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

时间:2022-10-09 10:57:09

浅析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

内容提要:在区域层面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根据区域特殊条件,深化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分析并总结了现阶段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提出了我国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区域;循环型社会;构建;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15-03

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信息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所有的物质、能源、信息要在循环网络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以经济活动为主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优的范围内。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本质可以归纳为通过生态综合规划、改变和完善人类的活动模式,使相关个人、组织(家庭、企业、产业……)、区域间乃至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能够共享资源、能源、信息和互换副产品的共生协作群落及单元,使进行某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最优化(投入最小、产出最优、废弃最少、对自然的影响最小),产生的剩余物质和剩余能源能够成为进行另一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能源,达到人类活动之间资源、能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使各个层面的资源和能源在循环网络中得到永续利用和梯次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态协调型活动模式。

1.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思路

在区域内构建循环型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结合当地实际,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1.1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各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布局产业带、园区、产业基地的具体方位,从大空间上构筑相互循环、上下链接的布局体系[1]。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以土地调控为主要手段,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引导上下游产品的企业依次落地,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对入园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

1.2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其纳入循环经济轨道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传统产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上下游产品的对接,内部结构合理、资源有效互补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对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企业,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环保技术,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项目的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

1.3 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引导企业利用废弃物再生技术以及检测分析技术,重点对废旧塑编产品、废旧钢材、废旧轮胎、生活垃圾、冶炼废渣等进行再资源化利用。研制开发城市垃圾(弃土)无害化、资源化、消纳化处理技术及成套装备,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弃土)生产环保型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砌块。综合利用冶炼废渣,回收氧化锌、电解铟、电解镉、海绵铜、铅银砂等。

1.4 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

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的资源利用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新能源工程。以沼气发酵为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行“生态型”、“能源环保型”和“环保型”等工程模式,处理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农村重点推广“猪―沼―作物”和“猪―沼―果(茶)”生态模式。利用生物发酵畜禽粪便技术,生产商品有机肥。加快机械化进程,推行秸秆直接还田。实施秸秆资源利用(如作为蘑菇培养基、沼化后的沼渣),实现秸秆间接还田[2]。

1.5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风力发电。发展环保热电联产。积极推进国家确定的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6 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已利用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是加强土地、水、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电力、化工、不锈钢等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管理,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管理,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建立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管理机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后开发利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开展城市土地整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加大城市内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建立用地退出机制,腾出土地利用空间。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积极鼓励零技改用地和厂房加层,引导和促进工业建设项目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

2.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模式

2.1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以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品为重点,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大力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研制开发,通过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突破绿色壁垒,提升区域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关联的生态化转向,培育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园区体系,推进具有循环型工业特点的零排放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冶金、建材、能源等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具有废物吸纳作用的环境无害化、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扶持有益于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非竞争性产业建设,改善提升工业系统的生态功能。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研究和开发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提升工业的科技原创能力;大力扶持应用技术扩散和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着力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技术进步对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贡献率。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开展循环型工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挥区域层次示范的综合效应,联动腹地,辐射周边。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条件的城市、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一批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2.2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循环农业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无害化,循环农业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按照无害化要求组织生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围绕投入品的生态化、无害化目标,加速投入品的减量与替代。实施化肥的减量与精量使用,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高效无害化配方饲料降低“畜产公害”,以可降解农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实现循环农业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循环。循环农业既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循环农业的重点应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企业间循环和区域间循环。

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降低农业的各类污染。农业生产与加工中的废弃物是目前农业生产加工中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废弃物利用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有很多废弃物未能利用或有效利用,远未达到循环农业建设的要求。

2.3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构筑企业网络、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等信息平台,增强循环型信息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物流技术体系,推进发展生态物流产业。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电子银行这一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开展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提高服务业环境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清洁生产体系和绿色认证体系。积极配合旅游战略的实施,整合旅游资源,通过产品创新及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在生产、流通企业选用各类符合国家标准的可降解的环保型替代产品,积极推行可降解塑料袋或纸袋,生产销售绿色食品,建立绿色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行包装绿色化。

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环境服务产业。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并坚持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原则,打破环保产业服务领域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服务企业优化组合,并推动建立以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提高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3]。

2.4 构建“静脉”①产业体系②

在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中,经济活动的主体大都着眼于动脉产业,而忽视静脉产业的作用。在循环经济的运行中,静脉产业是与动脉产业同等重要的产业部门。经济结构中如果缺少了静脉产业,循环经济将无法实现“循环”,这也正是传统的直线型经济模式的弊端所在。因此,建立循环经济的过程,正是对市场结构中缺失的静脉产业部门的完善过程。

区域静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下四项前提之上,即:存在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具有有用的属性;有把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技术;存在着对再生品的需求[4]。在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与利用原生资源的成本相比,如果利用从废弃物再生的资源的成本低,而且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价格差,循环再利用就能充分发展,即静脉产业的运营就能得以实现。

静脉产业活动的四个主要阶段,决定了静脉产业可能存在四类不同的参与者③。静脉产业的运行主要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销售四个阶段。废弃物的收集运输与废弃物的排放过程对应,是静脉产业活动的开始[5]。再生处理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物理性、化学性的处理,从废弃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实现物质的闭环循环的过程。最终处置不只是一般的“废弃”,而是在循环经济的框架下,基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目的,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中最终没有可能再利用的部分[6]。这一阶段也可以视为静脉产业的一个生产性过程,即提供了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服务。再生资源销售是指再生资源在资源市场上进行销售,从而输入到动脉体系中,再次成为生产的原材料或消费的商品的过程。再生资源作为静脉产业的“产品”,只有通过营销手段获得“利润”,静脉产业的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得到认可。从经济物质流的观点来看,废弃物的排放者和一般生产者内部对自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部门也属于静脉系统的范畴,但由于其仅是动脉系统的延伸,没有围绕废弃物的处置和再生资源的销售产生市场关系,因此只能通称为动脉产业中的静脉部门,而不属于静脉产业的范畴。静脉市场④主要包括: (1)废弃物市场;(2)再生资源市场。

2.5 区域循环产业体系的整合

在区域层面上推行循环型产业发展模式,要建立促进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形成的法规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在区域及社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加快制定适宜本地发展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法规,通过法规对发展循环经济以必要规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建设中,继续探索新的循环型产业实践模式[7]。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实践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基金项目: 2007年度西南民族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注 释:

①日本学者后藤典弘指出:“物质来源于自然界,并经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流向广大的消费者。将这样以生产为中心的流动,比喻成人体的‘动脉流’。大部分的物质通过社会消费,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会以原来的形态,或者改变的形态、状态,再次还原于自然界。这就是废弃物的物流。我们知道,废弃物处理由收运一中间处理一最终处置三个阶段组成。从物流的观点来看,在这三个阶段中的废弃物的物流,刚好是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即以消费为中心的情况是完全对称的。也就是说,在废弃物的物流过程中,收集、搬运与流通等第三产业逆对称,以分解为中心的中间处理与制造等第二产业逆对称,掩埋等最终处理与以从自然界中开采资源为中心的第一产业逆对称。消费后的废弃物的这种物流过程,比照在生产性的过程,被称为‘静脉流’。……对比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就可以理解‘环流(循环流动)’。”

② 聂永有.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静脉产业发展探索.南方经济[J].2005,(12):95-97.

③ 日本学者吉野敏行认为:静脉产业的核心业务应该主要由“收运者”、“中间处理者”、“再生资源经营者”、“最终处理者”承担,四者之间形成与动脉系统中供应链关系一样的网链结构,共同完成静脉产业活动的全部过程,因此他们是静脉产业的主体。

④ 静脉产业围绕着如何处理废弃物这个问题开展产业活动,这样就出现了两种相关的“产品”,一是关于废弃物最终处置的各项服务,二是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再生资源。与此相对应,形成了以静脉产业为中心的“废弃物市场”和“再生资源市场”。在废弃物市场,排放者排放废弃物时向收运者支付排放费;收运者获得废弃物后,向最终处置者转移废弃物时也需要支付排放费,即废弃物的价格表现为“处理费用”,前一阶段的价格包含后一阶段的价格,静脉产业各主体之间表现的是排放者支付的排放费的分配关系。在再生资源市场,废弃物的有价属性在排放时即被市场所承认,与一般的商品一样,收运者向排放者支付收取费用(排放者的销售价格),转让时收取销售价格;再生资源经营者向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销售时同样要收取销售价格。即静脉产业主体之间表现的是再生资源的销售收入的分配关系。

参考文献:

[1]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11-215.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5]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7.

[6]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0-162.

[7]马江.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151.

[8]马江.循环经济与西部地区发展[A].“APEC循环经济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5:79-80.

[作者简介]马江(1974-),男,彝族,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工学硕士,日本京都大学土木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循环经济,产业经济,日本经济等。

[收稿日期]2007-03-13(责任编辑:翟超)

上一篇:酒文化在酒类包装中的设计体现 下一篇:耕地非农化的供求驱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