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要认可学生的个体差异

时间:2022-10-09 01:04:06

激励学生要认可学生的个体差异

摘 要:学生是我们老师施教的主体,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客观的认可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我感觉”,使心智得到了更加健康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激励时也要因材施激励

关键字:激励 学生 个体差异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群体都是由个性各异的个体组成,正是由于千姿百态的个性差异,才使群体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个体在教育、文化、军事、医药等各个不同领域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要求学校培养出更多具有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中国义务教育作为中国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使之具备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义务教育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人才

教学激励性评价是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促使其全而发展的需要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据研究, 一个正常的人, 一生中只用了它的全部智力资源的 3% ~5% , 绝大部分的精力与智慧被白白地浪费了。学生更是这样,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方面发挥出各自惊人潜力。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发现, 按时计酬的职工一般仅发挥 20%~30% 的能力, 即可以保住职业而不被解雇, 如果给予充分的激励, 那么他们的能力可以发挥至 80%~90% , 即激励后的能力发挥相当于激励前的 3~4 倍。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 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改革开放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主动激励学生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是多种相对独立智能错综复杂的组合,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个体不同的智能特点,决定了其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群体的共同需求同时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我们只有根据学习个体的不同潜能、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弥补弱势智能,最大限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不管他们的性别、年龄、生理特点、智力水平,家庭状况是否存在差异,也不管他们对所学学科是否感兴趣,教师都应该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养。群体是由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个体组成,没有对每个个体的深入了解,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整体把握,也就无从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

学生个体差异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各种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而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彼此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个体内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智力、性格、兴趣、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学生的个体间的差异还表现在发展速度上,不同个体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存在着差异,表现为有的学生对某一知识能很快理解并灵活运用,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需要教师耐心等待并进行必要的辅导。学生个体差异不单表现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其实,在同一个体内部差异也是存在的。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它们错综复杂、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就是承认要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及独特性,敏锐地发现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速度获得最大发展

在激励性的评价中应用情感激励学习评价是学生遇到最多的评价, 教师可巧妙地利用教学中的学习评价激励学生, 增加双方感情投资。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做好学生的“知音”, 才能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知其心, 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首先给以肯定, 对有创新的学生给以高度赞扬, 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 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 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这样, 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 摘到桃子”的愉悦

教会学生自我激励性的评价, 促使快速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十分坚信, 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是教学激励的最终目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终归是短暂的, 要想在某一方面或其一领域取得成就, 要靠学生利用更多的时间自我完成。如果学生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激励能力, 那么就很难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只有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并且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使学生不断掌握自我激励的方法, 引导他们做到: (1)自己确立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 是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2)每天睡觉前要回忆自己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 明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并通过学业的成功来激发自己。(3)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实现自我进步的需要; (4)教会学生不断克服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实现某一奋斗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与坚定的自信心, 以充分挖掘学习潜能,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

总之, 只要我们当教师的善于弯下腰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去发现他们的优点, 多给他们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就能使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当然, 对学生不能一味地表扬而不加批评, 适当的批评也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上一篇:论创新与探究――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前进方向 下一篇:个体家庭构建下儿童的成长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