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期望远离失意困扰

时间:2022-10-09 12:18:33

在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人感到无精打采、悲观失望、愤怒、不满,严重的还有绝望感、自暴自弃、听天由命,这些人很可能被失意困扰。

心理学家认为,失意集中表现在工作、交往、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上。长久的失意会伤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精神萎靡,对工作、生活提不起劲来。不同性格的人,失意的表现也不同。

①自负型的人 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一旦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失去了先前的信心和志在必得的神情。

②自卑型的人 在生活中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不行,凡事总往坏处想。一旦遇到挫折,便认为自己确实不行,并不断强化自己的自卑感,导致精神不振和对生活的失望。

③默从型的人 常常希望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一旦现实与此不符,就感到失望。

在职业道路上,失意的人往往渴望取得成功,超越、战胜他人,获取成就和地位,但常常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渴望获得真挚深厚的友情,可是生活是复杂的,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虽说大多数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但很多人却无法忍受希望的破灭。因此,正确对待和处理期望,才是远离失意的最佳方法。

期望应合理 人应该追求同自己能力大小相当的目标,否则就会异想天开,导致失意。有时候,目标虽然同自己的能力相符合,但因为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主观因素,还取决于客观条件,所以有些看来合理的期望,还需要作相应的调整,以减少失意感。

期望应灵活 不要把期望凝固在一个点上,应该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反馈信息的不同,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一旦某个期望受阻,就可以用另一个相似的期望或全新的期望来取代,这样就有了放弃原先期望的思想准备。事实上,没有一个期望是不可改变的。

期望应连续 把期望的实现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有许多小环节、小期望,每实现一个小期望就向期望靠拢一步,一旦小期望失利,也不会影响整个期望的实现,还可以继续进行。正如行为主义者采取“高目标、小步子”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一旦出现了失意现象,也不要逃避。要正视现实,承认存在的痛苦和感伤,这对改变失意情绪大有好处。

上一篇:慢性腰痛防治法 下一篇:择优而食 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