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时间:2022-10-09 03:17:48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摘 要: 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考不上高中的学生中有部分通过出高价择校费继续上学,部分接受中职教育,部分流向社会。通过对这三种情况的分析,呼吁社会、学校、家长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关键词:选择 合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01-01

中考结束后,九年级的孩子面临着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按照人们的贯性思维,孩子初中毕业后肯定要上普通高中,然后进入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我们通过对近三年来庆阳市宁县全县初中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初中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三个方向,60%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20%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20%的学生跟随亲友外出打工。学生和家长究竟该如何选择这三种途径,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理性的分析与指导。

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几乎是90%的初三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愿望,但初中毕业人数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总有差距,每年肯定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上大学,但国家高考政策调整后,将人才的培养分为研究型的人才和技能型的人才,有600所高校将会从中职学校招生。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可能全部考上大学,这部分学生2018年后连高职院校都难进入。这样就会出现普通高中毕业后又上中职学校学习,再上大学的局面。如果是这样,对于文化课成绩能勉强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可直接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文化课程在难度和深度上都比普通高中要简单,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专业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参加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仍然可以进入大学学习。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同等重要,从就业前景上来看,技能型人才比研究型人才更容易就业,所以我们要引导家长和学生理性地分析、正确地选择,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不再是义务教育,很多学校通过收择校费来招一些学生。这就给孩子考不上高中上的家长们又一次机会,一些家长把学习兴趣不大、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花高价送入普通高中。结果孩子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成绩上不去,老师要批评,同学要嘲笑,处处感受到自卑和失落,惟有家长落得个孩子在普通高中读书的“面子”。让孩子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挫折感,丧失了原有的自信,给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带来负面的影响。对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进入普通高中将来升学希望不大的同学来说,可以选择中职学校,并通过对口单招或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进入大学学习。一些家长缺乏对当前教育信息的了解一门心思想让孩子上普通高中,认为上中职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面子上过不去的感觉。因此,与就业形势很好、升学渠道很宽的职业教育失之交臂,失去了就业升学双重机会,十分可惜。所有的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但对于不同的孩子,也应该选择不同的教育资源。惟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他的学习专业几乎都是由家长来决定的。我们从近几年中职学校招生的情况分析来看, 学生在学习专业选择上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护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这与社会上盛传的就业排名十分吻合。另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在这几个所谓的热门专业就读的学生中,有40%的学生就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应这些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与其他同学总会有一些差距。其实每个专业的就业机会是均等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专业所需的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文化基础、性格、潜能、兴趣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这些差异中发现优势,引导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快速转型,在用人需求类型上也悄然发生变化,简单的重复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少。学生初中毕业后没有任何工作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大多数进入一些玩具厂、五金厂、电子厂从事生产线上的流水操作,而这类企业最终面临着关、停、并、转,几年以后,这些学生又面临着失业或二次择业。另一方面,过早步入社会的这些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低,很容易受骗上当,误入歧途。从眼前的利益来看,学生能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学生最终要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将初中毕业后的学生直接推向社会,是对学生、家庭、社会极不负责的行为。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向学生讲明白这些道理,引导学生选择继续接受教育,而不是过早地步入社会。作为家长,更应该帮助孩子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再接受适合他的教育,而不是将孩子直接推向社会。

衷心期待教育改革推动社会、家长观念的改变,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那才是最好的。

上一篇:凉山里的诺苏人 下一篇:基于低碳发展的港口群内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