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字母插图有效性的评价维度

时间:2022-10-09 10:07:26

拼音字母插图有效性的评价维度

教科书中的插图不仅仅是供师生欣赏的图画艺术,其本身也成为教材,是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大多需要借助具体情景来进行,这正是小学教科书中安置大量插图的理论依据。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但是,汉语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较难为拙于抽象思维的一年级学生所掌握,同时,拼音字母教学多是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枯燥的字母漩涡。如此一来,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学资源,拼音插图便肩负起部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任。

既然拼音字母插图在拼音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有效性自然也就值得关注。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为研究文本,从插图与拼音字母的关联度、儿童对图片信息的接受度、插图自身的准确度、插图的物理特征四个方面对拼音字母插图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一)插图与拼音字母的关联度

读准字母的音、识记字母的形是字母教学的两个基本要求。拼音字母插图要么是提示字母的音,要么是提示字母的形,最理想的情况是通过准确选材及绘画技巧使字母的音、形同时体现。倘若一副插图既不能提示字母的音,又不能体现字母的形,那么这副插图就仅仅是起到欣赏的作用,不能成为教学的资源。例如:苏教版在字母“l”旁放置了一副孙悟空的插图(见图1),整幅图以孙悟空的外形为主,既不表音,乍一看也未能发现表形的迹象,而原本可起到表形作用的金箍棒却只在画面的角落出现了半截,还被孙悟空的手臂挡去了中间大半部分,基本不能起到表形的作用,只能通过教师口头的引导使学生产生联想。如果将图中的孙悟空换个姿势,使金箍棒整体直立于图画中,效果定会大不一样。

(二)儿童对图片信息的接受度

儿童是否能够准确接收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对于读图式教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读图的准确程度一般受儿童自身生活经验和图片信息的明确度影响。

1.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主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读图,倘若插图中呈现的生活经验不是无偏差地面向所有的儿童,就会有部分儿童出现“看不懂图”的情况。这种由于由于生活经验带来的“不公平”,显著体现在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北方与南方的差异上。

例如:人教版教材为字母“l”配上了一幅小男孩手握赶猪棒赶猪的图画(见图2),男孩手中的“赶猪棒”提示了字母“l”的形,然而,“赶猪棒”对于城市的儿童而言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即使是农村的儿童,也未必人人认识赶猪棒。

再如:北师大版教材为韵母“ao”配上了一件“棉袄”(见图3),“棉袄”多是北方的说法,南方人较少用“棉袄”这个词,同时,南方的冬天较温暖,较少穿棉袄来御寒,这种类型的衣服对于南方的大多数人比较陌生。

2.插图的明确度

有些插图虽然能够正确反映字母的音或形,但由于指示不够明确,常会使人产生别样的联想,从而影响对插图信息的接收。如上文所提到的“棉袄”,棉袄属于衣服的一种,是较厚类型的衣服,倘若学生单纯地将其认为是“衣服”,从而联想到声母“y”,也是合理的。况且,如果绘图者没有很好地将衣服的厚度表示出来,则更不容易使人联想到“棉袄”了。

再如北师大版教材中“W”的插图(见图4):岸上有两座屋子(提示音),屋顶连成了“M”形,水中的倒影呈“W”形(提示形)。这幅插图中,水中的倒影与岸上的屋子相比色调较暗,不甚清晰,儿童的视觉善于捕捉色彩鲜艳的事物,自然很容易忽视倒影的存在。同时,屋子的外形提示字母“M”的形状,很容易使学生混淆“W”与“M”。如果将屋子如人教版教材的插图(见图5)一样呈现,则不会有问题。

(三)插图自身的准确度

插图自身的准确程度是指插图中有无违背科学、违背生活常理的情况,一般而言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况且倘若能够更好地表现字母的音或形,稍作加工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插图与生活常理极度不符,则不应如此呈现。

如北师大版教材中字母“p”的插图是一个小女孩拿着盆子泼水(见图6),盆中的水与空中的水形成了字母“p”的形状,编者的本意想必是由此提示“p”的形。而由生活常理可知,泼水时,由于重力,盆中剩余的水不可能呈现四周有水而中间无水的情形,这副插图的关键部份与生活常理相悖。

(四)插图的物理特征

插图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搭配、清晰度、构图科学性等诸多方面。插图的物理特征需与学习者的年龄、心理特征、兴趣偏好等因素相适应。就拼音字母插图而言,应多采用漫画、卡通的方式,在色彩上也应活泼明快,避免暗哑呆板。如“ong”的插图,虽然描绘的都是龙,但显然苏教版教材(见图7)比北师大版教材(见图8)更适合儿童阅读。

影响拼音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插图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由于某些字母的特殊性,着实很难为其配上恰当的、音形具表的插图,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意识地在学生读图前进行引导,相信能够弥补部分插图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庆,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5

[2]崔峦,剻福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3]马新国,郑国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

[4]马新国,郑国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

[5]崔峦,剻福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6]马新国,郑国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

[7]张庆,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51

[8]马新国,郑国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2

上一篇:浅析小学道德教育的核心 下一篇:探讨初中化学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几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