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体验式教学 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时间:2022-10-09 01:46:16

实施体验式教学 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当前中职德育课上,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笔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要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实现德育课“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体验式教学 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46-0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教师缺乏信心,学生不感兴趣,“学而不信,知而不行”…… 如何实现中职德育课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舒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笔者尝试着在德育课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要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1 中职德育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充分感知、感受、感悟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人和事,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健全人格,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1体验式教学是适应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新的教育理念将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分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放到了第一位,传统的按照“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这样的三维目标。实施新课程必然要采用新教法,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情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2体验式教学是符合中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需要

据统计,人们接受信息时,不同的渠道,感悟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听到的也许记住25%,用笔记下的也许能记住50%,亲自体验的则可能记住70%。因而传统的讲授法往往只能让学生听到会说,很难实现内心的共振。虽然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有所欠缺,但他们好动、好玩、好参与、好表现,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将德育知识寓于丰富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让他们因某个问题的解决或某种情境的刺激,顿悟并产生新的认知,从而真正地理解知识,实现心理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落实。

2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施途径

2.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育的成功应该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自主探究中来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发现收集素材,根据这些素材设计情景,恰当地运用音乐作品、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并以辩论、演讲、经历分享、角色扮演等活动为载体,借助学生的经历、体验、情感等引导他们进行充分的体验,强烈刺激他们的感官,使之进入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并能从情境中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德育知识就能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课堂德育实效。

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消费与消费观”的教学中,笔者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高消费、盲目消费、唯我消费等消费误区,搜集整理了一些体现中职学生消费观的视频和图片,并设计了“中国已经实现小康,还有必要再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吗?”让学生观看、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思辨,在认知发生冲突后,他们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探索奥秘的兴奋状态,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学生在反思中对自己现有的消费观念产生质疑,从而树立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2.2亲身体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挖掘探究潜能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够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引导深入思考。职校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性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往往不满足于教师,书本的解释和结论,喜欢提出不同看法和发表评论。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亲自出马”或亲身动手,通过与同学、老师进行思想交流,增进相互协作精神,让他们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寻求共同的、理性的认识,进而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杜绝不良行为”教学时,笔者根据课堂内容编写了一则中职学生的情境故事《不归路》,课堂上让几位学生进行表演,学生能在情境表演中直观地感觉到主人公的不归路源自于他的不良行为,学生自然能辨别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引导学生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不良行为?启发学生认清身边的不良诱惑;罗列主人公受到的处罚,让学生去体会不良行为的危害,进而启发学生帮助主人公出出主意,如何才能改掉身上的这些坏毛病?我再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应该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实践创新,强化学生巩固认识,实现内心共振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职德育课应更加注重生活性、实践性,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在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同时,鼓励学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德育课“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比如《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教学完成后后,笔者组织学生策划开展了新产品推销活动。提出 “如何解决推销过程中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推销行动有规律可循吗?”、“团队合作有哪些基本要求?”等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开展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使他们从中感受和理解哲学常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崇尚活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讲究综合学习,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机结合与提升。让教师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则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并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地探索、思考、发现,实现知、情、意、信、行发生变化,以“体验”促发展,进而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靖国平.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4(2).

[3]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S].2004.

[4]李福新.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科教文汇,2006.

上一篇: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评价 下一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