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慰心灵,调动成长资源

时间:2022-10-09 12:02:17

抚慰心灵,调动成长资源

2008年5月12日,一场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地震,震倒了无数的房屋,夺去了数万条生命,也冲击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灵。有人说,这是一场全国人民的灾难。

而我们的孩子,则是这场冲击所波及的最弱小的一个群体。

为此,《父母必读》请来心理学专家和资深急救医生,帮助我们一起调适自身情绪,抚慰孩子,获得安全感。

心理学家与我们共同面对

采访专家/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杨小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Q: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这次大地震灾难的场景通过电视屏幕、网络、报刊全面真实、不断滚动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面对这些我们和孩子都会感到悲伤,出现不良情绪。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出现哪些反应?

答:儿童面对创伤事件后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反应:

情绪上比较紧张,心事重重;表现得胆小,不愿意离开家长,黏人;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流;过分安静,或者过分乖巧,特别听话;有的孩子表现得动不动就发脾气,易激惹等等。

还有的会出现过度担心。比如有的孩子,虽然所在城市的震级很小或者完全没有感觉,对安全没有任何威胁,但他却因为担心楼房会倒塌而怎么也不肯回到家中去睡觉。

Q:面对孩子的这种负面情绪,我们该如何处理?

答:孩子的害怕源于他担心自己的生活也会遇到类似问题的不安,因此安全感的重塑是最关键的。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镇静,不要过度恐慌。

当然,镇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过度隐瞒自己的情感。有时候,我们的担忧明明写在脸上,却不向孩子解释,只会使孩子更加焦虑。其实,一些负性的感受也是可以交流的,比如对孩子说:“妈妈看了这些灾区的镜头心里很难过……”

在这种表达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通过拥抱等方式,让孩子明白,你现在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你是安全的。同时,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特别乖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忽视。对待这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更敏感一些,细心观察孩子有无异常的表现,并且要及时地表达自己的爱。对于一些日常活动,还是要正常进行,如看看书,讲故事,或者去公园等。

特别闹的孩子,往往会引起父母的反感。父母可能会训斥他,对于特别不听话的孩子甚至会体罚等,这些都是绝对不可以的。如果孩子不肯进屋睡觉,父母一定要特别有耐心地告诉他:“妈妈理解你的担心。”并且应该陪他一段时间,也许只需要10分钟,他就可以安静下来了。这时候再和孩子讲一些道理,他相对就会顺从得多。

面对危机,每个人的表现并不相同,有人乐观向上,有人顽强坚持,也有的人会恐惧,会悲伤。无论自己属于哪一种情况,我们都要遵守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尊重事实真相。因为,这才是人性最真实的层面。一个人能接纳自己是最重要的。过度地追求某一种心理特质,只会使我们更焦虑、更紧张。 ――杨小冬

Tips:

父母自我心理调适5部曲

这些天,看着电视上的悲惨画面,我每天都以泪洗面。看到网上那些写给受难儿童的诗,我甚至哭晕了过去。――一位1岁孩子的母亲

也许因为看了太多的孩子受难,许多妈妈心理受到的冲击并不亚于孩子。有的妈妈甚至悲伤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因此,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我们首先要进行自我的心理调适。

第1步:不是抑制,而是先接受。无论是哭泣还是焦虑,我们首先都应该接受自己的这种反应,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正常的。

第2步:回避刺激源。因为每个人的承受度不同,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刺激,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尽量少去看那些过于悲惨的画面。

第3步:找到令自己放松的方式。如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到户外散散步等,让生活回归正常。

第4步:寻找可交流的对象。成人也需要支持与帮助,和朋友交流,找到有共同感受的人,把负性情绪,如担心、焦虑充分表达出来才可能让焦虑降低。

第5步:寻找专业支持。一些有创伤体验的成人反应可能会更剧烈一些。因为他不仅要处理现在的问题,还要处理以前遗留下来的心理创伤。如果感觉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够,也可以寻找专业的支持。

父母必读相关链接

“9・11”事件后,大量研究表明,让儿童观看大量的灾难画面,容易导致应激障碍(PTSD)现象的出现。

对于儿童来说,即便不是亲历创伤性事件,也可能损害他们心中对安全与控制的信念。大多数儿童难以理解这些创伤性事件所能造成的损失、伤害及死亡。他们会担忧这样的事件可能再次发生甚至会发生在自己身边,担忧自己或家人将受到伤害或失去生命。

Tips:

当孩子愿意和可以表达负性情绪后,心灵家园的重建才会顺利与稳固。

――贾晓明

在危机中学会成长是积极的,是必需的,但这个阶段也是在经历危机后心理干预的最后一个部分。如果进入得太早,比如对正处于大悲状态的孩子说:“你别哭,你要勇敢”之类的话,会压抑负性情绪的表达,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孩子愿意和可以表达负性情绪之后,心灵家园的重建才会顺利与稳固。

Q:心理学研究表明,危机中常常包含着成长的种子和改变的动力,我们该如何去寻找这些成长的资源呢?

答:虽然灾难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伤害,但如果处理得当,由此所引发的反思、家长以及社会的巨大支持,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些成长资源的有:

1.情感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父母对于孩子的拥抱、低声的安慰,都会令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全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2.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如告诉孩子,人与自然如何才能和平共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让孩子从小科学地认识这些事,培养这种意识。

3.爱心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证明,通过心卡片、送救援物资到专门机构,并知道它们将被送给最需要的人,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价值得到肯定,减少无力感。当然,这些事不在乎多少,但一定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如捐款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零花钱等,同时最好让孩子捐出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图书和毛绒玩具。一方面这是真正孩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灾区的孩子很需要这些物品。那些无家人陪伴的孩子,如果怀里能抱一个大大的毛绒玩具,对他的心理是很大的抚慰。而阅读一本好的童书,可以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

Q:许多妈妈提到,在这场灾难发生之后,想教孩子一些预防灾难的知识,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说轻了,孩子根本没听进去;说重了,又怕无谓地增加孩子的恐惧感。

答:给孩子讲这些话题,一是要确定孩子的情绪已经得到安抚,二要考虑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直接讲一些预防的知识,而对学前的孩子,最好采用童话和游戏的方式。比如,把灾害故事的主人公都变成小动物,讲地震发生以后,聪明的小动物,如小兔子、小熊等,是怎么寻找安全的地方躲藏的。讲完故事以后,妈妈可以说,“来,咱们一起来学学小兔子是怎么做的。

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的能力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的能力。有的人比较勇敢,能够直接救助别人;也有的人最大的特长是静静地听人诉说;还有的人会提供别人最需要的物质帮助……

“勇于救助”在危急时刻的确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能让胆小的孩子看到,自己能去陪伴别人,此时此刻就是对他人的最大帮助,胆小的孩子也能成长起来。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发现自己有能力并且也愿意为别人做一点事情,就有利于孩子从创伤中康复过来,并在一个更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成长起来。

Tips:

经历灾难后的心理重建需要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我们的爱心需要慢慢释放。

――杨小冬

一方面,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奉献爱心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另一方面,经历灾难的心理重建需要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并不提倡拥堵式的捐赠,而建议大家一点点地释放自己的爱心与情感。

除了此时此刻,也许1个月后、3个月后,甚至一年、两年。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去为灾区的小朋友做点什么。

父母必读相关链接

表达爱的十不原则

心灵的创伤并不仅仅来自天灾,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面对各种危机,也会经历各种伤痛。在这个时刻,他需要什么样的抚慰?什么是令他舒服的,什么是令他别扭甚至更加难过的?领悟了这些,我们才开始真正地学会爱的表达。

1.不要欺骗。

2.不要承诺他你做不到的事。

3.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说话(不要说“没有关系,你说啊”)。

4.不要粗暴地“干预”他的情绪,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等,他有自己发出情绪的方式。

5.不要表现出他很可怜,需要被同情的样子。

6.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亲人。

7.不要过度给予,这有可能造成依赖、迁怒或感觉被施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

8.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只有自己能帮助他,让他先找到康复的方法,启动自我疗伤的能力。

9.不要造成他们的内疚,不要说:“你已经很幸运啦!”“你已经比别人好多了!”

10.不要总是打探他所经历过事情,过度的好奇心会对孩子造成二度伤害。

上一篇:重塑美臀 第7期 下一篇:学步宝宝的4个“问题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