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生也上当的“药物热”

时间:2022-10-09 06:21:43

让医生也上当的“药物热”

生活实例

28岁的小刘因发高热5天到当地乡村医院治疗,医生不断地给他使用抗生素,累计达13种之多,可治疗1个月后他的体温仍不下降,不得已,他来到上海某三甲医院就诊。当时,小刘是被推车送入病房的,他的父亲手里还提着药袋,称“当地配的药,不要浪费掉,接着吃”。医生检查后发现,药袋中绝大多数是抗生素。

小刘入院后,医生为他做了简单的体检,体温为摄氏39度,血压、脉搏和心跳正常,皮肤弹性和营养状况都不错,血液常规检查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正常,肝肾功能中除了白蛋白偏低外,其他良好,体检发现小刘右侧颈部有一串肿大的淋巴结。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确定小刘是“抗生素相关药热”,除停止使用抗生素以外,还给予输液、口服维生素等非常简单的治疗,从第一天开始,小刘体温开始下降,3天后完全正常。第3天,他的颈部淋巴结也消失了。住院一周,小刘康复出院。

发热了,吃药退热,似乎天经地义,可药物也可导致发热,知者就不多了。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多见的临床现象。我院感染科曾对出院病人做过分析,结果发现,在出院诊断为“发热”的病例中,药物热竟占20%!

药物热除了有较高的发生率之外,还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需要大家警惕,尤其是最常见的抗生素相关药物热,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即发热―抗生素―药物热―加用抗生素―体温更高。

并非都是“药效不够”,

药物热,顾名思义,就是药物导致的发热,确切的机制不很明确,普遍认为是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如同药物性肝炎、药物性皮炎等。药物热有2个重要特征:第一,除了体温异常外,其他指标都基本正常;第二,停止使用抗生素后体温很快恢复正常。此外,一些特征性异常情况,也可以帮助医生和病人找到诊断药物热的线索,例如,血液嗜酸性细胞增加、浅表淋巴结肿大、合并皮疹。这些都与药物过敏反应有关。

在临床上,药物热处理起来不是很容易,主要的难点是识别难。一个病人本来的确有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也没有错,可是在抗感染治疗一段时间后,原来表现为发热的,体温不降甚至更高;原来不发热的却出现了发热,而且体温会不断升高。遇到这种情况,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或家属,惯性思维就是“药效不够”,会考虑换用或加用抗生素,结果体温更高,往往是在走了很多弯路,换用或加用了更多药物后才发现“上当”了。

防范药物热3注意

在临床上,由于医生诊治药物热有一定难度,所以,防范药物热的发生就很重要,建议大家关注以下3点事项。

1. 平时不要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导致药物热的重要原因之一。药物热一旦发生,不仅是简单的发热,更可能由于免疫损伤从而导致多个器官的损害,也许很轻,也许很严重,决不可小觑。

2. 发热时,不要轻易使用药物。患了发热性疾病,不要轻易使用药物,包括退热药物。无论曾经是否或正在用药,一旦出现持续发热,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不要随便吃药,不能“错上加错”。

3. 过敏体质者慎用抗生素。凡是有过敏性疾病,比如有哮喘、过敏性皮炎的人,或者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者,因病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要警惕药物热的发生。

总之,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的发热,患者不可以想当然地认为发热就一定是病情未控制住,或“药效不够”的表现,而盲目要求医生换或加用抗生素,以免形成恶性循环,伤害身体。

上一篇:库的供精可靠吗 下一篇:治于里,解于表――独具特色的中医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