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中部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对策探析

时间:2022-10-10 12:51:16

加快我国中部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对策探析

摘要: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产业内贸易正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各国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的贸易往来与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对外贸易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无疑是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重要筹码。目前,中部地区如何发展产业内贸易、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 中部地区 发展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既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等。

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规模经济

比较优势模型是以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但事实上,很多行业都具有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规模经济(或称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在这些行业中,双倍的投入获取的是超过双倍的产出。当进行贸易的两国实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不同的产品,这样市场的扩张导致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存在规模经济,生产成本不断下降,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产品交换,两国都从中得益。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或者是垄断竞争的;产品是有差别的,而不是同质的;随着边际成本的下降,规模报酬递增。根据这些假设,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正规模型如下图所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相反,它可能是收益递增或规模经济的结果。如果说产业间贸易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及技术)差别的;那么产业内贸易则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兴盛完全是由于生产的规模经济。在现实世界中,国际竞争迫使条件相似的各国厂商只生产某一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差别产品,而不是生产全部有差别的同类产品,这可以保证使单位成本最低。

(二)差异产品

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同样的,但是现代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类似但不相同的工业品之间。这是因为,现代经济中。大部分产品都是差异产品,它们不完全相同并且不能完全替代。产品差异可分为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无论是产品的水平差异还是垂直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需求方面都存在着消费偏好的多样性,在供给方面都存在着生产的规模经济,如果各个经济中消费者偏好不同。垂直差异商品中就存在潜在的贸易基础。在实际贸易中。差异产品贸易一直是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热点。

二、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

在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发达国家由于战后经济的高速成长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不仅奠定了其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也决定了其在当代世界贸易,特别是产业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同时产业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2004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法国为86.83,德国为76.71,荷兰为88.23,英国为79.92,美国为67.60。而发展中国家虽然由于经济不发达。在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促进对外贸易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2004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香港为90,30。新加坡为81.10,韩国为65.19。从纵向的时间序列来看,世界产业内贸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大都是增加的趋势,如1970―1980年10年之间,澳大利亚产业内贸易比重增加了5.4%,美国增加了1.4%,法国增加了3.6%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增长,与此同时,产业内贸易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2002年我国与亚洲的贸易额居首位,达到3630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其次是欧盟,为1100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俄国、英国。再其次是北美达到1051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和加拿大。而与非洲地区对外贸易较少。在近几年中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中,2000―2004年中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趋于平稳。其中与法国、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与荷兰、俄国、澳大利亚产业内贸易指数相时低一些。可见,与中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国家主要是亚洲国家。而欧盟和北美的国家相对要少些,这一趋势与前面分析的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基本一致。在制成品贸易中,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比较来看,2004年中国制成品的对外贸易额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达到9940亿美元。而中国多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为54.28,趋于中下水平。由此可见。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还未居于主导地位。随着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部外贸普遍快速发展,安徽、湖北、河南外贸增长依然保持了稳健态势。2007年中部地区加工贸易额151.5亿美元,增长38.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8个百分点。本文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定义将农产品划分为18种,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和中国统计网的相关统计数据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前2位数划分农产品来考察这18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00活动物;01肉类及肉制品;02乳制品及禽蛋;03鱼类及水产品;04粮食;05蔬菜及水果;06糖、糖制品和蜜;07咖啡、茶叶、可可、辛辣品及其制成品;09其他可食品及制成品;11饮料;12烟草及烟草制品;21皮、毛及生皮毛;22菜籽油及油质水:果;26纺织品纤维;29未加工动物及蔬菜原理;41动物油脂及脂肪;42植物油脂。

三、我国中部地区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把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放在重要地位。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和就业结构;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把产业升级、市场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育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努力在国内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应加大科技进步,引进优秀科技人才,促进技术进步,以提高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设立工作站和科研开发基地,努力提高中部地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同时注重创造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名牌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优势。扶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的生产和出口。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中部地区出口总值中的比例。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中部地区的传统产业。

(三)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

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为了扩大企业的规模以降低企业成本。形成公司的特定优势,中部地区应该积极引入国外直接投资。吸收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投资能获得技术、资本和产业升级效应,从而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化产品的贸易。中部地区在提高对外贸易的时候,要积极探索和拓展吸收外资新方式,鼓励外国投资者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中部地区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实现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从而形成开放的供应链和密切的外部市场联系,提高对内对外的开放水平。

(四)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

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中部地区的产业内贸易,实现资源比较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改变出口矿产品以廉价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不高的局面,增加中部地区矿产品对外贸易的出口质量。中部各省应该加大对矿产品开发部门规范化的管理,提高出口矿产品的加工层次及技术含量,调整矿产品的贸易结构,鼓励进口初级矿产品出口深加工高附加值矿产品,增加矿产品贸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中部地区农业对外贸易存在巨大的潜力,应该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实现农业产品化,发展规模化农产品品牌企业,多种途径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内蒙古风电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下一篇: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