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学习考察音乐教育有感

时间:2022-10-09 12:18:36

赴美学习考察音乐教育有感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美国的音乐课堂,心中难免有几分激动。在国内便听说美国克林顿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把音乐课纳为中小学必修课,并列为国家基础教育六大核心学科之一;而且了解美国于1999年在佛罗里达州举办了以“未来音乐教育”为题的“豪斯赖特研讨会”,前瞻2020年美国音乐教育,并形成了对未来20年美国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豪斯赖特宣言》。所以2007年远赴美国学习考察三个月,心中的那份期待和向往更加迫切了。

从“爵士乐课堂”看美国的创造性教育

“Hello!”走在通向美国蒙大拿州普通高中辛特纳高中音乐教室的走廊上,美国中学生极为热情地和我打着招呼。随着一阵由远而近的音乐与人混合的嘈杂声,我推开了音乐教室的大门,在强劲有力的爵士音乐伴奏下,男女同学和教师在摆动着身体表现音乐。我曾经有教过五年高中的经历,体会过我们的高中学生不太自信、比较拘谨的表现,所以对美国的高中同学能在课间和教师一起这样大胆、自信地表现音乐很是羡慕。美国的音乐课堂从初中就开始作为选修课分科教学,这些选修课种类繁多,并依据各学校的情况而异,主要有合唱、管弦乐、军乐、爵士乐、歌剧等等。

也许是每周二十几节课时的超负荷工作,美国音乐教师贝雷用几乎接近失声的沙哑声音在组织学生做简单的发声练习。学生比较安静地配合她在做连音和跳音的练习,但学生姿势不一,有坐、有站、有半站半坐,在声音上参差不齐,明显没有国内正规合唱团的统一与和谐。但随着钢琴变化的五拍子的节奏,同学们变得异常兴奋,他们用身体的律动跟着富有动感的节奏哼唱爵士乐歌曲《五拍》(Take Five),这显然是一首同学们曾经熟悉且喜爱的爵士乐作品。《五拍》是大卫的经典之作,我曾经在国内听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演绎过这首乐曲,我没想到节奏这么复杂的爵士合唱在贝蕾老师灵巧的钢琴伴奏下,学生虽然动作不一。表情各异,但他们对爵士风格把握得特别准确,在复杂的节奏中,学生的声部层次也很分明。在乐曲中段的演唱中,贝蕾老师设计让不同的学生轮番上台,即兴地、变化地哼唱和表现几个小节,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五拍子创作,从节奏的变化到音高的改变到动作的设计,学生都很自然,每一次的表现都能获得全班同学和贝蕾老师的赞赏和鼓励……

课后和贝蕾老师的交流才知,这是一堂高二年级的爵士乐合唱选修课,学生全部是自愿报名。课前贝蕾总是要想一些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所以大多会用音乐来感染他们。贝蕾向我介绍,爵士乐是美国真正的民族音乐,自美国20世纪60年代成立全美爵士乐教育工作者协会后,美国教育家不仅要大力推广对世界音乐做出贡献的爵士乐,而且还看中了爵士乐即兴演奏、演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这一大优点,所以爵士乐渐渐被纳入音乐课程,走进了校园。她告诉我,学生哼唱简单的爵士旋律和编配复杂的节奏是音乐课中经常要做的事情。在美国,9至12年级就非常注重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能够使用各类人声或各类乐器即兴创作短小作品和已有乐曲的变奏。由此可见,虽然美国的爵士乐教学尚不能构成一种完整的模式,但它的原则已被鼓励应用在所有音乐教学中,而这一原则正是创造性原则。

来自“学生钢琴汇报音乐会”的启示

简是我在美国认识的一位八十多岁热爱音乐的老人,家里摆放着她母亲留下的一台古董管风琴,对音乐的热爱使这位老人显得特别精神而有活力。老太太经常会开着一辆吉普车张罗策划一些音乐会。2007年5月,来自不同国家的顶级乐手在米苏拉举办的音乐会,就是老太太一手策划筹办的。

由于爱好与兴趣相投,我们有幸被邀参加了她女儿举办的一次学生钢琴汇报会。美国的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要选修一门乐器(可向学校租借乐器在学校学,也可以自己买乐器请老师教),学校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至少要以一件弦乐、管乐或打击乐器演奏一个曲目,不但要求有表情和娴熟的技术,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美国的家庭都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尽管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很多父母都会考虑让孩子多接受一点音乐教育,也鼓励孩子考音乐的等级证书。很多家长认为,音乐教育不只是培养一技之长,还是提高孩子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简的女儿是专职钢琴教师,自己带了很多学生,很有成就感。基于钢琴演奏的效果,学生汇报会选在一所不太大的教堂举行,表演学生的年龄段从七八岁到十几岁不等,尽管学生只有十几人,可下面还是坐满了不同年龄段的捧场观众:有忙碌着照相的父母、有点头合着拍子的老人、有在襁褓中聆听音乐的婴儿。尽管演奏的乐曲不是那么娴熟甚至有点生硬,但热烈的掌声、赞许的目光、由衷的夸奖使得台上演奏的学生倍感骄傲和自豪。从掌声、目光、言语中我明显感觉到了美国人对音乐教育的尊重和重视。

美国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通过亲身的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感受。所以热爱音乐教育的很多美国人也会借助社会力量来普及音乐,因为常规学校的音乐教育较为死板,在深度和广度上劣势明显,所以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有水平的专职小提琴和钢琴教师,来满足学生在专业音乐上的发展需要。

有感于中美音乐教育的差异

在美国,音乐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已经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从20世纪60年代召开的全美“坦格伍德研讨会”、80年代国家艺术基金会发表的《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90年代的“音乐是把钥匙”年会到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观念与行动纲领的《豪斯赖特宣言》,都无不体现了美国的音乐教育战略。

相比较,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同样作为培养人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无论是从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逻辑体系的角度,还是从音乐促进年青一代全面发展的非音乐功能价值的角度,虽然已经引起了少数人的关注,但从来就没有达到过一个正常的学科在学校应有的地位――不论是认识上的还是行动上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同样,作为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师,我们本身也需要进行反思,我们不只是要重视自身艺术的修炼和提高,还要对本学科持有一种尊重态度。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不把音乐课当回事,人们就不会重视音乐学科,我们这个学科也就难有大作为。的确,美国的音乐教育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特别是美国的音乐教育战略使得我们这些热爱音乐教育的人感觉到任重道远。

胡樱平 深圳市东湖中学

上一篇:解决问题的入门课:充分利用排练时间 下一篇:论高师声乐课中的比喻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