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银行罪案挑战重重

时间:2022-10-09 08:23:06

防范银行罪案挑战重重

最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个改革试点行的一系列案件被频频曝光,接踵而至的商业银行案件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

舆情是可以理解的。老百姓寄望于商业银行管好自己的储蓄,但巨额罪案频发,使人神经紧张。人们在问:这些案件何以会发生?谁对这样的案件负责?今后应当如何防范?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更为宏观的视角。

――首先,外部制度环境的重大缺陷导致银行犯罪的收益与成本严重不对称。以中行开平分行案件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案件来分析,主犯都携数亿美元巨资远遁加拿大。他们的收益是数亿资产,而成本呢?如果不被引渡,成本不过是不能回国或去可能被引渡的国家,假若成功改名换姓,则连这些成本都不用付出。即使被引渡,他们仍可能占有部分资产。据悉,根据中、加双边引渡协议,被引渡的罪犯不能被判处死刑。倘如此,则在牢狱之中,他们可能利用各种资源斡旋,在较短时间内“改造”完毕,以自由身享用以前攫取的资产。

不难理解这些罪犯何以前赴后继铤而走险。很显然,中国在国际司法合作、反洗钱、金融案件审判以及对罪犯的最终量刑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制度性漏洞需要认真研究和堵塞。切实增加犯罪的成本,是防范银行案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其次,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松弛。银行案件大致分两类。其一是银行高管人员。商业银行上至行长,下至一般干部,基本上都类似于国家干部,国有商业银行行长更是副部级干部,甚至官至中委和中纪委委员。这一类犯罪肇因于缺乏对高管人员的科学考核和选拔以及对其权力的有效内外部监督。其二是商业银行基层人员一些重复、简单、技术含量极低的犯罪,如金库里的直接偷盗,挪用客户的存款、大额提现、地下钱庄洗钱、伪造假票据、伪造假存单以及内外勾结等等,这完全归咎于银行内部对基层管理的严重松懈。

――银行监管制度安排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现行的银行监管制度下,银监会负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监管,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与银行案件密切相关的操作风险;人民银行负责与金融犯罪密切相关的反洗钱,反伪、假票据以及全部资金清算支付体系运行与安全的监管;外管局承担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全部监管职责。另外,更应当注意的是金融干部的监管。银行的高层干部归中央和地方组织部管理,其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则由金融机构自身管理,银监会专司专业任职资格审批。此格局显示银监会是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各类风险的主角,但更表明防范银行犯罪需要以上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一协调。这是一项既要艰辛努力的系统工程。

应对金融体系案件频发的现实,首先应该认真检讨现有金融干部管理体制。目前对银行高管人员的管理权限在中央或地方组织部,银监会的专业任职资格审批对于中央任命的干部约束力有限;对于地方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制衡作用也有限。对于证监会、保监会,以上两种情况亦然。

在此格局下,我们需要回答: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与国家部委,包括人民银行、外管局以及三大监管机构的高级专业管理干部的管理办法和体制是否应该相同?如果相同,应该如何完善、如何增加对金融特有的职业操守考量?如果可以不同,即商业银行等经营性的金融机构可以更加市场化,那么是否可以让董事会来管理?董事会的成员又如何真正从市场中产生?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如果再出现高管丑闻,由谁来负责问责和监督问责?这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现在银行上市目标即定,更要尽快给市场一个答案。这是关乎银行最终市值的重大问题之一。

此外,当前商业银行基层行那些重复的、简单的、技术含量极低的犯罪行为,已经占银行案件总数的80%以上。防范这类案件的第一责任人当是商业银行本身。低级案件的重复发生,暴露了一些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缺乏责任的约束以及能力上的“低能”。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大多层级繁复。在内部进行权力和利益的分割时,普遍“下管一级”,鲜有谦虚推让;但在出现问题追究责任时,并未“上问一级”,常见敷衍推诿。权责不对称,正是商业银行基层机构长期疏于管理、一些基本而重要的制度没有落实的根本原因。而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处理与预防犯罪这两个关键环节上从流程设计到人员配置的严重脱离,更使有效提前发现罪案的机会降低。

在复杂的金融创新环境中,新旧交织的银行各类风险以及银行案件都正在发出警示,呼吁更严厉、更坚决的监管措施出台,也要求所有外部监管当局的共同努力。

更深刻地,我们还必须看到:第一、我国从经济增长上说,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矛盾相对突出、道德标准多样化的时期,银行案件的发生有其必然的社会经济背景;第二、转型经济当中,案件是银行资源被人为低效、非科学使用,甚至被违规、违法使用的暴露和沉重代价;第三、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素质、理念束缚着他们难以一夜之间向能够有效防范银行案件的现代扁平化管理体制转变;第四、我们更要认识到,银行案件是不可能被彻底消除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如果期望近来的金融丑闻因祸得福,否极泰来,我们需要的是从金融机构到其监管体制的深刻变革。

(作者为金融从业人员)

上一篇:130期文萃: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依旧 下一篇:房地产: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