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与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评价

时间:2022-07-26 08:16:34

嘧菌酯与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评价

摘要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72 6±0.031 1)μg/mL和(0.010 8±0.001 8)μg/mL。利用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在第4代侵染循环6分值时和第5代侵染循环7分值时,分别施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药后13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04%和93.95%。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杀菌剂;毒力;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36-02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agne)de Bary]引起,在四川省发生普遍,其危害造成的损失通常在10%~30%,严重年份,7 d之内就可使马铃薯大面积毁灭,损失可达80%以上。马铃薯晚疫病菌喜好巴山夜雨的气候条件,加之近年来马铃薯周年生产、大面积生产、高密度种植,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量积累创造了较好条件,极易造成马铃薯晚疫病的大暴发和大流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防治手段的提高迫在眉睫,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

目前,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防治药剂种类多,防治效果参差不齐[1-2]。本试验选用目前四川省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常用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及利用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旨在为田间药剂防治和药剂轮换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5年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国坪村开展试验,海拔1 000 m,为马铃薯晚疫病常发地区,土壤肥力中等,墒情好。

1.2 试验材料

试验马铃薯品种为川芋117号。2014年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彭州市、万源县和宣汉县等不同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菌样品,在室内进行单孢分离纯化后,从中选择具有地域代表性的35个单孢子囊菌株用于本研究,菌株保存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黑麦蔗糖琼脂培养基(Rye sucrose agar,RSA)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培养。

供试药剂:95%嘧菌酯(Azoxystrobin)原药和95%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d)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提供。将95%嘧菌酯原药和95%双炔酰菌胺分别预溶于丙酮,制成1 000 μg/mL母液,置于4 ℃冰箱保存备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商品名:阿米西达),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生产;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商品名:瑞凡),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250 g/L嘧菌酯悬浮剂450 mL/hm2、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450 mL/hm2,以空白作对照(CK)。每个处理4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用水量600 L/hm2。

1.4 试验方法

1.4.1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将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母液系列稀释,按一定比例置于黑麦培养基中,制成一系列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含嘧菌酯培养基设置0.400、0.200、0.100、0.050、0.025 μg/mL等5个梯度浓度,含双炔酰菌胺培养基设置0.040 0、0.020 0、0.010 0、0.005 0、0.002 5 μg/mL等5个梯度浓度,分别以不加药剂的为空白对照。

1.4.2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供试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菌株在含药平板上进行培养。在菌落边缘处取直径5 mm的菌饼,接种于含药培养基平板中央,在18 ℃黑暗培养7 d,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3次。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百分率并将其转换为几率值。以几率值为纵坐标,浓度剂量对数为横坐标制作毒力回归直线,计算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毒力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r)。

利用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第1代侵染循环始于3月26日,第4代侵染循环3分值时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施药时间为5月6日(第4代侵染循环6分值)和5月13日(第5代侵染循环7分值),调查日期为5月26日。

1.5 调查统计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分级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进行,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2~3株,调查全部叶片,分级方法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3-6]。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数值)×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指-药剂处理区病指)/空白对照区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室内毒力测定

四川省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表1):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嘧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EC50值为(0.027 9~0.143 9)μg/mL,相差5.16倍,平均EC50值为(0.072 6±0.031 1)μg/mL;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EC50值为(0.007 4~0.016 1)μg/mL,相差2.18倍,平均EC50值为(0.010 8±0.001 8)μg/mL。

2.2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利用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彭州市龙门山镇3月25日至5月13日的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曲线如图1,针对抗性品种川芋117号,在第4代侵染循环6分值、第5代侵染循环7分值时,分别施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进行防治,第2次药后13 d的防治效果(表2)分别是90.04%和93.95%。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对生产上马铃薯晚疫病常用防治药剂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与田 琴等[3]和罗建军[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嘧菌酯和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为田间药剂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目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参差不齐,施药时期、施药量和次数随意,增加药剂易造成环境污染。利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田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在该病初侵染发生时期精准施药,事半功倍,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四川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而且对确保四川省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口粮安全、扶贫增收和社会和谐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目前,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模型[5]已逐步应用于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合理科学配合使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等防治药剂,精准施药、降低药剂施用频率和生产成本,有助于健全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促进四川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7]。

4 参考文献

[1] 刘波微,李洪浩,彭化贤,等.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新农药筛选及经济效益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2):595-600.

[2] 李洪浩,雷高,徐成勇,等.9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3(8):56-58.

[3] 田琴,杨志辉,朱杰华.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中国马铃薯,2012,26(2):105-107.

[4] 罗建军,李志斌,刘琼光,等.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空效果[J].广东农业科学,2014(20):91-95.

[5] 谢开云,车兴壁.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马铃薯,2005,15(2):67-71.

[6] 王梦飞,杨富,马涛.不同杀菌剂防治马铃薯脱疫病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1(1):52-54.

[7] 商鸿生.马铃薯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上一篇:云杉梢斑螟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 下一篇:33%二甲戊乐灵乳油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