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初探

时间:2022-10-10 12:41:29

高中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初探

一、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太乐观的调查结果: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

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而且,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其次是初中、

高中。

这些严肃的科学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教师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严重性是毋庸置疑的。

2.从一些媒体报道的个案中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人们不禁要问:一向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现在到底怎么啦?尽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教师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候了,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更需要高度重视。

二、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造成教师心理矛盾的加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对教师的各个方面要求不断提高。就学历而言,国家明文规定,到2010年小学教师本科化,在初中、高中,教师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此外,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还对教师提出新的考核要求,如,计算机考试、普通话测试等,教师要想提高学历层次,要“过关”,就必须在繁重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一方面要搞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搞好业务进修,心理压力自然会增加。

2.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教育的不断变革直接给班主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增加了班主任的适应难度

近20年来,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教育不断在体制、理

念、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要求班主任转变观念,改变行为,快速适应,但班主任培训体系的乏力使班主任个体穷于应付而又无所适从。

3.学生与家长方面的原因

由于在校生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所以独生子女的特点表现

明显: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为;“对物不珍惜、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尽力、对己不克制”。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已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迫切,可是由于教育子女的知识欠缺,可能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有的还养成许多不良习

惯。于是家长们把孩子发展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教师身上,表现为对学校工作的过于关心,有的把孩子的学习好坏、品德的优劣归咎于班主任教师,这样势必对班主任造成了心理压力。

4.职业价值体现差异

职业评价的要求、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催生了一批新职业、新精英,社会职业评价的标准错误地向金钱靠拢,而无钱无势的班主任的社会声誉慢慢降低,直接的后果是班主任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感产生了怀疑、不认同或价值感混乱。而与此同时,社会对班主任的要求和期望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不断增高,要求班主任人格完美、倾心奉献。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班主任的工作规范与工作价值趋向发生混乱,增加了班主任适应的难度。

5.家庭压力

教师家庭与其他家庭相比,在对子女教育和婚姻方面可能有

更高的期望,而有些教师面临这些家庭生活期望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要培养健康心理的学生,首先要有健康心理的教师。

三、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如果能深入了解、科学分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特别是对高中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科学分析,对做好预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及提高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就有了很好的科学理论支持,可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有很多,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方面:

1.心理咨询

重视对教师进行如何应对压力的培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立专业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如果有可能,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改善评价制度,重新正视高中班主任教师的工作量计算的问题,希望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对班主任教师的考核、晋级、评优等方面的评定,要历史地、全面地衡量,不能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如,评定班主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能因专业考试或计算机考试一项未合格,就实行一票否决,而应看一位教师绝大多数方面的条件是否过硬,要从大处着眼,全方位、综合性地衡量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下结论,这样,班主任教师就不至于心理失衡,就会消除消极的工作态度和牢骚满腹的不良情绪。

3.改善学校教育的气氛和环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信息、资料、进修等方面的支援

首先,宣传、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变控制和管理为服务、指导和帮助,要为教师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尊重教师的权利、主体性和个体价值。如,降低学生和教师数的比例,缩短工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检查、评比,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

第三,要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就必须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有充分的学习资料、有更多的进修机会,否则不仅无法提高工作质量,还会不同程度地伤害教师。

此外,最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能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育体制的改革落到实处,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教师从升学率、分数的重重包围中解放出来,不单凭学生考分和升学率来评定教师业绩和教学水平。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建立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教师过大的工作、心理压力,激活教师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

4.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

教师要有颗平常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注意保持自己稳定、乐观、积极的心理环境,学会自我放松,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工夫,通过自我情绪的调节,有意识地对情绪的发生、发展加以调控,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

5.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热爱教育事业,正确认识教师工作,自觉履行教师职责;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一是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二是满足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三是满足教师的生活需要。

总之,高中班主任教师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制约教师潜能的发挥,最终使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损害。开展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与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全社会对教师健康状况的重视度,另一方面是希望全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共同努力和配

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并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并最终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9).

[2]王铁石,李铁军.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3]王智.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综述.教育学,2005(5).

[4]李百珍,王凯,李焕稳.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作者单位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上一篇:英语教学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下一篇:小学社团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