反之,会聚能力越弱,焦距越长?

在这个问题上,平板玻璃对光的作用:既无会聚作用,也无发散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假如平板玻璃中部变凸,就成了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什么作用?――会聚作用;那进一步思考:如果中部变得更厚更凸,会聚作用会怎样呢?这样引导学生思维,学生们会很顺理成章的明白晶状体越厚,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短,反之,会聚能力越弱,焦距越长。

疑惑二,为什么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如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形状,远处物体传来的光近似于平行光?

对于近处物体,物体某位置传来的光线,由于离人眼距离很近,学生容易理解其光路形似点光源。而对远处物体某位置传来的光线由于离人眼很远,对比太阳光,实质上太阳是一个点光源,它发出的光是传向四面八方各个方向的,但由于太阳离地球距离太远,地球只是接受到太阳发出的很小很少一部分光线,故在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光是平行光。这样的对比分析理解讲述,学生更容易掌握。

疑惑三,为什么正常人眼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是变厚(凸)了,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薄了?

人眼晶状体到视网膜的前后距离是固定不变的,由凸透镜成像原理知道,当成实像时,物距增大时像距会减小,物距减小时像距会增大。由于正常人眼都能将远近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观察近处物体时,物体传来的光线相较远处物体传来的光线更发散一些,晶状体仍然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晶状体对光的折光能力应该更强才能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故晶状体应该变厚(凸),反之,观察远处物体时,由于物体传来的光线接行光(相比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略会聚些),故晶状体应该变薄一些,折光能力变弱。

疑惑四,为什么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是成像于视网膜前方,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是成像于视网膜后方?

这个问题要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分析,第一,遗传基因。第二,环境因素:是指非遗传的一些因素。主要具体的就是指近距离用眼过度和用眼卫生不当引起眼轴伸长近视。或者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或在过强过弱的光线下看书写字,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睫状体失去了对晶状体的正常调节功能,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视远时,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晶状体不能正常的变薄,依然保持视近物时的凸起程度(折光能力),折光能力太强,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而会聚点成在视网膜前。

患者形成远视眼的原因,主要是轴性远视和屈光性远视两种。远视眼是由于眼轴较短,在不使用调节状态时,光线通过眼的屈折后主焦点落于视网膜之后。而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

老花眼是眼球中晶状体的老化。晶状体是眼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晶状体的弹性从人出生开始会逐步降低。当我们年轻时,晶状体非常富有弹性:当我们看远距离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成扁平状;而当我们看近距离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凸,我们称之为调节。通过晶状体的调节,我们能轻易的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当人们年纪在40岁以上时,晶状体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收缩能力降低而致调节减退,使近点远移,故发生近距离视物困难,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方,这种现象称为老视。

疑惑五,为什么近视眼矫正要用凹透镜,远视眼矫正要用凸透镜?

讲授时,我采用图示法讲授,近视眼视远时,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折射光的能力太强,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而会聚点成在视网膜前。矫正时,要让远处物体依然成像在视网膜上,光路应该如何?矫正后光路比原来是会聚一些呢?还是发散一些?如此引导学生马上就明白是发散了,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当然矫正近视眼,该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

而远视眼由于眼轴较短,老花眼是晶状体变成扁平状,在不使用调节状态时,平行光线通过晶状体的折光后主焦点落于视网膜之后。而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对比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要让近处物体依然成像在视网膜上,矫正后光路比原来是会聚一些呢?还是发散一些?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是会聚了,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然矫正远视眼或老花眼时,该配戴用凹透镜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或老花镜

疑惑六,为什么人眼成像与照相机成像性质是相同的?但在观察远近物体时,调节物距、像距关系时,方法却不同?

教学时,我采用类比法,照相机成像远理和(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43页)人眼视物原理相同,都是物距大于像距,也就是当物距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不同之处是,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人眼在观察远、近物体时,由于物距的变大和变小,像距也要跟着反方向的变小和变大,可是人眼的晶状体和视网膜的前后距离是固定变的,不能像照相机那样可以将镜头后缩和前伸,来调节物距、像距(镜头焦距不变),实现远近物体都能成清晰像于胶片上。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即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从而调节物距、像距的关系,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下一篇:中学体育开放式课堂的构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