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困境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09 10:26:15

古建筑保护困境与对策分析

摘要:在当前国内的一些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了古建筑遭到破坏或利用不当等问题。如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既保证城市合理有序、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又保护好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古建筑,成为城市规划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古建筑保护困境出发,探析古建筑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困境;对策

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明为现代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古建筑文化遗产,古建筑便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的城市规划都无法避开古建筑保护这一话题,探析古建筑保护的困境以及相应对策,对于城市规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古建筑保护的困境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也有力缓解了城市规划中古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初步构建了古建筑保护法律体系,它还不够健全,有时会滞后于实际情况,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只局限在原则方面,不够细化和具体,导致在许多地方出现了钻法律漏洞的情况,古建筑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法律地位依然不够明确。因此,法律法规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作用不够明显。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古建筑保护脱节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古建筑保护的工作只是着重于“点”的保护,即对个别古建筑采取个别保护,而不是站在整体规划的角度去全面开展古建筑保护工作,这也导致了古建筑保护工作缺乏整齐划一的步调,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规划设计与古建筑保护处于脱节的状态,古建筑保护工作并没有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或者甚至为了所谓的城市规划开发而不予保护,进行损坏。

(三)大范围商业开发产生负面效应

可以看到,最近几十年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势必带来了对于商业开发需求的快速上升,许多城市为了开发商业中心,不顾古建筑本身的承受能力,或是对古建筑进行改造,在古建筑内部设立商店、酒吧等商业摊点,或是索性强拆古建筑,改作商业用地。这样的情况在凤凰古城、夫子庙、周庄等旅游胜地已是屡见不鲜,古建筑原有的文化气息和古风意蕴早已不复存在。

二、古建筑保护的出路

(一)健全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尽快完善城市规划法和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将法律法规的涵盖范围尽可能扩大,条文规定尽可能详细,有助于改变当前城市规划过程中古建筑的尴尬境地,有助于明晰古建筑产权,确定古建筑保护的责任方和监管方,使得古建筑保护有法可依、执法有保障,让非法破坏古建筑的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整体布局古建筑保护区

有研究者说:“没有历史街区提供的建筑背景和文化氛围,历史纪念物只不过是现代城市的一个小小点缀而已。”很有必要在古建筑聚集的地方,合理划定一块保护区,以保护城市的传统特色风格。为使保护区的传统特色与附近的现代特色很好地融为一体,在其四周的空间天际轮廓线、视觉、建筑高度、风格、特色应有一个渐变的过渡地带。这也涉及到城市整体规划的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各功能区进行合理划分,要求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现代社会治理越来越强调公众参与的作用。古建筑是城市全体居民的共有财产,所以应当由古建筑的所有者来参与古建筑保护过程。可以在古建筑保护中建立听证制度,在对古建筑进行改造或拆除等重要改变时,面向专家和普通群众召开听证会,听证制度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扩大古建筑保护的社会参与度,也有助于激发全民关注、参与古建筑保护行动的热情,对古建筑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政府树立正确的绩效观

一般而言,改善城市的面貌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破旧立新,这种观念也就导致了古建筑强拆等一系列令人唏嘘的事件的发生。还有的情况是政府过分强调商业开发,例如拆除古建筑建立新的商业区或者房地产楼盘等,应当强调的是,由于政府具有特殊的性质,因而它不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不能只是重利用轻保护,重经济价值轻文化价值等。政府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列入范围,保持政府的理,避免政府成为“最大的拆迁办”,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一些不合理的行为。

(五)借鉴国外古建筑“认养”做法

古建筑认养,即公民或者商业机构获得古建筑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从而对其进行修缮维护和开发利用。这种做法在国外比较盛行,但是国内的古建筑往往产权一般都收归属于国有,而且由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往往耗资巨大,动辄高达数百万元的修复费用,导致这种保护方式在国内尚未流行。虽然产权归为国有,但是其使用权却可以出租给个人或企业,大型的古建筑修缮困难,则可以出租部分小型古建筑,本着保持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出发点,经过精心维修使古建筑可以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既给被出租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政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负担和人力物力的投入,达到互利共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肖建莉.纳人城市规划管理的城市文化遗产管理[J].城市规划学刊,2008(1):112-113.

[2]寇仕础.浅议宜昌的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J].湖北建设,1994(3):38-39.

[3]梁骄阳,解玉良.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以北京旧城为样本[J].科学经济社会,2014,32(135):82.

[4]王雪.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以济南市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9):106-107.

[5]梁骄阳,解玉良.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5):82-88.

作者:孙亚楠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上一篇:如何提升古建筑防火系统的有效性 下一篇: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