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09 12:28:43

构建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研究吉林省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和人才培养特点,研究探索了适应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进行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通过对构建校企结合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验、实践实习、综合培训、毕业设计、科学研究服务企业与社会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吉林省;机械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7-02

吉林省是国家制造业重要的发展基地之一,主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汽车、光电子信息、轨道客车、装备制造等成为省内支柱产业;要实现吉林省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科技创新及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吉林省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布局、规模与结构区域布局平衡等,是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适应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并经历过一定的实践训练、工程训练,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调整、设计、改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吉林省地区经济建设、省内支柱产业的有利条件,实施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和进行深层次合作,形成校企联合、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产学研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素质培养融于一体,创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校地处吉林省,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高校,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的层次上本科教育占比较大的比例,一般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学科门类以多科性和综合性为主,学历教育一般都涵盖博士、硕士和学士完整的层次。本科机械专业,是工科高校招生人数最多、用人范围最广的、最有代表性的专业,机械专业学生毕业后,正是为现代化建设出力的关键时刻,是一批重要的技术力量,这些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校期间是否养成积极主动、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和意识、创新能力和习惯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速度、水平以及机械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为此,解决产学研结合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对机械专业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吉林省经济建设需要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建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实现高等教育与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平衡,为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构建适应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对企业和行业的大量调研、与企业优秀技术骨干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双方共同进行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内容增减、取舍,对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活动等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上有意识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完善校企管理制度,提高校企教学科研结合的实效性,将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校企结合的课程体系

按照教学研究型大学应适应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进行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环节、实践实习、综合实训、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学研究、服务企业与社会进行改革与探索,可根据企业要求,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技术人才,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根据企业对技术人员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调整教学环节进度,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增加学生对生产实践的了解,利用先进企业的加工装备、检测仪器等条件优势,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资源。完成对专业主要课程的重点建设,开设企业需求的一些必要的选修课,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课堂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在专业课程多、学时少的情况下,课堂教学要讲主要内容、讲重点、讲透、使学生理解并达到会用,即:一主、二重、三透、四会、五用;或者通过开设课后培训课程,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有针对性的增加课后培训环节,使学生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技能得到提高,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近年来,根据省内机械制造企业对产品三维数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面人才需求,我们有针对性的举办课后CATIA、UG、SOLIDWORKS、PROE、CAXA、AOTUCAD软件培训班,使1000余名本科生参加培训获得国家和企业颁发的合格证书,既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又促进了就业。在毕业设计选题等方面,尽量结合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真刀真枪的进行,学生在参与企业产品市场调研分析、产品技术革新、工程设计与实践、科研项目等工作中,一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促进学生就业。确保学生适应社会,在产业群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三、产学研结合促进教学

在结合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科研促进教学方面,遵循工科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坚持教学、科研与服务吉林省地方经济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天职,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就是教学。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是现代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研在促进了教学的同时又为产业提供内在动力,产业也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物质保障。科研创新是与之相关的产业实现进步的核心动力。创新人才在企业发挥作用即可有力地促进产业发展,也能使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教师在科研方面一方面紧密结合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申报吉林省科技厅、教育厅科研项目,另一方面我们主要通过深入省内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与相关企业签订科研合作研究协议,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双方共同组成科研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进行重点技术攻关,让企业受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科研工作,一方面锻炼了高校的师资队伍,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保持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编入教材,完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建立起学校与吉林省大、中、小企业相结合校企结合基地,建立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机械创新人才长期和短期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校企结合模式上,一方面聘请吉林省支柱产业(汽车制造、轨道客车等、机床厂)等相关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科研所和企业培训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推动产学研工作,使青年教师熟悉工艺、设备,提高学术水平,并完成一批科研项目。教师在不断积极学习、积累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是振兴吉林省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在吉林省地区经济建设中承担着人才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水平和数量是制约吉林省地区经济建设的严重隐患,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艰巨。高校的教育教学必须与吉林省地区经济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按照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构建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与地区产业发展相联系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吉林省地区经济建设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武林,曹雨平,张新科.“三位一体”共建校企合作利益平台[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2]顾力平.构建校企共同发展的利益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3]施继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5,(2).

[4]薛明智.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科技信息,2010,(6).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学生学习期待的关系 下一篇: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及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