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学官制度

时间:2022-10-09 04:56:09

清代地方学官制度

【摘要】清代的学官制度为科举失意者提供了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压力。而且清代学官对于促进地方文风、提高地区文化水平有着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在编撰方志、赈灾济贫、维护清朝政权与安定地方等方面皆有所贡献。当然,清代学官制度,亦存在着各种不足。探究清代的学官制度,以古为鉴,对当今教育是有所裨益的。

【关键词】清代的学官制度,学官,科举,教职,传统教育

由古即今,一个国家教育的发达程度往往对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而今教育体制、成败得失的深入研究,除了借鉴国外的教育思想之外,中国悠久历史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亦是不容小觑的,探究传统教育的制度、内涵与成效,以古为镜,当是有所裨益。清代的学官制度则可以作为一个相当值得研究的代表。

“学而优则仕”,在古代,寒门子弟若想提高社会地位、光宗耀祖、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基本只有科举考试一个途径。然而竞争激烈,得志者仅是少数,再加上之后出现了“捐纳”获得官位的异途,仕途就更加壅塞了。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如此概是有许消磨数十载而不得一袭青衫的老童生,由于其亦无其它的谋生途径,而致穷困潦倒。不过,这些暂未能获取功名的书生,亦不是完全无路可循,“学官”这一职位,则从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去处:既可以暂且有立身之处,至少温饱,而又仍有考取功名的资格,平日研读书籍、教学相长,更是一举多得。并且,这个官职与古代其余需要回避本省上任的地方官职不同,学官只需回避本府即可,免去背井离乡之苦,又可就近侍奉年迈双亲,也算是对科举略有失意的士子一个较好的慰藉。

对于学官这个职位,却并不是所有士子都乐于接受。对于会试三次下第的举人,挑选才貌一等的任地方官职,二等的任教职,即学官。如此,对于一些更有政治抱负的士子而言,担任学官并不是他们所想要的,甚至会有自卑之感。学官一职,薪水微薄,“豆腐官”是也,即使想要暂且作为一个跳板,也并不理想,由于学官的升迁机会很小,也从未见有升至显赫之人。然而,那些喜育英才、学识精深、淡泊名利的学官们,则想必是那时一抹不可或缺的美好剪影。

学官在任职过程有各类型严格的考核,随时甄别、专案甄别、到任甄别、年终甄别、大计……次次下来,想是不能否认至少他们之中是有着才学出众之人吧。原本已是比一般人出色的存在,却能安于清苦、勤勉致力,他们的心之所向,而今想来,也许是旁人所未能知、未能领会的。而也许正是淡然的心态,远离纷争的悠闲生活,使他们往往比旁人长寿,因而只要身体健朗、仍有着教学热情,学官之职常常并不十分受年龄的限制。

事实上,虽作为清代的“冷官”、“微官”,真正敬业乐业的学官,亦是能够很好地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比如,对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众多手段中间的一环——考课生员,有认真教学的学官会自费将月课佳卷集录刊刻成册,作为奖励。除了月课季考之外,对生员平日表现进行相应奖惩,对于端正士习也是重要举措。在这些制度下,品德高尚、勤勉的学官,对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效、促进地方文风、提高地区文化水平有着很大的作用与影响。再者,编撰方志同样也不可缺少了学官的参与。而自身躬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且热心表彰节孝之人,对于民风也是颇有感染之力的。此外,赈灾济贫、表达政府关怀民生的善意也是学官德望的显示。最后,学官虽是文职,但在侵略者攻城时,仍然负有组织乡勇团练协助守城,召集乡绅共同御敌的责任;他们对维护清朝政权与安定地方皆有所贡献。

纵然俸禄微薄,自己生活并不富裕,学官却常常捐俸为学员、为百姓做事。应是心系民生、爱护黎民,才会捐俸帮助贫寒生员、穷苦民众,在灾害之时协助赈灾,有精于医者义务施药治病等,如此,常使地方人士感恩不已,在学官离任后立德教碑纪念。这一点足以令后世之人喟叹。

客观而言,清代学官制度,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来说,有其有益之处,亦存在着各种偏颇问题。首先,受汉代独尊儒术的思想影响,缺乏不同的思想交换碰撞,学习内容较为片面,且偏重经史诗文,仅为了考试而反复训练同样内容,与实际经世应用、社会需求相差较大,实是浪费士子时间与心力。其次,偏重于品德修养,而缺乏对百姓关于实际生活技能的教育。再者,清代社会风气重文轻武,学官往往不懂武,导致武生可能由于某种潜意识的自暴自弃的心理,而不自爱,常有滋生事端。

不过,学官这一职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缓解了仕途的壅塞状况。这与当今社会缓解就业压力、减少无业游民有类似之处。

尽管经历了清末变革,科举制度被废,新式教育兴起。但是,一个个清逸高雅、学识精深、端庄自持、勤勉教学、捐俸济贫、爱民如子、也许惊才艳绝却安于清苦生活、远离繁华、安静付出的学官们,他们作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儒家精神的象征,在历史文化中是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的。

上一篇:智慧“菜联网” 下一篇:智慧武汉:顶层设计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