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了职场就对了

时间:2022-10-10 12:41:32

你对了职场就对了

去报社实习之前,受一位学兄的点拨,我找来有关职场兵法、白领生存指南之类的书进行研读。书中有关职场人际关系的剖析,让我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生活有种战战兢兢的感觉。

负责带我实习的记者姓王,他性格直爽,在记者部资历颇深。王老师从如何发现新闻线索,找切入点,到制作标题等方面,都给了我切实的指导。他带我出去采访了多次,我俩配合得很默契。

一个周一的下午,记者部举行选题例会,因意见不一致,王老师和首席记者李老师吵了起来,两人互不相让。看到这种场面,我暗中揣摩:看来王老师和李老师之间有矛盾,李老师是首席记者,负责记者稿件的统筹,而王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两个人我都不能得罪。但事关我的实习鉴定,至少在形式上我要和王老师站在一起。

转眼,忙忙碌碌的实习生活过去了两个月。我细细盘点一下,实习成果不能说没有。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发了不少稿件,但大都是几百字的豆腐块,属于人们看过即忘的短消息,这让我很不满意。如果实习期间能写几篇深度报道,见报后能产生些许反响,那样自己也有成就感啊!

机会很快来了。一次,我在采访一起出租车司机和客运部门的纠纷时,通过深入了解,我感到这件事情的背后大有文章可做,便踏踏实实地采访了几天,弄清了当事各方的真实想法,并请教了有关专家。然后,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写出了一篇深度报道。

文章写好后,我却犯了难。带我实习的王老师负责热线新闻,深度报道是李老师负责的版面,而他又负责记者部的统稿。如果我把这篇报道给了李老师,王老师会不会不高兴?如果王老师对我有了意见,我以后的实习还会不会顺利?

权衡再三,我觉得还是应该把稿件发到王老师的信箱里。

第二天上午,王老师一到办公室便对我说:“小刘,昨天晚上发给我的稿子我认真地看了,不错!”得到王老师的肯定,我挺高兴,但也有些失落,心想如果稿件发给首席记者李老师,也许就能直接见报了。

中午在餐厅吃饭时,我正好遇到了李老师。他端着餐盘走过来,坐到了我的对面。我俩边吃边聊,他说:“小刘,你最近发了不少稿件,你的新闻敏感度还是不错的,继续努力!”听了他的夸奖,我又揣摩上了:李老师说我发表的稿件多,怎么没说我写的东西有深度呢?他负责统稿,我那篇有关出租车的深度报道他不会看不到啊!除非王老师没把稿件交给他。如果李老师看到了那篇稿件,他不加评点,说明他对我那篇文章不太认可,也许是对我不把这类稿件直接给他有意见。想来想去,弄得我头都大了,心想,职场真是太复杂了!

第二天早上,我在摊点吃早餐的时候,发现已上市的报纸要目赫然印着一行熟悉的标题,翻到深度报道那一版,我惊喜地看到了我写的那篇文章,不由欣喜万分。

过后,我才知道,当天晚上我把这篇稿件发到王老师的信箱后,他觉得是篇不错的深度报道,便稍加改动直接发给了负责统稿的李老师。李老师一看到我这篇文章,也为之叫好,就写了编者按,第三天便见了报。

想想当初我那庸人自扰的复杂想法,真是好笑!同时,我也从侧面了解到王老师和李老师的真实为人。他们在业务例会上,可以为了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恰恰说明了他们对工作的认真,生活中的他们其实都是正直坦荡的人。而我看多了职场方面有关人际关系负面的描写,便想当然地认为职场非白即黑,把好人也往坏里想,真是好笑。

凭着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我已经成了这家报社的一员。工作到现在,我对职场的体会是,竞争压力之下,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利益的博弈,人际关系的复杂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绝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人人都没有道德底线,失去了起码的风度和尊严。而作为年轻人,更应保留的是那份待人的纯真。(责编/诗坤)

上一篇:“带饭族”的理财经 下一篇:罗浩:代人保管“临终秘密”成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