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2 09:41:57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1

一、古代建筑设计与施工概况

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基本上是基于一种“预制”构件和“装配”式的工艺制作观念而来的。另外,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宋代起采用“模数”制,以“材”作为建筑构件的标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一部建筑学,这与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及向群体布局发展及占地不占天的建筑体系有其直接关系,所以中国古代施工速度、预制和装配方法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古代建筑的设计

大体上分两种:1.规划。从汉代起制定了设计图样和说明文件,这项工作古时由知识分子出身的“将作大匠”来完成。2.制作模型,后期用纸板做的模型称为“烫样”,这项工作大多由“匠师”来完成。因为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两类不同出身的建筑师,其一就是技术工人出身的匠师,例如李春、喻洁等。其二就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建筑计划主持者、建筑部门的官员,譬如宇文恺、李诫、阮安等,就属于这一类。《木经》一书有很多有价值的论述,例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一些片断:“凡屋有三分,其上、中两分,以梁、柱的尺度为准;下分即台阶的权衡,以荷辇前后竿的不同姿势为准。”这些规则,无疑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而来的,表现当时的设计方法是适用的、合理的。古代的设计,从生活、从实际出发,仍然是我们今天设计所需掌握的主要原则。同时,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模型乃至烫样等,均是宝贵的财富。从古人的设计分工,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古代有经验的木工———匠师,便是单体建筑的设计者,而如何对待和使用今天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乃至工人,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对保护遗产是大有益处的。

(二)古代建筑的施工

古代除了利用“平正”的墙壁来“侧画”施工图外,另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前述的用按比例制作的模型来辅助施工。在施工时,模型不但可以准确地预知结构关系、材料的长度、大小和数量,对工人来说,模型比图纸更容易理解得多,按此施工自然更为方便。1.古代施工准备。除了估工之外,同样重要的是材料的准备,包括数量的计算,材料的选择、运输、储存。顺便说一下备料、储存非常重要,特别是木材、砖、瓦三大材,必须要备料储存,对施工大有益处,在这方面古人比我们做得好。譬如,明代朝廷在四川等地设常驻的采木官,其任务之一就是登记可以入选的木材的品种、尺寸、数量、分布位置,呈报备案,一旦需要,即可按记录采伐。入选的标准包括弯曲度。树干宜高大挺拔,盘折弯曲则不堪入料。明代掌管京城修建木材的储存为工部所属的神木厂(在崇文门外)和大木厂(在朝阳门外,均见《明水轩记》)。关于砖瓦材料,古代例为统治阶级优先享有。秦汉之际,设有专管机构,大抵何处兴造,即由该处自行设窑烧造。汉代砖瓦有“上林”、“左校”一类刻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砖瓦烧造属于“甄官署”。宋代则属于“京西八作司”之窑务[1]514。另外,明代初期,营造南京(应天府),其筑皇城和京城用砖,由沿长江的各省以劳役形式缴进;砖身均有印戳,列举负责的州、县官吏和具体造砖烧窑匠工的姓名,以作为验收时记录之用。以上说明,古代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严格精细的,特别是选料,不仅有管理机构,而且有标准在先。所用砖料也有验收标准,所谓“坚莹透熟,广狭中度”,不得“色红泥粗”(见贺盛瑞《冬官记事》)。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思考在保护世界遗产前的准备工作中各项工作都做得如何?2.古代施工概况。在古代的具体施工中,只需有一个巧匠,古代称为“匠师”,我们现称为“工头”,他手中掌管一个建筑各部位的尺杆(按模型或图纸放大的尺杆),这个尺杆非常实用,并且能带来优良的质量和施工速度。古代木构架的制作,即按图纸或模型放大后,成批地预制构件,待高空安装,这些规范的木构件做工非常精细,榫卯吻合,必须达到高空作业顺利方可交工。特别是角科,“斗拱”的制作标准要求更高,因为这些小木作在清以前早期古建筑中具有承重作用,即承担屋面荷载传力的重要作用。在墙体的砌筑中,古代施工时对质量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青砖经过挑选后进行加工:首先磨平五面。留出砌筑面后,用凿子将五面剔成梯形,名为“五扒皮”。然后每层砖均为干摆,垫平后内灌“桃花浆”。古代对墙体施工质量的要求更是精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代以前砖的产量较少,因此早期的砖要比木材贵重得多。古代的彩画施工,明以前均不做“地仗”,这是因为早期红松、楠木特多,而到了明末清初木材缺乏,高大的柱子需要拼梆外加铁箍,这样不美观,所以产生了“地仗”,即披麻搂灰。就是木骨外面的保护层。古代建筑木构上架及其他彩画部位,均采用矿物质颜料,就是油漆用的红色也为矿物质颜料,其主要特点是耐晒、延年。古代彩画的施工程序与现代基本相同,但对季节、气候掌握得十分严格。伏天,即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不施工,雨季不披麻,各种颜料多次研磨,胶和血料均用新调制的。以上几个方面就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施工过程中的差距所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各项施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从选料到施工,整个过程都是非常严格的,我们业内人士常说,早期建筑质量好,特别是尚未动过的建筑和部位延年,均有一定道理,也就是说古人的工艺及其他方面要比我们现在好得多,非常有必要回头去挖掘一些有用的东西来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

二、对沈阳故宫古今修缮活动的研究与评估

沈阳故宫是一座积累式宫殿建筑群。从天命十年(1625)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经历了158年漫长的始建、改建、扩建和多次的修缮活动。应当说故宫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修缮活动主要分以下几个时期:一是始建于天命时期,二是清初天聪时期,三是乾隆时期。这三个阶段的修缮,均有不同的修缮理念,从而形成了故宫目前尚存的满、蒙、汉等多民族建筑风格。

(一)始建于天命时期

故宫最早的建筑组群始建于1625年的大政殿与十王亭,呈现出满族最高的建筑水平,从大政殿坐中,左右外八形的旗亭排列来看,鲜明地反映出满族后金时期的政体———八旗制度。这一独特的布局应当说是满族的首创。但在各单体建筑的细部又含有多民族的建筑文化印迹。譬如,大政殿有汉族的斗拱和盘龙柱;在檐下又有藏传佛教的兽面、蜂窝枋及内檐的梵文天花等;在殿顶之上又有琉璃的胡人力士。大政殿整体观之,融入了多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努尔哈赤天命时期的建筑理念。

(二)扩建于天聪、崇德时期

始建于1627至1637年,其中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左右翊门、凤凰楼、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以及大清门外东西朝房、东西奏乐亭、文德坊、武功坊等。(现存早期建筑)清初崇政殿前东侧原有“文馆”三间平房和西侧银库七间硬山式二层厢楼等一些其他附属建筑。从皇太极时期的宫殿布局“寝区”即台上“五宫”均建于高处,保留了本民族的习俗,殿却低于宫近4米,又是满族首创。关键的是皇太极时期的宫殿布局,开始吸收汉文化宫殿“前朝后寝”的整体布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因与“东路”天命时期建筑只相隔几年,从而可以看出皇太极“大内宫阙”的修缮理念。据史料记载,天聪五年,皇太极命扩建沈阳城,改原四门为八门,并新建钟、鼓楼等,以更加符合都城的规制。从上述天聪初年建新宫和改造沈阳城重大修缮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认识。1.建新宫只是在整体布局上部分地吸收了汉宫殿文化,如崇政殿前的原建筑三间(平房)、西七间(楼房)很不对称,与汉宫殿有很大的不同。2.以硬山式作为正殿,低于凤凰楼歇山式的建筑等级,这说明满族在宫殿的建筑等级上有本民族的认识,与汉宫殿建筑等级很不相同。从当时崇政殿的精雕装饰来看,算是新宫中最华丽的,从抱头梁彩龙雕刻到檐下雕刻彩画以及琉璃墀头等,确实达到了皇太极时期建筑最高水平。因此说,满族在清初时,有其本民族建筑等级的排列方式,即以华丽、方位乃至体量等区分建筑等级。

(三)完善于乾隆时期

从乾隆十一年(1746)至四十八年(1783)在这37年间,沈阳故宫建筑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增建、改建等一系列修缮活动。1746年,为东巡所用,增建了东、西驻跸所两组建筑群;为建东所正门之需要,还将清早期西七间楼北侧两间拆移到南侧复建。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还将崇政殿前东西两侧不对称的清早期建筑拆除,改建了飞龙、翔凤二阁。同时拆除崇政殿前部分栏杆、踏跺,新建“月台”。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增设了日晷、嘉量。在此期间,还对崇政殿的内檐进行了重新彩绘。乾隆初年,对崇政殿的修缮应当说是规模最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提高了崇政殿的外观建筑形象,而且融入了汉宫殿整体配套设施,并完善了宫殿规制。一句话,就是用汉宫殿建筑文化来修容祖先“旧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历第三次东巡驻跸盛京宫殿时,“命重修盛京天坛、地坛,移建太庙于大清门东。”[2]其目的是为恢复陪都盛京原有的“坛庙之制”。新建太庙原址为明代所建道观三官庙景佑宫,为建盛京太庙,将其移建到德胜门内路东。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贮藏“四库全书”又增建了西路建筑。主要包括两部分:1.嘉荫堂及戏台,位于西路南半部,是皇帝东巡驻跸盛京行宫时,举办小规模宴请和赏戏之处。这一组建筑是根据乾隆皇帝东巡居住方位(保极宫)至嘉荫堂观戏的行走路线而规划设计的。乾隆帝由保极宫出来通过西游廊便门可直达嘉荫堂后门。2.文溯阁,位于西路北半部。为贮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阁”之一的文溯阁,是仿明代范氏天一阁的形式而建,外观二层,内则三层。由南至北依次为宫门、文溯阁、碑亭、东西游廊、仰熙斋、九间殿等。乾隆时期增建的东、西驻跸所及西路建筑,总体来讲基本是“官式”做法,近似于同期北京清代的皇家同类型建筑。无论从其建筑形式、结构乃至彩画装饰等,均与故宫早期建筑及地方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乾隆时期大规模的增建、改建、扩建工程,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汉宫殿建筑文化理念带入到盛京皇宫,形成了以满、汉为主,蒙、藏等多民族建筑文化融合的积累式独特的皇宫。

(四)历史上沈阳故宫修缮保护概况

沈阳故宫第一次修缮,据王氏《东华录》和《清太宗实录》记载:崇德五年(1640),大政殿维修,其后历朝历代曾多次进行修缮保护。通过故宫历史上早期修缮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那就是康熙以前的早期修缮基本上保持了始建时满族建筑文化风格,这个问题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理念。另外,康熙时期新建特少,康熙十七年重建28间宫内仓及10间肉楼。康熙重建大清门外厢房3间、崇政殿西3间厢楼、崇政殿东7间厢楼。康熙五十六年,重建东牌楼内5间房。康熙五十九年重建大清门熬蜜房、炭楼(这些建筑现已不存在)。从上述修缮情况可以看出,康熙时期虽有些拆除和重建工程,但从整体上来讲还仍保留了祖先满族宫殿的建筑风格。故宫最大规模的修缮是在乾隆十年以后,乾隆朝几次大规模的扩建、改建、修容,从理念上发生了根本转变。首先是加强了原“中路”建筑两翼,修了东、西驻跸所。然后改造了崇政殿的外观形象,增加了“月台”和日晷、嘉量,并拆除了崇政殿前不对称建筑,修建了飞龙、翔凤阁。乾隆中期修了太庙,晚期新建戏台。这不仅完善了祖先“旧宫”的使用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用汉宫殿建筑文化来改造满族“旧宫”。这是乾隆帝的最终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三路”并列的现有格局。乾隆之后,嘉庆九年(1804)故宫又一次大规模的修缮,这次修缮涵盖故宫70%以上的各路建筑。其中包括早期“两殿一宫”等主体建筑。再之后的修缮规模不大,间隔也不是很密了。从故宫历史上各朝修缮的概况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康乾不同的修缮理念以及嘉庆九年的大修,为我们今天的遗产保护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乾隆时期的修缮,如今还给我们留下很多成果和印迹,譬如:左右翊门及崇政殿内檐彩画、“月台”、日晷、嘉量以及大政殿内檐彩画,还有乾隆时期的“官式”做法等。这些均是与早期建筑相对比进行深一步研究的实物资料。另外,从故宫早期修缮间隔的时间跨度来看,足以说明古人的修缮质量。如果我们大胆地评估一下历史上的修缮,笔者认为乾隆时期要比晚期更好些。从实物例证来看,崇政殿和大政殿的内檐彩画,应当说是乾隆时期的艺术精品,无论从文化内涵、艺术构图、工艺技法等均属上乘。譬如崇政殿的内檐彩画,将清早期的“三宝珠吉祥草”彩画、以及“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巧妙地融为一体,并将佛教、道教艺术图案也装饰在其中,而且工艺技法非常精细。总的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的、内容丰富的内檐装饰。大政殿内檐的“降龙藻井”以及梵文天花等更是独特少见的彩画装饰精品。从乾隆时期留下的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修缮是故宫历史上修缮的顶峰。当前修缮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材料。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几大材(砖、瓦、木)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低,特别是由于临时抓料,木材不干,琉璃砖瓦的烧制不如20世纪70年代前的质量。胎、釉均不达标。砖风孔多、不细腻。急需找回原传统工艺。2.工艺做法。各工种的工艺本应按传统做法所施工,但如今老手艺人特少,学徒工特少,做法已现代化。譬如:夹垄灰不用生石灰淋灰,临时用袋灰,而且麻刀加得又少,根本做不住,一年就脱落。其他例子也很多,墙体磨砖对缝、下架“地仗”问题等等,均看不到师傅带徒弟了。3.管理。现在遗产保护的“监理”虽然有证,但很多不是专业人员。这是一个大问题,从主管部门到“监理”如果都是“官员”的话,试想工程质量会达标吗?另外就是修建经费不足,破损欠账太多,专业人员太少,没有学徒工。以上这些问题,必然影响遗产保护工程的质量,相关细节就不在这里赘述了。笔者认为,我们从工艺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应向古人学点东西。

三、对现时遗产保护的思考

1964年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的《威尼斯》指出:世世代代人们遗留的古代遗迹是人类共同财产。为后代保护好这些遗产,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威尼斯》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出了若干指导原则,并作出规定,要求各国在各自的文化和修缮范围内负责实施这一规划。虽然《威尼斯》因缺少东方成员参加而存在着局限性与不足,但后来的《佛罗伦萨》和《奈良原真性文件》弥补了上述不足。总体来讲,东、西方已全面重视遗产保护问题,特别是现世界遗产理事会,对世界各国的遗产保护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地回顾一下辽宁省遗产保护工作又做得如何呢?现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影响保护遗产的主要因素以及解决办法应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首先,应当实事求是地说,辽宁省遗产保护工作总体来讲只能达到一般,同时却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上到下对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费与保护所需规模不成比例,所以造成科学监测无法实施。在这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相当距离。

(二)建筑本体保护质量不达标。深入研究有多方面的原因:1.每年的保护经费5月份才到位,招投标1个月,待开工后雨季快到。2.没有提前备料的时间及其做法,开工后临时抓料,木材不干,琉璃砖、瓦烧不出来。3.工程二包、三包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工程的管理和工程质量。这些情况的出现,有管理问题,也有体制问题。

(三)保留历史信息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历史信息如何保留?特别是与施工方案产生矛盾的时候如何保留?这个问题很重要。有的施工方案不严谨,没有查史料,或者史料查得不够便随意制定方案,结果造成历史信息流失。这个问题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须高度重视。另外,在遗产保护方面尚存在诸多“细小”的问题,譬如,资质问题、挂靠问题以及技术力量、各工艺做法等等,都是影响遗产保护和建筑修缮质量的关键。我们必须从大的方面入手并与细小的工作结合起来,才能走上遗产保护的正轨。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1.首先从体制上先解决经费额度即数量以及经费到位的时间,不能影响开工的黄金季节。2.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应走下来到各省进行培训,培养遗产保护人才,现已出现断档的严重局面,这是事实。特别是古建保护方面的技术力量方面,辽宁省与山西、河北等相差甚远,必须加强。3.在具体施工保护过程中,严格按工序施工,掌握季节、气候规律,科学保护,同时要树立科学先进的保护理念不动摇,坚决采用原材料、原工艺,保持原风格,高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现有的体制下,笔者的实践经验是:今年做去年的工程,这样可以提前备料,考察施工队伍,准备技术力量,完善施工方案,实践证明,效果好得多。另外,就是走出去请进来,多交流遗产保护经验和做法,从中吸收其实用的精华部分。

四、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经过历代传承至今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今天,我们在对古代建筑进行科学保护的同时,很有必要回过头对古代建筑修缮的经验及规律等予以总结,对其合理、科学的精华内容进行提取,并融入当代古建维修与科学保护工作中。只要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虚心地向传统学习,就一定会把祖国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就一定会为人类文明保留下我们最有价值的文化财富。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2

[关键词]古代建筑;保养;修缮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58-04

古代建筑是重要的文物之一。保护古代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保存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方面的成就,作为今天的借鉴,向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今所用。

古建筑尤其是木质结构建筑物,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漫长岁月,经受着各种各样的破坏,影响它的“健康”和“长寿”。这些破坏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破坏,一种是自然力的破坏。人为的破坏使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建筑物遭到毁灭,历史上这样的记载举不胜举。例如公元前3世纪,著名的秦朝宫殿阿房宫,被六国旧贵族的代表项羽放火烧掉,史书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近代的如山西省应县木塔,在旧中国的军阀混战中,遭受了200多枚炮弹的袭击,致使部分梁柱劈裂、歪闪。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内的一座铜亭,在抗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分子掠走,至今下落不明。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法令,相继成立了管理机构,才基本杜绝了这种人为破坏。自然力的破坏包括物质自然的老化作用以及风、雨、雷、火、地震、白蚁等对古建筑的危害。当人为的破坏基本杜绝之后,自然力的破坏就成为保护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敌人”。

在保护古代木质结构建筑物的工作中,如何防止自然力的破坏和破坏后如何进行维修,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之一。

修缮工作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措施之一。修缮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原则作为指导,不仅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有时还会造成不应有的浪费,甚至还可能使古代建筑变得面目全非,造成无谓的“破坏”。因此,修缮工作要遵照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第十四条规定,在古建筑进行修缮、保养时,“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其基本精神与以前所提的恢复原状或保存现状的原则是一致的。修缮古代木结构建筑,恢复原状是最高的要求,保存现状是最低的要求。因为保存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现存状况,往往为恢复其原状创造了有利条件。某些砖、瓦、石建筑物,特别是雕刻品,如造像、石碑、经幢,建筑物中的附属艺术,如壁画、早期的彩画等,常常是以保存现状作为修缮工作的最高要求。因为单一类的古代遗物,恢复原状的可能性是极小的,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恢复原状。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这两种修缮原则要求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古代建筑物。

原状是指一座建筑物或一组建筑物当初建造完成时的面貌。但当初建筑的时候,不一定就是建筑物最早的历史年代,大多数情况是指现存建筑物的建筑时代。例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最早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后经几次修建、重修,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和明代初建时相比,尺寸、式样、间数都有所不同,因而要说太和殿的原状,应该是指靖康熙三十四年的原状,而不是指明永乐十八年的原状。

恢复原状时,往往由于资料、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这种愿望和要求有时不可能完满地达到。因而常对其主体结构,如梁架、斗拱等予以复原;对其附属结构如装修、瓦件以及一些装饰构件等,在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时,仍应保存现状,使总体建筑风格尽可能接近原来的面貌。建筑组群的恢复原状是更为复杂的问题。一个建筑组群中往往包括若干时代的单体建筑物,总体布局常常是各个时期的综合产物,要恢复原来建筑时代的面貌是非常困难的,因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严格地保持现存的面貌,不再增加任何建筑物。由于特殊的原因,需要对某个建筑组群恢复原状时,通常采用两种方案:一是较大的古代建筑组群,如有可能,最好是恢复其历史上最兴盛时期的面貌;二是一般较小的建筑组群,可以恢复到它原来建筑时期的面貌或是最后完成时期的面貌。

现状是指目前存在的面貌。对木结构建筑而言,这种现存的面貌应是建筑本身“健康的面貌”,不应该是局部坍塌、瓦破屋漏,或是柱歪梁斜的“病态”。因为木结构建筑的这种现状是不利于长期保存的,但对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和一些雕刻品,如石碑、石像、经幢等,由于结构和质地上的差异,则需单独考虑。

现在所做的修缮工作,大多数依照“保存现状”的原则进行。这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经费,而且经验证明,在进行原状的研究时,对现状所作的深入、细致的分析,是取得研究成果的必经途径。现状所保留的结构形式、艺术装饰纹样等,许多的时候都与原状有某些明显的或是不十分明显的联系。所以,轻易地改动现状,就意味着放弃了这种可贵的参考资料,将会给恢复原状工作造成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困难。

一、古代建筑修缮常用处理方法

(一)经常性保养工程(简称保养工程)

保养工程是指不改动古建筑的结构、色彩、原状而进行的经常性小型修缮。如瓦顶除草、补漏,疏通水道,庭院清理杂草杂树,检查、整理避雷、防火设备等。每次的工程量不一定很大,但需经常进行。对于残毁情况尚不十分严重的古建筑物进行经常保养修缮,可保持较长时期内不塌不漏,避免残毁情况扩大,延长建筑物寿命。

(二)抢救性加固工程(简称抢救工程)

古建筑物发生严重危险时,由于技术、经济、物资等条件限制,不能及时进行彻底修缮时,采取临时性的加固措施,称为抢救工程。如梁、柱遇巨震突然歪闪下沉时用戗柱支顶等。此工程的目的在于保固延年,但不能妨碍以后的彻底修缮。因此,一切技术措施都要做到既要安装方便,又要比较容易拆除。

(三)修缮工程

修缮工程是一种较为彻底的处理方法,重点是结构加固、归安等保固性处理,以保持现状为主或局部的恢复原状。工程范围一般包括揭佤、瓦顶,局部或全部拆卸木构架,更换或拨正歪闪构架等。

(四)复原工程(又称修复工程)

复原工程是一种最为彻底的处理方法,不仅要恢复残毁结构的原来式样,而且还要将历代修缮中被歪曲、变形、增添或者去除的部分予以复原,恢复到原来建筑时期的面貌。工作中不仅要对残毁部分如何修缮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对原状进行科学、细致地分析,因而是技术复杂、要求标准很高的一种修缮工程。

(五)迁建工程

许多基本建设工程常常与古建筑保存发生矛盾,根据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两利”方针,或者是基本建设工程让路,或者是古建筑搬家。为了解决与基建矛盾而进行古建筑迁地重建的工程,称为迁建工程。此项工作不论残毁程度如何,都需要全部拆卸后搬到新选地址,重新刨槽筑打基础,然后依原样并用原有构件重新建造。在重建过程中,根据需要与可能,可以保存现状,也可以恢复原状。

二、古代建筑保养与修缮步骤

保养与修缮,就是防与治的问题。加强日常的保养工作,就会减轻或延缓修缮任务。俗语说“再好的刀口药,不如不拉口子”,因此我们提倡“保养为主,修缮为辅”的方法,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经费的支出,也能使古建筑在较长时期保留现状,为详尽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对古建筑进行保养与修缮,通常分为勘查、设计、估算、审批、施工等几个主要阶段。

(一)残毁情况勘查

勘查工作依其性质可分为两类,即法式勘查与残毁情况勘查。法式勘查在修缮前,绝大多数已由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提出书面报告,修缮前应进行学习并在现场进行校对,以明确修缮中应特别注意的该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残毁情况的勘查必须由负责修缮的人员来进行。此项工作对于古代建筑的修缮来讲,如医院的医师给病人进行健康检查一样,“初诊’时应该进行全面检查,记录出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根据精确的勘查记录,对于不正常部分也就是残毁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并确定修缮的技术措施。忠实地、负责地全面勘查,是每个勘查工作者必须有的工作态度。残破情况的勘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首先注意勘查的应是建筑物的主要结构情况,即梁架的完整情况。如各个梁、枋、柱子等是否歪闪、拔榫、劈裂、糟朽或折断,并应详细注明现状,如向某方向歪闪多少厘米,糟朽、劈裂也要同样要注明损坏处的准确部位、范围、深度,必要时应另画详细大样图表示现存情况。条件许可应辅以照片,作为确定技术措施的参考。数量多、尺寸小的一些构件,如椽子、斗拱、瓦件等,可以利用表格填写清楚。

2.勘查残毁现状时,最好同时考虑初步修缮意见,并清楚写在记录本上。这样做的好处,当检查时面对残毁的情况印象最深,但也可能由于经验不足,会产生误差或不够全面的地方。确定修缮方案时,要根据各种资料进行校对研究,可以弥补这些缺点。

3.用文字和草图记录的同时最好辅以照片记录。这种照片和我们常见的照片不同,艺术性要求不高,只要求画面清晰,能说明问题。经验不足的工作人员,更应多利用照相记录,以便勘查后向经验丰富的人征求意见。经验证明,在向各方面说明残毁情况及修缮意见时,照片的作用比图纸、文字说明等更为有力。此外,这一类照片在修缮工作的宣传上,也是新、旧对比的好材料。

(二)设计工作

造一座新房子,事先必须经过周密的设计,是大家所熟知的常识。古代建筑的维修,必须按原样修理,即“依样画葫芦”。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是初学者的疑问之一。因此,首先应该明确古建筑的保养与修缮,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所采取的手段之一。要想使古代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流传下去,修缮时必须正确地掌握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精神,科学地分析其残毁的原因,合理地解决修缮中的一切技术问题。同时,还要贯彻精简节约的精神,少花钱多办事。因此,事先没有周密的考虑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必须要先进行设计,然后按照设计文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古建筑的保养与修缮。

1.确定一座残毁建筑如何修缮,首先要对该建筑的残毁程度做出鉴定,该小修的不要大修,应该修补的构件不要随意更换新材料。此外,它还受许多因素制约,最主要的是修缮的目的性如何。根据“古为今用”的方针,急需的先修,不急需的缓修或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其他如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工具和材料供应等,都是要综合考虑的内容。

经济条件:保护文物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每年拨出相当数量的经费,对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进行必要的修整,但不可能是百废俱兴,必须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进行。有时需要大修的,由于经费不足,只能采取临时加固。

技术条件:修缮是保护的手段之一,为保证修缮过程中不损害建筑物的价值,包括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为此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方能从事此项工作。这里所说的技术,包括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例如依据残毁情况应采取的合理技术措施是否有把握做好,某些特殊的技术是否已经过关,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是否能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等,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工具和材料:工程中各种技术措施所需要的主要工具和材料,如杉杆、脚手板、起重设备、木料、砖、石、瓦件以及一些特殊材料的购置,都需要事先考虑。有了经费,具备了技术力量,如没有工具或材料,计划仍不能付诸实践。

据此,一座建筑的修缮,必须在残毁情况勘查了解的基础上,综合以上所述种种条件,最后才能定出适宜的修缮方案。应该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空计划。

2.编制各种设计、施工文件,主要包括设计图纸、做法说明书和工程预算书。

设计图纸: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图样,一种是修缮前的现状图,也称实测图;一种是要求修缮后达到的式样,称为设计图。在一般完全保存现状的修缮时,总体结构的实测图即可代替设计图纸,个别加固措施另绘设计大样图。复原性的工程必须绘制两套图(实测图与设计图),便于进行分析研究。

做法说明书:编写做法说明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修缮意图、方法,作为施工中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之一。说明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应包括以下内容:指明修缮目的及建筑物的法式特征和其他特征;指明残毁情况、修缮范围及其主要构件的数量(梁枋大料应注明根数);指明修缮技术措施的实施方法、操作程序、技术要求和所用材料的规格、加工程序等。必要时应包括结构计算书在内。

工程预算书:根据设计图纸、做法说明书,通过单方定额和工程数量计算,以求得工程的人工、材料和经费的数量,就是工程预算。预算的目的是为了合理使用经费,控制计划,提高设计质量,注意节约,提高设计定额,改善施工管理,降低成本及加强财务监督。

(三)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

设计图纸、做法说明书等齐备后,即可进行工程预算的编制。第一步应熟读图纸、做法说明书及有关文件,然后依照图说中工程项目列出预算项目;第二步为工程数量计算,自图纸中量出各个修缮部分的尺寸,计算其需要进行的工程数量,如揭佤、瓦顶若干平方米,拆砌砖墙多少立方米,梁柱等应从图说中查出具体根数或列为一个总项,填写在工程数量计算单内;第三步工作是查找有关工程定额,列出每一单方或单项需要的工料数字、工料价格,然后求出单方或单项所需的总数,填入单价分析表内;第四步是将以上两项求得的结果填入预算总表内,再加上管理费,一般情况下至此已完成了全部预算工作。常常为了结合施工,改用工料分析总表代替预算总表。

工程预算分为概算和预算两种。概算比较粗略,主要是为了大致得出工程所需费用,作为研究、控制经费的指标,是初步设计的文件之一。预算又可分为设计预算和施工预算。设计预算是技术设计的文件之一,由设计部门编制;施工部门编制施工预算,作为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指标,保证在设计预算的限额以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因为设计预算是经费拨付的最高限额,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超出。经常性的保养工程和一般小型修缮,只需编制施工预算。

此外,应该说明的是,预算所依据的工料定额,基建工程早已由国家公布统一的工料定额,古代建筑修缮工程由于各种条件特殊,尚无全国性的工料定额,各地区大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工作,或以北京地区的定额为基础,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必要的修订。有时由于修缮范围的大小不同,地区制作手法和熟练程度的差异以及某些特殊的项目,古代建筑工程找不到合适的定额时,一般请工人师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凡与基建相同的项目应根据国家规定的定额进行工作。

(四)审查批准

各种工程设计工作完成后,需按规定送交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然后才能进行施工。各种工程送审时应报如下文件:

1.保养工程:应包括工程做法说明书、施工预算,尽可能附有图纸。

2.抢救工程:应包括加固做法说明书、设计图纸、施工预算,并附送残毁情况的清晰照片。重大工程须附送结构计算书。

3.修缮工程:呈报文件应包括现状实测图、设计图、做法说明书、设计预算。

4.复原工程:一般分为两次呈报。第一次为方案图,也称初步设计,应包括现状实测图、复原方案设计图、方案说明书、概算;第二次呈报技术设计,除实测图、设计图以外,包括各种结构大样图、做法说明书、设计预算等。

5.迁建工程:呈报文件与修缮工程基本一致,此外,还应附加迁移理由说明、新地址环境图纸等。

(五)施工

古建筑的修缮,首先要有正确的计划和合适的技术方案,若没有好的施工,一切计划都不能圆满实现,施工时稍不注意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一座古建筑修理的好坏,与施工的关系非常密切。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进度计划,制定有关现场管理、工具材料的购置、工人的调度制度等。古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施工前除熟读设计文件外,还应对有关该建筑的调查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明确该建筑物特有的制作手法、结构特征、突出成就等,便于施工中引起注意。

2.要掌握尽量使用旧构件的原则。因为一座古建筑物的价值,尤其是它的历史价值,与许多古老的构件有关。施工中每更换一个构件,都或多或少有损于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所以,施工中对于构件的更换必须采取慎重态度,能修补加固的坚决不要更换。

3.做好施工记录,注意隐蔽部分结构。对古建筑的了解,在平时只能看到它的表面,内部结构如墙内结构、基础情况、木构件搭交榫卯,只有在修缮中才有机会见到,这是极为难得的机会。因此要在施工中,尤其是大型的修缮工程、复原工程和迁建工程中,把了解隐蔽部分的结构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随时用文字、照相、图纸进行记录,作为对一座古建筑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平时不易发现的题记、绘画等,除了文字记录、照相以外还应进行临摹。

工程完成后,应按规定报请主管部门和原批准单位进行验收。但工程中有些项目在最后完工时已被掩盖,不易查看效果,如基础、瓦顶的灰背、墙内的柱子等,遇有此类项目应在做好后及时查验,以便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随时进行改正。最好的办法是发现不合要求的地方及时主动改正,以免造成更多浪费。

三、结语

古建筑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全面保存、延续古建筑的真实历史价值和文化信息,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古建筑本体及与之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古建筑的保护工作目标是永久性目标,修缮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继续执行规划,积极而认真地推进古建筑修缮和文物藏品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做好古建筑的保养和修缮,一定要高度重视有关专家的意见。主管部门要认真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重视专门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使之世代流传下去,这也是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古建筑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物价值,对古建筑价值的传播,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3

2012年6月,曲沃县曾召开山西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黄继忠说,“山西有2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建立专门保护机构的单位仅有290处,大量未建立保护机构的单位,面临自然损坏、人为破坏和火灾等诸多危险,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地政府对文物保护认识还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受人员编制和经费条件的限制,保护机构设置等历史欠账太多。”

“山西古建筑有28027座,而文保经费每年只够修缮20处。” 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许高哲说。

山西文物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干部用“形势严峻”来形容山西文保工作――119个县中,只有40多个县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近千座国保和省保单位尚有60%以上亟待维修保护;文物安全监控系统只覆盖271处国保单位和107段古长城,大量市保、县保单位及非文保单位的古建筑无从顾及。

73%地面古建筑的现状与困境

相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国家、省两级为山西文物保护投入11.05亿元。这笔钱让一批有重要价值、重大影响的文物保护工程和保护性设施建设得以进行――平遥城墙抢险加固;五台山佛光寺修缮保护;云冈石窟岩体加固和五华洞窟檐建设;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屋面养护等。

相较于国保、省保文物,县保、市保古建筑就没那么幸运了。有知情人说,县保、市保古建筑很难获得经费支持,“我国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文物保护体制,市级、县级文物的经费主要由市、县财政自己承担,而山西多数县市的财政是‘吃饭财政’,无力承担文保费用。”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告诉本刊记者,中国73%的地面古建筑在山西,这些古建筑多为县保、市保文物,其中绝大部分“得不到维护”。

太原市清徐县有一座城隍庙,论结构当属“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但受损严重。“城隍庙建在盐碱地上,石柱都被侵蚀殆尽,要保护它必须先解决盐碱地问题。”常嗣新说,“但是,解决盐碱地问题至少要几千万元,当地政府根本拿不出。”

至今,城隍庙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扔在盐碱地里,“省级文物尚且如此,其他文物的境遇可想而知。”

另外,古建筑保护人才、技术也严重匮乏――山西古建筑多达28000余处,“很多需要维修”,而山西有资质承担古建维护的施工单位共10余家,其中只有4家有甲级资质。

虽然人才技术匮乏,但靠文保工程生存的队伍并不少,“2007年开始,山西文物维修保护工程一直采取招投标,明面上施工队都有资质,但多数‘有水分’。”有知情人告诉本刊记者,“很多不懂行的人参与古建筑维修工程,他们违背规律和传统工艺施工,这些所谓的保护实际也是一种破坏。”

由于缺乏资金,古建筑看护人员同样缺乏,很多地方只能将古建筑交由所在村的村干部照顾,“疏于管理,古建筑构件失窃速度非常快。”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霍耀中说,“碾子、拴马桩被窃贼盯上,没几天就消失了。”

常嗣新对于古建筑构件失窃有更为直接的感触,2011年,他前往山西平遥县查看一座奶奶庙,“庙旁大槐树上挂着口钟,我当时看,钟是明代的,上面铸有金刚经。”常嗣新回忆,“当时周围只有4个人,我随口说,这口钟太有价值了,一定要保护好。”不料,次日一大早,村里领导打来电话,“钟没了”。

古建筑认领的利与弊

曲沃县文物局原局长孙永和并不避讳古建筑认领的利与弊:好处是政府没掏一分钱,文物修缮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提高,企业家有了新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弊端在于,沿用古建筑传统功能,认领者的投资收益太慢,古建筑安全风险大,认领人没有或不具备安全管理经验及力量,认领古建筑后的继承问题该如何解决。

孙永和坚称,自己推行的古建筑认领是成功的,起码“6处认领古建筑旧貌换新颜”。

“庙在村里很神圣,政府出面组织企业家修缮庙宇,凝聚人心,办的是正事。”孙永和说,“以前,大家觉得企业家是土豪,为富不仁,通过这个认领,企业家形象在群众中树立起来了。”

孙永和觉得,古建筑认领给掏钱的企业家带来莫大好处。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赵金有是当地一家铸造企业掌门人,该企业生产的铸管主要销往法、德等欧洲国家。曾有一个德国客商前往赵金有的企业考察,期间参观了赵金有认领并投资180万元修缮的神泉皇帝庙,“那个客商说,赵金有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愿意和他打交道,合同就签了。”

其实,修缮后的古建筑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老百姓可以在庙里拜佛;利用场地搞活动,跳健身舞;庙会期间演几场戏。“就是做善事,为社会作贡献,不是靠这个谋利。”席为民说。

李水河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认领人只是“花钱赚吆喝”,他觉得应该让认领人得到切实的回报,“才会有更多企业家愿意认领古建筑”。

他告诉本刊记者,在认领期限30年之内,认领人绝对“收不回成本”,怎么回报?2014年,国家文物局派人前往曲沃调研,“我们提建议,做慈善可以抵扣税款,古建筑认领是否可以仿效?”

2015年起,曲沃文物局准备再将30多处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社会认领,目前“具体细节尚未敲定。”席为民说。

目前,在山西,古建筑认领并非曲沃一县,运城、吕梁等地的个别县也在尝试古建筑认领,“都是在探索,山西省文物局赞成这种做法。”许高哲说,“山西古建筑分布面积大,数量多,单一靠政府维护肯定不行,还是要借助社会力量。”

首个省级“古建筑认领”法规即将出台

目前山西省文物局并未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行古建筑认领,对此,许高哲表示“其中有好多问题”――原本该修旧如旧,为何古建筑修完后和新的一样?修缮后的古建筑在利用上是否会出现问题?没有效益认领人是否继续投资?

许高哲说,山西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热度在不断升温,但是,由于没有法律依据,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的渠道依然不畅,对于一些民间认领、保护和修缮工作也缺乏强有力的法律规定和监管。

许高哲告诉本刊记者,山西官方拟将核心、精华的古建筑保护起来,“准备把省保以下的文物全部放开,借助社会力量来维护。”据许高哲介绍,山西省政府已将《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列入山西地方立法五年规划,预计2015年将出台我国首个省级“古建筑认领”法规。

据许高哲讲,该条例拟通过减免税收和开发利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解决国保、省保单位古建筑外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的保护利用问题,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4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第四条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第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

(一)保养维护工程,系指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

(二)抢险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发严重危险时,由于时间、技术、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彻底修缮而对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临时抢险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缮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本体所必需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包括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的局部复原工程。

(四)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的工程。

(五)迁移工程,系指因保护工作特别需要,并无其它更为有效的手段时所采取的将文物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的工程。

第六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并组织制定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规范、标准和定额。

第七条具有法人资格的文物管理或使用单位,包括经国家批准,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宗教组织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为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

第八条承担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资质认定办法和分级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另行制定。

第九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主要指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管理。

第二章立项与勘察设计

第十条文物保护工程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实行分级管理,并按以下规定履行报批程序;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国家文物局为审批机关。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文物所在地的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审批机关。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程的申报机关、审批机关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保养维护工程由文物使用单位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的立项与勘察设计方案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履行报批程序。抢险加固工程中确因情况紧急需要即刻实施的,可在实施的同时补报。

迁移工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二条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

(二)拟立项目名称、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公

布与执行情况;

(三)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能性的技术文件与形象资料(录像或照片);

(四)经费估算、来源及计划工期安排;

(五)拟聘请的勘察设计单位名称及资信。

第十四条已立项的文物保护工程应当申报勘察、方案设计和施工技术设计文件。重大工程要在方案获得批准后,再进行技术设计。

第十五条勘察和方案设计文件包括:

(一)反映文物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

(二)保护工程方案、设计图与相关技术文件;

(三)工程设计概算;

(四)必要时应提供考古勘探发掘资料、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第十六条施工技术设计文件包括:

(一)施工图;

(二)设计说明书;

(三)施工图预算;

(四)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第三章施工、监理与验收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工程中的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和迁移工程实行招投标和工程监理。

第十八条重要文物保护工程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报批招标文件及拟选用的施工单位。

第十九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施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购置的工程材料应当符合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其工作程序为:

(一)依据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

(二)施工人员进场前要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三)按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作好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收集有关文物资料;

(四)进行质量自检,对工程的隐蔽部分必须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验并做好记录;

(五)提交竣工资料;

(六)按合同约定负责保修,保修期限自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除保养维护、抢险加固工程以外,不少于五年。

第二十条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文物、有关资料或其它影响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要立即记录,保护现场,并经原申报机关向原审批机关报告,请示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施工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补充已批准的技术设计,由工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洽商,并报原申报机关备案;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项目或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申报机关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文物保护工程应当按工序分阶段验收。重大工程告一段落时,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进行阶段验收。

第二十三条工程竣工后,由业主单位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评,并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及说明等资料,经原申报机关初验合格后报审批机关。项目的审批机关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验收小组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对工程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由业主单位及时组织整改。

第二十五条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申报机关和审批机关应当建立有关工程行政、技术和财务文件的档案管理制度。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文物保护工程设立优秀工程奖,具体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或对文物造成破坏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维修,参照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九条以前的规章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的规定为准。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5

主题词: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监理

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武汉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做为重要的历史实物,见证了武汉近现代革命、工业、商业发展史,是武汉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武汉市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由武汉市政府公布的就有189处,其中有90余处是市级以上(包括省级、部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建筑使用时间多数已在100年左右,主体结构存在不同程序损坏,部分建筑使用功能丧失,外观老化,面临保护修缮问题。本文以宋庆龄汉口旧居保护工程为实例,讨论如何在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中做好监理工作。

一、项目概况

宋庆龄汉口旧居坐落在汉口沿江大道黎黄陂路口,地上四层(包括阁楼),地下一层,建筑面积2267㎡,外墙为杏黄色,纪念碑似的方形塔楼特点鲜明,是一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其始建于1896年,原为俄道胜银行,民国时期改为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武汉分行。1926年,中执委决定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宋庆龄随国民政府先遣人员到达武汉,经时任财政部长宋子文安排,于1927年初住进这栋小楼,并在此生活、工作8个月。该建筑因其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及革命纪念价值,于1998年公布为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庆龄汉口旧居建成距今已有110余年,已超过其使用年限。为保护并合理利用该建筑,使其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名人展览展示等使用功能,武汉市决定将“宋庆龄汉口旧居”调整为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馆、武汉市政协书画室。因使用年代较长,出现原有设施、设备老化、墙面空鼓脱落,木构件腐烂,门窗变形,因此对该建筑进行修缮(结构加固及装饰装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恢复原有地下室,墙体混凝土加固,原木楼面改为钢结构楼面,卫生间及阳台部位改为现浇混凝土楼板,更换修复老化木门窗,阁楼屋面重新设计施工等。

宋庆龄汉口旧居工程即是文物保护工程,又是建筑结构工程,要经过文物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监管。要求参建单位具备文物保护和现代建筑资质。因此,该工程设计单位由两家联合组成: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和武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承担建筑外立面修复及文物保护设计,武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结构加固及增加使用功能设计。施工单位由具备古建园林施工和现代建筑施工双资质的武汉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担。

二、监理机构组成

该工程监理同样要求具备文物保护及现代建筑监理资质。但湖北省目前还没有同时具备两种资质的监理公司。因此,参照联合设计模式,建设单位委托了两家监理单位共同监理该项目。即:具备文物主管部门颁发的文物工程监理资质的湖北荆楚文物保护工程监理公司和具备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工程监理资质的长江工程监理咨询公司,分别派遣专业监理工程师,组成该工程监理项目部,联合对该工程进行监理。荆楚文物监理公司承担文物保护、装饰装修等项目监理,长江工程监理公司承担结构加固、水电、空调安装、消防等项目监理。

三、监理工作思想

在目前武汉市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中,文物监理体制及标准仍主要参照现代建筑工程监理相关标准,没有突出的文物保护工程特征。以宋庆龄汉口旧居工程为样板,在“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指导下,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建筑工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行业管理规范,充分整合文物保护监理和现代建筑监理特点和优势,做好宋庆龄汉口旧居保护工程监理工作,为发展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规范化、程序化进行实践,并为探索如何建立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行业标准做有益尝试。

四、监理工作实施

依据监理合同及监理规范,制定《宋庆龄汉口旧居保护工程监理工作规划》。对该工程实行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及协调工作。具体方法是实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即事前,对施工单位资质、上岗人员资格证、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文件进行审批,对施工工具检验及校正;事中,重点控制材料、工艺、工序,行使监督权,对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严格执行单项工程开工及复工报告审批制度;事后,分部分项组织验收,审核竣工图及相关建设资料等。

文物监理工程师在对原建筑构件进行拆除时,就介入工程开始实施监理工作。主要是对建筑构件进行鉴定,去除没有历史价值或因损坏严重而失去历史价值的构件,保留具有价值和可修复的构件,按部位进行编号,在修缮中按编号复原。按照历史文献及照片对建筑设计提出合理建议,保留建筑外立面的历史记忆,尽可能多的保留建筑形制及装饰装修特点。对涉及文物保护相关的施工工艺、工序进行严格控制。并对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和检查验收提出监理意见。建筑监理主要对钢结构加固、混凝土工程、设备安装(电梯、空调)工程、消防工程、水电等现代建筑施工项目实施监理,并对质检站、安检站等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提出监理意见。文物监理和建筑监理在该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司其职,承担与其资质相对应施工项目的监理工作。原则上统一进行管理,由文物监理工程师和结构监理工程师记录旁站记录;安排一名定岗资料员记录监理日志,留取照片资料,整理相关资料;由结构监理工程师编写结构加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由文物监理工程师综合结构监理工程师意见,编写该工程监理总体竣工验收报告,并由资料员负责整理监理资料,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总体而言,文物监理和建筑监理各自发挥其专业所长,圆满完成了宋庆龄汉口旧居保护工程监理工作。

宋庆龄汉口旧居工程于2011年9月26日正式开工,经过参建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在2012年4月5日通过了结构加固工程验收,5月20日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工期8个月。达到了对该优秀历史建筑结构加固、修旧如旧的设计意图,并增强了建筑使用功能,收到较好效果。修缮一新的宋庆龄汉口旧居,地下室、一层局部为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馆;一层前大厅、二层为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三层为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管理办公室;四层为武汉市政协书画交流创作室,为武汉市社会各界政治协商提供了一处重要的交流平台,也为江城市民提供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瞻仰名人风采的好场所,成为武汉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6

他就是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

朱启钤(1872-1964),祖籍贵州,生于河南,自幼饱读诗书,涉猎广泛,尤其喜好古建筑。光绪年间高中末代举人后,虽然进入官场,历仕四川、江苏、东三省等地,但对于古建筑的嗜好一点也没有改变,公务之余,他遍览各地古建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就任北洋政府要职后,朱启钤对北京城古建筑的破败凋零和城市交通的囿闭痛心疾首,屡次上书要求进行修缮改造。1914年,他得到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首肯,对社稷坛进行修缮改造,并打造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向民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当时的社稷坛破败不堪。进了南门是一大片空地,穿过戟门,便是社稷坛,再后面是拜殿,其他建筑很少。因为是皇家禁地,人迹罕至,这里杂草丛生,一些留守于此的太监干脆在里面放牛养羊,弄得满目狼藉。

朱启钤首先动用民工和军队清理了场地,然后,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建筑理念打造这个公共园林。他在园林的西南部修建了水榭和唐花坞,周围建造假山,并在前面开挖了很小的湖,注入现代城市园林的概念。

朱启钤还善于拼凑园林内容,他从被焚毁的圆明园中,将遗存的兰亭八柱搬迁到园林的西南部;从鸿胪寺将“习礼亭”整体搬迁到靠园林中轴线西南一点的地方;还从河北运来了宋代的石狮,置于园林门口。虽然是拼凑,但整体格调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突兀。为了丰富园林的人文气息,他还修建了仿西洋式的八角形大理石亭子,亭柱上镌刻有格言,称之为“格言亭”。

1914年10月10日,这座取名“中央公园”(现称中山公园)的全国首家公共园林改造完成,向民众开放,一时游人如织。

社稷坛的改造一炮打响之后,袁世凯十分高兴,亲赐一把特制的银镐,朱启钤拿着它于1915年6月16日拆下正阳门的一块砖,开启了北京旧城改造的序幕。在他的主持下,先后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修筑环城铁路,使得北京城有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朱启钤于1915年在内务总长任内又兼了一任交通总长。在修缮古建筑的过程中,朱启钤愈发感觉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萌生了深入研究古建筑的想法。但随着袁世凯称帝闹剧的结束,朱启钤也由北洋大佬变成通缉犯,不得不另谋生路。尽管世事变迁,但他依旧放不下这个念头。

1930年,已经成为实业家的朱启钤,终于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亲任社长,网罗了梁思成、刘敦桢、李四光、杨廷宝、陈垣等建筑、史学、地质、考古界的精英,用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和建造技术,整理出版了一批古建筑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7

[关键词]尤溪;文化遗产;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78-02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不少文物因各种原因已不复存在。为实现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更多的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 ,尤溪县将按“十二五”规划要求提升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年文化修缮经费达50万元以上,以提高尤溪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

一、尤溪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一)落实文物普查,夯实基础工作

1958年,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提出的“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查工作”,尤溪县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这个时期因工作刚起步,专业人才缺乏,只发现了3处古文化遗址。

1982年,尤溪县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月11日起,历时10个月,普查15个乡镇、179个大队、251个自然村,征集文物300余件,重新查清古遗址39处、古建筑45处。其中最重要的是1982年4月13日在梅仙公社乾美大队桥尾村朱熹后裔朱培清家发现的明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以及1983年后县境内发现的17座之多的南、北宋时期的壁画墓葬。

2007年4月开始,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11年12月结束,旨在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更好地保护文物。

历经三次文物普查,尤溪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部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691处,其中复查111处,新发现580处。

(二)加大监管力度,开展文物修缮

其一,加大监管力度。文物普查小组分别与全县文物保护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并配齐文物安全管理员,坚持每月文物安全巡视制度,重点在汛期、春节期间对全县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编撰了《尤溪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手册》和《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宣传单下发至各有关部门与单位,明确职责,规范管理,确保文保单位在重大活动、节假日期间无安全事故发生。

其二,推进文物修缮工作,建立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级文物单位修缮审批办法》等10多项文物保护制度,责任部门及时掌握文物建筑的使用情况和修缮计划,对于这些文物建筑的施工建设,文物部门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认真进行程序监督和业务指导。同时编制尤溪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报发改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备案,共同加强保护,也为有效纳入全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提供依据。在文物普查中,普查小组还十分注重文物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重大的建设工程,普查小组调整工作思路主动介入,2009年,在城关镇秀村自然村的车辆检测中心建设工地处发现了北宋张秉义夫妇合葬墓,该墓葬体量大、墓制规格高,与尤溪县原有发现的壁画墓十分相似,对墓葬的保护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为此,普查小组及时将此情况上报县领导,引起了县领导高度重视并对该墓葬的保护做出指示,将墓葬列入县文物保护。此外,在普查中,还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关注,2008年,在西滨镇调查中发现了清代“点钱板”,它的发现对研究该区域的经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引起了海内外媒体、学者关注。

(三)加强宣传展示,营造良好氛围

结合尤溪县朱子文化特色、土堡群建筑特色,有力推进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尤溪县有着千年悠久历史,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革命遗迹等旧址多,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延续尤溪深厚文脉,尤溪县通过多种形式的工作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有力宣传,为满足广大群众参观需求,县政府合理开发朱子文化资源,调整和改造博物馆展厅,采用高新技术,丰富展示内容;举办各种大型图片展览,宣传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为千年古县的历史积淀及文化宣传奠定了基础;同时,良好展示了尤溪县的民风民俗,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政府重视、民间响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尤溪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有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措施得当,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 文物单位对文物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文物单位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使得文物保护缺乏整体规划。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古迹无法妥善安置和合理利用,导致部分文物建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专门保护机构及专业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匮乏

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专业性强,目前尤溪县专业文物保护机构较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文物执法工作人员较少。现有的工作人员缺乏全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各乡镇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精力分散,难以全力投入到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中,使得文物普查和管理工作得不到有力支持。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大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根据市政府和上级文物部门的要求,全县文化遗产的组织协调、统筹管理都需要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提供平台,目前尤溪县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还有待完善。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金费相对不足

目前,尤溪县有1个部级、6个省级、47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结合尤溪县文物项目现实情况,文物修缮、管理、安防等保证工作深入开展的专项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影响到专项工作的进度和深度。

三、对开展尤溪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水平

要不断增强文物单位的保护意识,尽快确立科学有效的工作举措;充分发挥文物单位的主动性,建立一套全面规范的文物保护监管体系,对文物进行妥善安置、管理和利用,完善文物资料搜集、建档立卡、数据录入、图形绘制、申报审批、展示展览等工作流程及细则;文物单位要提高规划保护水平,结合区域特点,将历史保护建筑、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列为重点工作,建立严格的跟踪管理标准,定期勘察维护,及时掌握信息。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质

一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打开用人渠道,从社会、高校、科学院等多方引进文物保护工作专业人才,充实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二要建立好专业管理人员信息档案,将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纳入编制,在各乡镇设置文物保护专职管理人员。三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工作培训,对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进行培训指导,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四要建立管理人员责任督查制,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考核体系。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考核,督查其工作成果和学习情况,全面考核管理人员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优秀管理团队,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

随着文化遗产工作不断推进,一些旧的、不适合形势发展的工作机制应有所变革,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建立一套符合现实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一是继续完善和健全文物保护机制,进一步收集和梳理重点历史保护区、历史保护文物的历史发展资料,做好电子信息化录入和网络建设,开展重点课题调查研究,加强对县内历史保护建筑的综合性修缮和功能性利用。二是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例会制。研究制定好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的具体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报、审批论证、资金使用等流程,对保护单位及传承人的管理、传承基地及传承人工作室的建设等应有明确要求。三是建立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例会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针对棘手问题听取专家意见,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提高工作完成质量。

(四)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做好组织保障

《文物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项目也随之增加,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财政经费的落实工作。可以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作基金,应当确立好财政划拨专项保护经费的口径,建立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支持体系,由文化管理部门或有关机构专门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规范经费使用。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适当增加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申请,针对部级、市级和县级三个层面的重点项目和特别项目应投入相应的专项保护经费,力争提高重点文物的保护补贴和修缮维护费,多渠道满足保护需求。

(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提到,要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一要运用多渠道多方法,提供宣传和交流平台,广泛深入开展《文物保护法》的执法宣传和教育,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重视传承和发扬我国深厚的文化瑰宝,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二要积极扶植各乡镇、各部门的宣传展示工作,加强区域交流,开展各种互动交流和研讨活动,互相学习工作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把保护工作推向深处。三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课堂。通过“馆校共建、馆馆共建”等形式打造尤溪朱子文化品牌,提升尤溪文博内涵,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范玉文.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开发的良性互动[J].理论学习,2008,(6).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8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是依法保护和管理古城的职能部门,自2002年成立以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持依法治城、以德管城、管城先管人的方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全力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仅2006年以来,就荣膺CCTV中国魅力城市、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首批国家旅游名片、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等殊荣。古管局创造的保护与利用并举、文化与旅游互动、管理和经营城市品牌的“丽江模式”,被世遗专家向全球遗产地推广。2011年,全局创新理念,转变作风,认真履职,为提升丽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资金筹集再上新台阶。资金,是保护管理古城的血液,维系着古城的生命。古城申遗成功以来,投入已达16亿元,而征收的维护费仅13亿元,为解决缺口,不断创新筹集的体制机制,做到应收尽收。制定了《古维费征收工作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并抓好落实;根据市政府古维费征收综合整治会议精神,更新了所有单位老票据;组织专家对古维费票据票号抽奖系统进行评审、修改和完善,开辟了让游客主动缴纳古维费的新途径,开创了国内先例。增强了下辖的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能力。

环境整治实现新突破。通过盘活资产、整合资源,完成了市委党校迁建工程,实现了建设全省同类党校前例目标。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完成了丽江创建部级园林城市的重点工程——金山路与金虹路交叉路口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总投资达3.43亿元、施工期达5年的狮子山环境整治系列工程:完成了90M电视发射塔安装、503m2机房和2.8公里进场道路建设;完成了阿曼酒店建设前期工作,拆除不协调建筑物1.19万m2;完成了35KVA狮子山变电站建设,满足了商业、居住、酒店建设用电需求;完成了狮子山分公司办公室建设;完成了安置用地开发招商谈判,解决了拆迁安置问题;完成了古城对外提供地理信息地图的申报审批保密手续。

管理维稳工作展现新业绩。积极完成市旅游标准办安排的各项工作,建立了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四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并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检查验收,使得古城的保护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推动了全市的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健全民居修缮审查制度:在原民居风貌定性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民居层高、脊高和平面尺寸等定量控制;完善了民居修缮档案,确保民居修缮后仍保持原真性。加强修缮队伍管理;加强安全检查;实施电线线路整治工程;实施横跨线路入地敷设工程,排除了安全隐患。

监测工作建立新体系。定期对城内的建筑、环境、人为影响等监测,把监测范围延伸到城外的束河、白沙,监测内容也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完成了“古城突出普遍价值保护管理”科研课题评审,推进了保护管理工作同国际接轨,提高了科技含量。完成了《古城微小边界修改情况说明》,使保护区划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物局的认可。

民族文化保护迈上新水平。安排1000万元,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展示等工作。重建了雪山书院,保护了历史遗存,探索出了深度挖掘和广泛弘扬古城文化内涵的新路子,增添了古城文化内涵。历经6年的努力,出版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志》,集中展示了古城文化的底蕴和魅力,留存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宣传工作开创新局面。举办了首届古城保护管理民间“拍砖会”,广纳草根智慧、凝聚乡野民意,打造了开放式交流平台,加强了管理者与居民、经营户、网友的沟通交流。与电信公司合作,用手机短信向游客宣传古维费征收信息。为古城经营户免费赠阅《云南信息报》《丽江新闻周报》,借助《云南通讯》丽江电视台等媒体,宣传保护管理知识。向第35届世遗大会提交的《古城回顾性突出普遍价值声明》《古城保护状况报告2010》等材料通过审议,并得到充分肯定。参加了西安旅交会,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现场讲解,提升了古城品牌影响力,拓展了客源市场。通过了省考评组的复查,继续保持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通过了国家旅游局暗访终评,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开展了学习杨善洲、廉政文化进古城演讲比赛等教育活动。开展了古典音乐鉴赏、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西点训练营等培训,组织学习《细节决定成败》、《骨干是折腾出来的》两本书,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提高了业务技能。按照竞争上岗的规定,选任了一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科室领导;公开考调了15名公务员;制定了管理公司《绩效目标考核实施方案》《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签订了《公司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规范了内部管理,形成了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提高了责任意识和工作效率。

下一步,针对存在的不足,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古城,既是丽江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金字招牌和名片,也是丽江吸引游客、招商引资、加快对外合作交流的黄金平台和窗口,是丽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幸福发展的助推器。丽江口岸机场已获国务院批准,从此开启了丽江通向国际的大门。作为全省旅游示范窗口的丽江古城,将由旅游目的地变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重要旅游集散地,大量的人流物流将纷纷涌入,游客的要求越来越高,古城保护管理任重道远,我们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充分认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珍惜机遇、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求真务实,继续谱写保护奇秀山水景观和弘扬璀璨民族文化的新篇章!

多措并举,强化资金筹集管理。按照“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化解热点、消除空白点”的要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净化旅游市场为中心,采取有力措施,打好全面改善古维费征收环境攻坚战,实现征收环境大改观、征收手段有创新、征收管理上水平、征收机制保长效。继续加强银政、银企合作,争取各级政府和国内外民间组织、基金会的支持。完善古维票据票号抽奖办法,最大限度地筹集保护管理资金。

整治环境,打造宜人旅居环境。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目标,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继续改造古城缓冲区,合理设置游览路线,科学规划商业布局。实施好狮子山、原地区医院片区等项目;实施好计划投资达2.3亿元的古城周边和东郊环境整治工程;恢复文庙、武庙、财神庙和基督教堂,打造清代文化游览园区。

完善机制,提升保护管理科学化水平。按照“管理精细、服务精致、思路精密、工作精心”的要求,优化管理方式,细化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规范商业经营行为,查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加强民居修缮施工队伍管理,成立民居修缮施工队伍协会,强化行业自律。配强配齐综合行政执法局领导班子。创新方式,培养人才,重点培训关键岗位操作人员。建立各类专业技术职务、技师、高级技师考核评聘制度。畅通管理和技术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职级管理办法。按照“统一组织、分步实施、持续推进”的思路,完善绩效管理考核制度,使工资分配与岗位业绩有机结合。

上一篇:护士个人小结范文 下一篇:护师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