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探讨

时间:2022-10-09 08:00:32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探讨

摘要:传统文化的重视是文化自省和自觉的要求。初中语文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承上启下,是关键时期。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入手,从整体和字词两个角度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自信及民族本土文化认同的途径,呈现开放和自由的特征,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增加储备,重视积累

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潜移默化中对我国本土文化的自觉认同。在教授过程中,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要深入,要拓宽,不能仅仅流于形式。使用教材进行课文解读时,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因素进行解剖式讲解,选择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进行恰当的讲解,以陈述性为主的知识类型可以通过导入的方式进行认知,以情感类为主的内容要结合课文进行深入讲解,以培养价值观为主的内容要正向引导,通过理解其真实含义促进行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各有千秋,情感类和价值观类不是短时的效果,是需要持久的渗透才能有所体现,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大,教师可以触类旁通,连续发力,形成一个连续的氛围。在此基础上,要适时的进行阅读量的扩展,课堂内与课外读物相结合,增长见识,提升兴趣。

(二)掌握节奏,感受韵味

形音义组成了汉字,象形文字蕴藏着中国的千年的文化底蕴,是生活信息的传递和记录,是人们交往实现沟通的方式,感彩浓烈。它承载着特殊的韵味,音体美融于一身。朗读中,抑扬顿挫的呈现文字,感受文章的内涵,正是对传统文化美的诠释,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是语文的特殊性所在。诵读是融合朗读和朗诵之间的适中的阅读方式,强调阅读时需要抒发的情感,又不注重形式化的手势和表情,是情感的自然流淌,与文字情景交融的体会。提升诵读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开拓。初中语文教材选择的文章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四时不同景色描写,特点各异,气势磅礴,景色开阔,第二段的诵读需要感情上扬,激情四溢。第三段的描述则对应阴雨天色,景色寓意心情悲伤,诵读的语气就要缓慢低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体会文章的韵味,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精巧。

(三)激发兴趣,多样教学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优秀文化的灵魂,是一N精神所在,这种熏陶是以启发性为主,让学生通过认知到认同,理解到践行,被动到主动,自觉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多元的教学模式,课上课下,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竞赛演讲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

(一)整体感知,把握灵魂

整体感知是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感情基调,通常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通读全文,对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复述。先读再找,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印象更为深刻,更能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表达。《端午的鸡蛋》就是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家乡民俗传递作者汪曾祺对家乡的怀念。地方特色的描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其进行梳理,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谈感受,谈见识,加深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种方式是介绍背景。背景的介绍是与作家创作动机分不开的,了解了写作背景这一关键,就容易把握文章的感情主线。特定的背景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映射和反映,教师对背景进行整理,对历史进行阐述,能够强化学生记忆,改善课堂效果。

(二)知晓古今,以词传情

字词的学习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读一读,写一写”环节对文章中生字词,成语,易错字词整理。教师通常采用默写方式进行强化记忆,这种方式虽然在字词记忆上确实有效果,但是属于死记硬背,学生没有理解中华文字的精髓所在。可以进行三步走:

第一步走,了解教学汉字的起源。教师讲述每个汉字词的起源,为什么出现,表达了什么,初始形态及演变过程。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汉字范畴,对于课文中生僻难字的数量并不多,教师要根据字形字义进行阐释。以《背影》中的狼藉为例,“狼藉”错写成“籍”。“籍”是书简上记录文字,把人口出生的官方记录做成册,竹简用“竹字头”。“藉”是拜祭时用的草垫,草垫用“草字头”。借助中国的文化话汉字的起源,学生一下子就心领神会了。

第二步走,通达古今音。初中语文的教学是普通话的教学,语音是普通话的重点。在古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古音古韵,必须按照音韵的规律进行学习,感悟作者情感的跌宕。对于古音特殊的表意,教师要特殊注意。杜牧的“远山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xia”而不读“xie”,符合古诗韵角的要求,是音律美的体现。

第三步走,繁简对照。要在掌握简笔字的基础上,了解繁体字。繁字体尤其能够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同音、近音等字的辨识,更多的了解汉字的构造,迅速把握文章中的生字字形,触类旁通,能读、会写,知内涵。

参考文献:

[1]邓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教育研究(基础教育).2010.8.

上一篇:中专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素质教育 下一篇:初中几何证明题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