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时间:2022-10-09 09:18:12

强化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摘 要】新时期教学课堂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逐渐从教师主体转向为学生主体,教师主体性地位的弱化,使得教师的引导不断的加强。所以在各大中职院校的教育课堂上,强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所学知识被完全的领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阐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内涵以及如何在中职课堂上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学生;主体性;教学

任务教学,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让学习更加有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

一、“学生主体性”内涵诠释

主体性一词来源于哲学词汇。原意指的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与智慧,主观能动地进行一系列思考性活动。而在本文中,笔者着力阐述中职教学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内涵。也就是说,学生主体性地位指的是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一,学生在教室教学的过程中会体现出自觉性和选择性,有意识的学习相关知识,并根据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意识的进行选择学习。第二,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能不能习惯性的主动预习,并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目标。第三,学生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之后是不是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主动的进行复习与总结并且有意识的学习延伸知识,提出一些创新的结论和想法。

所以,想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思维,教师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立足于中职院校,教师们应该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还要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还要在实践中对于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详细的了解,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全局,做一个出色的引导者,在任务教学中让学什么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中职学生主体性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摒弃陈旧教学思想、转变教学理念

陈旧的教学观念是削弱教学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第一因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彻底摒弃陈旧教学思想、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中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学生的作用,进而重新树立出一种学生为主的主体性观念。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这种思维,并在计算机相关课程中充分的将主场交还于学生,明确学生主体性的深刻意蕴,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以及实践中将学生主体性教学进行深入践行,进而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并有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摒弃一言堂教学方式、向任务型教学方式转变

一言堂以及填鸭式教学都是陈旧的教学方式,立足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彻底的转变,逐渐向任务型教学方式转变。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教学之前要充分的掌握所教课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点,并针对学生们的心里、性格特点进行任务布置,这其中包括为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素材以及背景资料的查询。第二,在教学课堂上,要将课前布置的任务进行效果检验。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让位与学生,通过分组形式使得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进行汇报,提问,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进行问题的解答。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效果课后发散作业任务的布置,使得知识点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其次,任务型教学也要求教师注重细节。使得学生学会如何提问;更要学会制定中期或者是长期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们的自主性学习才会有方向可言,从另一个角度也是为强化学生主体性地位保驾护航。

再次,注重教学中语言的艺术,要善于运用语气与语调,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并且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思考。

最后,任务型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对知识点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善于组织,科学设计并可以将教学中的知识试点与实际相结合。另外,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应该学会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组,并且根据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不同任务的分配,使得学生的弱项得到锻炼。另外,教师们还要在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不断的营造一种充满和谐欢乐的自主学习氛围。

(三)摒弃教师主体性地位、明确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证关系

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还要重注厘清学生与教师的在教学课堂中所处地位的关系。简而言之,要切实的摒弃教师主体性地位、明确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里说的摒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不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课程中没有作用,而指的是教师应该退居幕后,做好规划引导性作用,进而才能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所以,把握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在中职各项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一命题。教师要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不断的观察学生的性格,心理以及学习方式方法的特点,做到个体问题个体分析,切实的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教学效果质量可控。总之,教师与学生的在教学中的地位应该在确定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发挥引导性作用。并将二者的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明确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联,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平,林慧莲.《反思与期待:教学理论的改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2(6)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7.5(4)

[5]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情境教学在高职英语中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关于深化国企改革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