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卖“五代线”

时间:2022-10-10 01:07:16

上广电液晶“五代线”重组,是否将以上海本地资产重组的故事收场

即使处处可见“打折”,中国最早的第五代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下称上广电NEC),出售标价也显得有些过于优惠。

7月15日,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广电)董事会将有关上海广电NEC资产出售的征询函发给相关企业。“底价仅为20亿元。”上广电一位高层曾告诉《财经》记者。

五年前,这条生产线的最初投资为10亿美元。当然,这不是一条盈利的生产线,目前还背负供应商欠款12亿元、银行欠款40亿元。

不过,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银行欠款部分可能要由政府背负,供应商则可能要承担部分损失。”

眼下正是一个购买的好时机。今年以来,液晶面板价格开始逐渐回升,半年来累计回升超过50%。而在政府的补贴之下,上广电多数的设备折旧已经接近完成。只要支付一次性资产购置成本之后,新买家将买回一条成熟的液晶面板生产线,直接进入收获期。

“谁买了这条线都会开心。”复旦大学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教授告诉《财经》记者。

7月20日,武汉中恒新科技产业集团(下称武汉中恒)、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000050.SZ,下称深天马)、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725.SZ,下称京东方)分别给出报价。知情人士透露,三家报价分别为28亿元、25.5亿元和25亿元。最被看好的京东方戏剧出局。

眼下,武汉中恒和深天马已经开始对上广电NEC进行尽职调查。8月14日,两个竞标者将会给出第二轮报价。上广电“五代线”鹿死谁手,仍然待定。不过,这一重组过程中的戏剧变化,预示着这条命途多舛的“五代线”,未来可能并不那么乐观。

京东方出局

2003年,上广电决定上马国内首条“五代线”。上广电通过旗下子公司持有上广电NEC75%股份,日本电气株式会社(NEC)、大和证券共同持有25%股份。

根据国家计委立项时的审批意见,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七年又11个月。六年时间过去,这一项目不仅未能盈利,2008年当年账面亏损18亿元。

一位上广电NEC高层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至2008年12月,贷款银行终止授信,直接迫使企业无法正常开工生产。

上广电内部也曾经有过讨论,希望上海市政府能够再次注资,解决眼下困境之后,再寻找新的投资者。但是,今年3月,以上海仪电为首的托管小组成立之后,这一动议再未占据主流。

7月20日,京东方、深天马、武汉中恒三个竞标者,向上广电董事会提交了各自的出价和收购方案。京东方作为上广电内外最为看好的主角,却在好戏开幕之后,就面临退场的尴尬。

8月6日晚,京东方公告,未被选为上广电NEC“五代线”资产重组候选受让方。

京东方总裁陈炎顺告诉《财经》记者,尊重上广电董事会的选择,但是他又反复表示,此次京东方未入选,原因复杂。

“绝非技术性问题,不是价格问题,不是商务谈判的问题。”即使已经出局,陈炎顺看法依旧,“若从产业发展大局来看,应当由京东方来做。”

对于在北京已经拥有一条“五代线”的京东方,将上海“五代线”拿下,不仅可以消灭潜在竞争,还可以在小尺寸液晶面板建立起主导地位。

业内对于京东方重组上广电NEC也颇为看好。兴业证券分析师时红认为,京东方能够整合上广电NEC,将是政府意志推动“五代线”液晶发展的最有力证明,可以提升供应商的信心,对于上广电来说意义非凡。

“如果京东方能够整合上广电NEC‘五代线’资产,无疑将会在产业链上下游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时红说。

在历次上广电重组的讨论当中,京东方均是主角,这一次尤其“志在必得”。在各个竞标者完成首轮报价后,一位上广电NEC的高层有些调侃地告诉《财经》记者,“关于未来,可以去问京东方了。”一度,上广电内部曾经有消息称,京东方已与上广电草签协议。

结果出乎京东方预料,由于报价最低,不得不早早出局。不过,两位参与交易人士均向《财经》记者透露,深天马最初的出价为23亿元,而非25.5亿元。

接近京东方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价格只是借口而已,上海方面并不希望京东方前来整合,“北京、上海两地特殊的地缘,决定了这两地之间的资产重组将会极其复杂。”

京东方高层曾向上海方面许诺,将会立足上海本地发展,并对未来高世代液晶生产线作出保证。但是,仍难以避免首轮出局的命运。

“最完美的结果往往是不能实现的。”陈炎顺语带玄机。

“黑马”中恒

8月6日,在京东方公告落选同时,深天马公告其入选成为重组上广电NEC候选者,武汉中恒也向媒体确认入选的消息。上广电“五代线”的角逐变成了两个竞标者的游戏。

即使在武汉,武汉中恒和董事长李中秋也显得非常低调。

《财经》记者采访了解,他早年经营家电贸易起家。1996年,他在武汉开发武汉中恒工业园,三年后引入液晶模组生产企业进入工业园。

武汉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介绍,在冠捷、唯冠两大显示器厂落户武汉的过程当中,李曾经起到中间人的作用,因此与武汉政界也多有往来。目前,冠捷、唯冠在武汉的液晶显示器工厂,以及武汉中恒自己的液晶显示器厂,三家产能总计约2000万台。

2005年,武汉中恒收购上市公司深华发(000020.SZ),始为资本市场所识。公开资料显示,李中秋持有武汉中恒98%的股份,武汉中恒持有深华发41%的股份,主营业务包括液晶显示器整机、电路板等业务。2008年,武汉中恒显示器业务收入为0.68亿元。

液晶显示器是上广电“五代线”产品最为适合的下游出口,武汉中恒的产品尺寸又与上广电“五代线”产品非常吻合,均为从15英寸到22英寸。上广电债务危机爆发后,武汉中恒是不多几家与上广电维系合作的厂商。

上广电人士向《财经》记者证实,李中秋一直为上广电的客户之一,但是规模并不大,双方有意从9月开始扩大合作规模。

如果武汉中恒重组上广电“五代线”成功,将会形成上游的液晶面板与下游显示器“垂直整合”,这样可以部分避免液晶价格波动过大给生产线带来冲击。此前,代工巨头富士康也曾投资液晶面板,直接供给自己的代工业务。2008年,全球液晶巨头纷纷身陷困境,富士康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却有不错的表现。

体制灵活亦是武汉中恒的优势之一。谷至华认为,如果武汉中恒这样的民营企业能够接盘,也可以说是一个亮点,“(上广电)现在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是因为体制”。

体制问题也是上广电此前遭遇的最重要障碍之一。过去几年,上广电NEC以及上广电集团的高层变换频繁。相比之下,王东升等京东方高管在公司上市时已经持有不小的股权比例,这一激励机制保证了京东方过去多年管理层和公司经营战略的稳定。

武汉中恒报价最高,背后则是得到了武汉市政府及国开行的资金支持。接近李中秋的知情人士透露,武汉中恒除自有资金10亿元,武汉市政府将给予10亿元资金支持,国开行则提供10亿元授信。

不排除意外

如果最终深天马接手上广电“五代线”,故事将更像是上海本地国资的重整。

为了此次收购,京东方和武汉中恒计划分别在上海成立了新公司,深天马则早在2006年就与上海企业合资成立上海天马,已经完成这一布局。

工商资料显示,上海天马注册资本10.3亿元,总投资31亿元。其中,天马微电子占30%股份,天马微电子大股东中国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占股21%,上海张江集团占股20%,上海国资委持股19%,上海工业投资集团占股10%。上海张江集团、上海工业投资集团之间均为上海国资委控制公司,因此,上海天马实质由上海国资委与深圳天马合资成立,双方分别持49%和51%股份。

有些巧合的是,上海天马成立的2006年,正是上广电“五代线”为生计艰难挣扎之时。

谷至华认为,深天马无疑最具优势,除了上海天马在上海已有一定的地位,深天马还有“央企”的金字招牌。

深天马母公司为中国航空工业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系中国航空工业系统内从事非航空工业的投资平台。除了深天马,这个平台下还拥有中航地产(000043.SZ)、深圳中航集团(00161.HK)、飞亚达(000026.SZ)三家上市公司。

“天马作为央企有更为雄厚的实力,而且相对更有面板管理和行业经营的经验。”一位上广电NEC高层对《财经》记者表示。他还认为,液晶面板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的产业,似乎国有企业操盘更为适宜。

与半路杀出的“黑马”武汉中恒不同,深天马一直是国内液晶面板行业领导者之一。只是与京东方突进高世代线不同,深天马自身明确定位在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市场,在上海、武汉、成都的项目均为“4.5代线”。如果能以低价重组上广电“五代线”,无疑是其形成规模的最佳时机。

对深天马不利的是,深天马在成都和武汉的两条“4.5代线”均在投入期,原有液晶面板资产上半年也有相当大的亏损,再吃下上广电“五代线”资产,会加大其资金压力。

当下,武汉中恒和深天马对上广电NEC的尽职调查,已经进入最后阶段。8月14日,双方将会进行第二轮的竞标报价。

不过,并不排除出现意外的可能,上广电高层向《财经》记者证实,有关方面曾希望深天马和武汉中恒能够联手。但李中秋予以否认。■

上一篇:铁本“清算”在即 下一篇:地产融资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