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

时间:2022-10-09 09:35:33

东北地区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

摘要: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仍然存在对外贸易比重偏小,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经济增长仍然以增加投资为主要驱动力等突出问题。鉴于此,在分析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49-02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外贸易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偏小,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经济增长仍然以增加投资为主要驱动力。这种主要以低成本高投入、低效益高消耗为手段的粗放型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缺乏国际竞争力,而且加剧了资源短缺,妨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未来转变趋势。东北三省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注重效益和效率的对外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的现状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从对外贸易上看,2004年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19.2亿美元,占全国的3.63%;2008年,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为1086.9亿美元,占全国的4.2%,比2004年略有上升。从分省情况看,2009年,吉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17.47美元,黑龙江省为162.2亿美元,而辽宁省为629.2亿美元,占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69.2%,比黑龙江和吉林总和还要高出38.4个百分点。可见东北三省对外贸易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辽宁省的对外经济开发水平在东北地区一枝独秀。

从外商直接投资来看,2009年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900.3亿美元,东北三省为189.4亿美元,占全国的21%,而2000年东北三省仅占全国的6.6%(表1),说明东北利用外商投资有了大幅增长。从内部看也存在着区域不平衡,2009年辽宁省利用外商投资为154.4亿美元,吉林省为11.4亿美元,黑龙江省为23.6亿美元,辽宁一省就占东北三省的81.5%,其他两省总额不及辽宁省的1/4。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东北呈现出向第三产业倾斜的特点,如辽宁省2009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1%,说明外资投向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这顺应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

二、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分析

(一)外向型经济不突出

东北地区对外经济的明显特征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偏低,出口比重小。东北地区同珠三角地区(指广东省)(本文珠三角地区仅指广东省,有学者认为应当包括香港)和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苏)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008年东北进出口总额为10869亿美元,仅占全国水平的4.2%,而2008年珠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832亿美元,占全国的26.7%,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255亿美元,占全国的36.1%,分别是东北的6倍和8.5倍(见图1)。可见,与全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相反,东北地区的对外经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三省对外开放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最为突出的是出口占GDP比重偏小。2008年,东北地区出口额为4336亿元,占GDP(2008年为28196.5亿元)的比重为15.4%,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5%),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更低:2008年长三角地区出口占GDP比重达58.7%,珠三角地区出口占GDP的比重高达89%(见图2)。这表明东北三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出口水平偏低成为东北三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利用外资规模看,东北地区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偏小,且分布不平衡。东北三省除了辽宁省由于其特殊的沿海地理位置优势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有一定规模外,其他两省规模都普遍较小。2009年吉林省实际利用外资35.67亿美元,仅占全国(918.04亿美元)的3.9%,而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95.35亿美元,是吉林省的5.48倍。由于外资总体规模较小,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制约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出口产品资源性明显

东北三省的对外出口资源性特征明显。在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如农产品、轻纺产品和资源品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较小。2009年吉林省粮食出口23634万美元,服装出口52832万美元,两项就占本年度吉林省总出口额313154万美元的24.4%。黑龙江省近年来对俄出口也主要以轻纺产品为主,并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肥料、原木、原油、纸浆和钢材等资源类产品。从高附加值出口产品看,近年来,东北三省的机电产品出口增加明显,如2008年黑龙江省机电产品对俄出口额为39.2亿美元,占全省对俄进出口总额(110.6亿美元)的比重35.4%。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依然偏低,2008年对外出口仅为3.0亿美元,只占全省出口总额(165.7亿美元)的1.8%。另外,东北三省对外投资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基本上也属于资源类领域。2009年,黑龙江省新批对俄投资企业81家,投资7.8亿美元,其中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就占了61家,占对俄新增投资企业比重的绝大部分,资源型特征十分明显。

(三)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区域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地区产业在国际产业链的位置。如果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产品的可替代性强,就会缺乏竞争优势。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口加工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贸出口主要依靠初级产品、粗加工制成品。例如吉林省出口产品中粮食等初级加工产品、服装等轻纺产品所占比重较高,而高技术类产品比重却很低。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不同。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时期,劳动力、土地等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相对充足,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逐渐依靠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廉价生产要素的投入拉动经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比较优势逐渐发生变化,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的价格会逐步上升而失去成本优势,技术、资金等要素逐渐增多而成为新的比较优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有所改善,经济发展方式也会随之发生转变。东北地区必须改变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局面,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管理营销水平,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东北地区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创新

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有着深刻的制度因素,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有利于消除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进而从根本上实现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

(一)完善政府服务和市场运行机制

建立规范的政府服务和市场运行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投资软环境对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分必要。必须对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应当进行重新定位,加强服务意识,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通过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基础。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建立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创造公平合理的自由竞争环境。一是打破市场垄断,消除普遍存在的地区和部门保护壁垒。另外,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一些地方的市场分割现象还比较严重,各种损害市场环境的市场准入、价格歧视等非市场行为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市场壁垒,形成自由的要素流动机制;二是构造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重点是推进行政垄断性企业的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给予中小民营企业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三是深化资源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资源性特征明显,而资源产品价格与市场供求和稀缺程度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资源品价格受政府管制,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在鼓励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推进价格改革,纠正资源品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

(二)推进外贸体制改革

东北三省要取得对外发展的新突破,必须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上下工夫。在利用外资方式方面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资金、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内资企业所应享有的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取消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的优惠,从而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通过提高环保标准来提高投资门槛,吸引真正有实力的投资者;通过合理降低进口关税、提供优惠信贷、对外资投资方向加强引导,使外商的投资逐渐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将其纳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略中,服务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远战略目标。

(三)推动国际开发合作机制

在推进区域合作机制方面,东北地区必须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东北亚的合作决定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总体水平与规模。现在东北三省已经形成了辽宁主要对日、朝,吉林主要对韩、朝,黑龙江主要对俄的基本态势。随着东北对外经济活动的深化,区域摩擦不断增多,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实现区域一体化非常困难,只有以相应的制度框架安排来配合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以正式的制度安排来化解矛盾,达到帕累托改进,从而实现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发展。

上一篇:浅谈中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创新策略 下一篇: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探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