渍水对苎麻败蔸的影响

时间:2022-10-09 02:59:10

摘要 苎麻生产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下进行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行为都可以影响苎麻生产,渍水危害是其中之一,其影响往往被忽略。本试验着重探究渍水对苎麻各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讨论如何在苎麻种植期间合理调控水分,进行合理灌溉。试验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3个出麻期进行渍水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渍水程度加深,苎麻败蔸情况加剧且产量大大降低,对苎麻的种植及其经济效益带来巨大影响。

关键词 苎麻;渍水;败蔸;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017-03

苎麻(Boehmeria nivea L.)是我国重要的纺织材料之一,也是我国的特产,在世界上享有“中国草”的声誉。苎麻被公认为是品质最优良的麻类纤维原料,它的纤维细长,拉力强,吸收和散发水分快,吸散热快,并有绝缘性,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1]。我国苎麻和苎麻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苎麻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苎麻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其生长发育要求有较高的温度。苎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6~9 ℃,在40 ℃以上便不能发芽,最适温度为25~30 ℃。苎麻的生长极限温度为3~40 ℃,生长最适温度15~ 30 ℃,韧皮纤维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7~32 ℃。苎麻是喜光作物,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苎麻出苗早,地上茎多,纤维发育好,麻皮厚,茎杆粗壮,出麻率高,产量高。阳光不足,则有效茎减少,细胞壁薄,产量低,但纤维较细软。阳光过强,易使苎麻纤维木质化。苎麻是短日照植物[2]。苎麻生长一般要求高温多湿,年降雨量要求在800 mm以上,且分布要均匀,大气相对湿度要求80%以上。苎麻生长快,叶片大,需水量多,苎麻地以田间持水量80%~85%或土壤含水量20%~24%最适宜。在山间多雾处,往往品质较好[3]。由于苎麻茎杆高而细,叶片大,麻骨脆弱,容易遭受风害。强风会吹伤嫩芽,使之不易伸长或发生分枝;或者使麻茎摩擦而损伤韧皮纤维,擦伤部分纤维呈红褐色斑疵(称为风斑),易拉断,并降低纤维品质;严重的甚至引起茎杆倒伏,摧折,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但1~3级微风有利于苎麻的气体交换。4级风以上则开始出现风害。苎麻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无论是平原或丘陵山区都可以种植。但由于其地上茎收获次数多,因此必须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通气良好、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保水保肥的土壤。苎麻比较耐酸,在土壤pH值5.5以上能正常生长,但地下水位必须在地表75 cm以下,否则根系发育不良,甚至会引起败蔸。

苎麻一年内收获次数,主要决定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与栽培措施也有关系。我国华南一般年收3~4次,华中一般年收3次,但改变管理措施后,均可增收1次。以湖南省长沙地区为例,一般年收3次,生长期头麻90 d左右,二麻50~60 d,三麻70~80 d[4]。

苎麻生长多年或几年后,开始出现衰败情况,地下茎新芽少而细弱,有效株少,出麻率低,植株矮小,产量下降,抗性低,甚至麻蔸死亡,这种过程称为败蔸[5]。败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麻园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不爽水,或排水不良,导致麻蔸受渍而败蔸。明渍暗湿严重影响苎麻根系发育,加快根系衰败[6]。二是施肥方法不当。土杂肥及有机肥不经腐熟作底肥或基肥,或吸湿性强、腐蚀性强的化肥如硫铵、碳铵等撒施,造成烂蔸[7]。三是病虫为害及自然灾害。特别是危害苎麻地下根、茎的病虫害引起麻蔸腐烂败坏或被蛀空。四是长时间严重干旱使麻蔸受害,或恶性杂草为害,抑制麻株生长。

近年来,随着苎麻经济的发展,苎麻败蔸现象呈发展的趋势。尤以老麻区表现突出,本研究拟从栽培调控措施入手,研究渍水对苎麻败蔸的影响,合理调控苎麻的生长发育,实现苎麻的高产和稳产,其影响往往左右苎麻的产量和生产者的经济利益,这对指导苎麻的生产和促进苎麻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8年在湖南省桃源县黄甲铺乡进行。供试苎麻品种为湘苎三号,由湖南农业大学苎麻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3个出麻期头麻、二麻、三麻进行渍水处理,分别为不渍水作对照(CK)、轻度渍水、重度渍水。设置3个小区,每小区各处理重复10次。开始处理时间头麻为2010年5月20日,二麻为7月28日,三麻为10月16日。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渍水处理结束后恢复生长至成熟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产量与产量构成:每小区测取30株,大田实际产量由各小区所取的30株原麻重折算得到。处理结束后测定相关指标,观测项目包括无效株、有效株、茎粗、株高、皮厚、地上及地下部鲜重、原麻产量。按常规方法测定。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常规处理,方差分析采用DPS 2006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渍水对头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渍水使茎粗与皮厚的差异不明显,但有效株数、株高、鲜皮重、原麻产量显著降低。从表1还可以看出,与不渍水处理比较,在轻度渍水处理下,原麻产量、鲜皮重、株高的降幅分别为71.54%、55.77%、8.65%;在重度渍水处理下,原麻产量、鲜皮重、株高的降幅分别为74.18%、64.51%、16.90%。可见,在渍水情况下,头麻随渍水程度的增大而显著减产,而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株高的显著减低,使无效株数增多,不渍水有效株占80.20%,轻度渍水有效株占73.81%,重度渍水情况有效株占68.21%。

2.2 渍水对二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株高、茎粗、鲜皮重、原麻产量降低显著,皮厚依旧差异不大。与不渍水处理比较,轻度渍水处理使原麻产量、株高、茎粗、鲜皮重的降幅分别为79.70%、26.30%、24.82%、50.37%;重度渍水处理下,原麻产量、株高、茎粗、鲜皮重降幅分别为80.32%、30.59%、25.92%、54.30%。不渍水情况有效株占88.89%;轻度渍水情况有效株为55.70%;重度渍水情况下有效株为43.48%。茎粗越来越细和鲜皮重的下降都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

2.3 渍水对三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与不渍水处理有效株所占的89.22%相比,轻度渍水情况下有效株仅占9.68%,而重度渍水情况下,有效株几乎为0,与不渍水处理相比,在轻度渍水情况下株高、茎粗、鲜皮重、原麻产量分别降了20.08%、31.98%、42.39%、86.89%;重度渍水情况分别下降了40.65%、39.09%、46.64%、93.27%。由于头麻和二麻的持续累积渍水使得三麻几乎达不到有效株标准。因此,株高显现出了极显著的差异,茎粗和鲜皮重同样下降显著,最终导致了产量急剧的下降。

2.4 渍水与产量的相关性

由表4可知,渍水使苎麻产量显著降低,头麻重度渍水处理的产量比轻度渍水处理的产量下降了2.64%;二麻重度渍水处理的产量比轻度渍水的产量下降了0.62%;三麻重度渍水处理的产量比轻度渍水的产量下降了6.38%。说明在渍水的影响下,重度渍水处理在头麻时就减产十分显著,轻度渍水在二麻时减产效应显现出比头麻更强烈更接近渍水处理的影响,到了三麻重度渍水处理对减产的效果达到了最大值,轻度渍水处理虽然没有前者效果大,但也出现了比二麻时更显著的减产效应。

总的来说,重度渍水处理在头麻就已经对产量产生极大影响,轻度渍水对产量的影响达到高峰是在二麻。

2.5 渍水对苎麻株高的影响

由图1可知,随着渍水程度的加重,无论在头麻、二麻或三麻,株高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样程度渍水处理随着头麻到三麻,株高也出现显著下降,这是因为渍水对苎麻的累积影响,从而影响到了有效株的比例,对头麻、二麻及三麻的减产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

2.6 渍水对苎麻茎粗的影响

由图2可知,与不渍水对比,茎粗在头麻、二麻、三麻各时期同样在渍水处理下有着明显地下降且随着头麻到三麻渍水累积影响下依次降低。但轻度渍水与渍水处理之间在头麻和二麻对茎粗的影响差异不大,到三麻时重度渍水处理与轻度渍水处理才出现明显差距,说明在三麻时渍水处理出现了质变,也成为了三麻时显著减产的重要因子。

2.7 渍水对苎麻鲜皮重的影响

由图3可知,鲜皮重是苎麻减产的重要因子,因为无论在头麻、二麻和三麻,与不渍水处理相比,轻度渍水处理与重度渍水处理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且重度渍水处理影响更显著,说明从头麻开始渍水就开始对鲜皮重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了产量的减少。

3 结论与讨论

3.1 水分对苎麻产量的影响

苎麻产量随着渍水处理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减产;有效株所占比例、茎粗、鲜皮重的显著减少是苎麻减产的重要原因,其中最主要因子是有效株比率的下降,三麻渍水处理中没有有效株的情况很好说明了这点。本试验条件下,产量头麻>二麻>三麻,不渍水处理>轻度处理>重度渍水处理。

农作物的生长不能没有水。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土壤和大气中水分的制约。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说明了水在农作物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8]。

对于苎麻而言,其本身是一种耐湿作物,但并不是水分越充足越好,以土壤含水量20%~24%,或相对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85%为宜[9]。湖南省年雨量一般在1 300 mm以上,雨量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匀,故3季麻产量极不平衡。正因为水分的量不好把握,所以苎麻产量经常受到渍水的影响[10]。

本研究发现,渍水的程度很大程度决定着苎麻的各经济性状以及产量的走势,苎麻产量随着渍水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减少,从二麻到三麻表现得更加明显,减产幅度80.32%~93.27%。苎麻在渍水处理中表现出如下共同特点:产量高则单位有效株数较多,茎粗有所增大,麻皮厚度增加,鲜皮重增加。

苎麻的产量决定于有效分株数、茎高、茎粗、皮厚和出麻率。茎高160~200 cm,茎粗0.8~1.0 cm(直径),皮厚0.8~1.0 mm,鲜茎出麻率4%~6%的苎麻,1.5万~2.0万株有效株,可产干麻50 kg,也就是说,150~200根鲜茎,可剥制0.5 kg干麻。以上是根据麻田中的群体平均计算的,由于高矮、粗细不是很均匀,所需茎数较多。如果选取茎高、茎粗一致的样品,则剥制干麻0.5 kg,所需茎数相对较少[11]。如高167 cm、粗1.1 cm的,约100根;高133 cm、粗1 cm的,120根;高100 cm、粗1 cm的,220根,就可以剥制0.5 kg干麻。应注意的是,品种之间也有差异,同样的干麻产量,分株力较弱的深根型品种,所需茎数较少,分株力强的浅根型品种,所需茎数较多。

从渍水程度上看,轻度渍水与重度渍水比,前者要略好于后者,说明渍水程度越大,时间越长,苎麻败蔸情况越严重。尤其是山区、丘陵区,如无灌溉条件,二麻、三麻的产量则常低于头麻[12]。

3.2 影响苎麻平衡增产的因素分析

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行为都可以影响苎麻生产,麻园建设质量、苎麻的不同品种、麻农的耕作培管水平、自然形成的气象灾害、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以致麻农的生产积极性都可能影响苎麻的平衡增产。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的影响,无霜期长,气候温和,有利于苎麻实现高产[13]。但由于麻区是洞庭湖平原,3―4 月春季大风雹灾使苎麻嫩茎折倒,个别年份折杆率达80%[14]。8 月二麻收获季节,正遇干旱,造成三麻生长受阻,9 月中下旬的寒露风造成苎麻倒伏,影响品质和产量的提高。为防止麻园风灾,过去也曾组织麻园周围植树造林,但随着近年林木价格上涨,伐林现象普遍,抵御麻园风灾的能力减弱[15]。

3.3 苎麻适期灌水抗旱的指标

水少会影响苎麻的生长,水过多则可能导致败蔸,因此苎麻灌水要适时适量。一般当麻地0~30 cm土壤中的含水量在18%以下,大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中午麻株梢部萎蔫弯曲,叶片下垂,但傍晚仍能恢复正常时就应灌水抗旱[16]。若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大气相对湿度小于50%,麻株白天凋萎、晚上不易恢复正常,甚至叶片发黄、部分脱落,这说明麻株已严重受旱,即使灌水也难以完全恢复,导致减产。

3.4 科学合理灌溉的措施

麻园要开好主沟、围沟、厢沟,降低地下水位。湖区地下水位较高,主沟要求深70~100 cm,围沟、厢沟33 cm左右。地势低洼的麻地,在栽种新麻前应先将土厢抬高,且要深挖突破地板层,增加土壤的渗漏量和水气更新能力,以利壮蔸高产[17]。苎麻生长量大,特别是在旺长期,每天生长速度高达5 cm以上,如果水分供应不充足,必然使苎麻生长受到影响。因此,必要时采取防旱和灌水措施非常重要。有人认为苎麻灌水会烂蔸,其实只要灌湿以后马上排干就不会烂蔸,如果灌水时间太长,排水不及时,则会烂蔸。头麻雨水多,一般不需要灌水抗旱。二麻、三麻雨水少、气温高,易遭伏旱、秋旱。干旱不太严重时,可用稀薄粪水泼浇[18]。干旱严重时,需进行沟灌或喷灌,大晴天在早、晚灌水,不要大水漫灌,要小水润灌,以土壤耕作层10~13 cm湿润为标准,水灌够后立即排干。

4 参考文献

[1] 林大舜,张建怀,谭志忠,等.沅江苎麻败蔸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麻业,2005,27(3):154-156.

[2] 李宗道.苎麻研究学术文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鲁运江.苎麻抗旱的科学与科学抗旱[J].农家顾问,1995(6):17.

[4]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5] LI C J.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torm flood disasters in China[J].J Catastrophol,1996,11(1):59-63.

[6] WANG C Y,MA Y X,ZHOU S M,et al.Effects ofwaterlogging on the metabolism of active oxygen and the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wheat root systems[J].Acta Agron Sin,1996,22(6):712-719.

[7] 吕江南.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J].中国麻业,2004,1(2):99.

[8] 何郭斌.苎麻施用生物肥的效果[J].中国麻业,2003(1):22.

[9] 郝树荣,郭相平,王为木,等.水稻分蘖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根系生长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149-152.

[10] 丁端锋,蔡焕杰,王健.玉米苗期调亏灌溉的复水补偿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3):64-67.

[11] 冷鹃,肖爱平,聂睛岚.苎麻纤维品质评价研究[J].中国纤检,2003(5):31-32.

[12] 杨荔.苎麻纤维的特性[J].中国纤检,1996(7):40.

[13] 朱爱国,喻春明,唐守伟,等.苎麻主要品质性状研究进展[J].中国麻业,2002,24(6):8-12.

[14] 崔国贤,罗中钦,曾维爱,等.不同苎麻品种纤维物理性能的差异及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麻业,2003,25(6):272-274.

[15] 《中国麻业科学》2006年总目录[J].中国麻业科学,2006,28(6):336.

[16] 邢虎成,廖玮玮,揭雨成.我国苎麻育种方法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作物研究,2010,24(3):209-214.

[17] 苎麻开发增效好[J].内江科技,2001(2):15.

[18] 喻春明.苎麻多功能深度开发利用系列报道之二:苎麻作为牲畜饲料的利用价值及潜力[J].中国麻业,2001,23(2):23-26.

上一篇:四川丘区油菜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技术 下一篇:小麦新品种科信9号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