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范文

时间:2023-03-22 21:42:07

古建筑

古建筑范文第1篇

古建筑起火,造成的火灾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计算的。除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以外,在建筑物内一般都藏有大量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对研究历史、宗教、天文、星算、医学、文化、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建筑是某一地区、某一时代文化发展的标志,代表了当地特有的奇迹。它能反映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形象地说明历史的渊源和脉流。古建筑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能给予后人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

古建筑凝聚着古代先民和匠师的智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等形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极好见证。古建筑及其独特的几何形体,具有一种整体的美感,有人把它喻为“凝固的音乐”。我国古建筑除了自身的建筑艺术价值以外,还往往是文物荟萃之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雕塑、绘画,还有大批瓷器、漆器、玉器等摆件,同时还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具有极强的文化欣赏价值。

古建筑还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许多古建筑现已被作为博物馆、旅游点,同各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成为风景名胜,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给国家增添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古建筑为城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是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一)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

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其耐火等级低。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成了“全干材”,含水量很低,因此极易燃烧,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由于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遇到火星也会起火。我国古建筑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木材,火灾荷载远远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火灾负荷量,火灾危险性极大。

古建筑中的各种木材构件,具有特别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古建筑起火后,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严实紧密,在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再加上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有的古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巅,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极易形成立体燃烧。

(二)无防火间距,容易出现“火烧连营”

我国的古建筑多数是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在庭院布局中,基本采用“四合院”和“廊院”的形式。这两种布局形式都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其中一处起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控制,毗连的木结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三)火灾扑救难度大

我国的古建筑分布在全国各地,且大多数远离城镇,建于环境幽静的高山深谷之中。这些古建筑普遍缺乏自防自救能力,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专职消防队员,也没有配备安装有效的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灾,位于城镇的消防队鞭长莫及。只有任其燃烧,直至烧完为止。大多数古建筑都缺乏消防水源,而对于一些高大的古建筑更是有水难攻,再加上古建筑周围的道路大多狭窄,有的还设有门槛、台阶,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这些都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中问题较多

许多古建筑的主管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消防安全管理。在古建筑的使用中,一些地方利用古建筑开设旅馆、饭店、招待所、工厂、仓库等,火源管理不严,电线乱拉乱接,线路开关随意乱设,消防设施配备数量不足,消防水源缺乏。有的古建筑的周围大量开店,火灾危险因素大量增多。这些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给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古建筑诱发火灾的主要原因

建国前,我国古建筑起火多数是雷击和战争引起的。建国后,一些古建筑被随意改变其使用性质,火灾时有发生,原因也大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活用火不慎。主要是炊煮、取暖和照明用火,不慎引发火灾。1990年1月25日,青海海南州石藏寺特大火灾就是哈达落到酥油灯上而引发的。

2.电线电器设备起火。主要是由于电线陈旧老化、绝缘损坏、发生短路引发火灾;还有的是大功率灯泡紧靠可燃物,长时间烘烤而起火。

3.乱扔烟头起火。1992年9月19日,扬州市旌忠寺藏经楼就曾因遗留烟头引发火灾。

4.小孩玩火。1982年2月,北京市万寿寺西路行宫被烧毁,就是小孩玩火造成的。

5.宗教活动。1984年4月,云南筇竹寺华严阁发生火灾,直接原因是两位信女进阁烧“头柱香”不慎引起的。

6.雷击起火。1969年9月,河北省避暑山庄的普佑寺,因未安装避雷设备,遭雷击起火。

7.生产用火。1981年9月20日,扬州市“卢宅”火灾,就是由于古建筑中生产工人违章作业所酿成的。

四、古建筑的防范措施

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及其诸多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应当引起主管部门和古建筑使用单位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这些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重视和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落实各项消防措施,确保古建筑的安全。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古建筑管理与使用单位应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确定一名行政领导为该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二)严格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巡查措施

古建筑管理与使用单位应严格古建筑内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古建筑内的用火、照明用电、包括香火炉的设置必须符合防火安全规定,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管道。在重点要害部位,应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古建筑内点蜡烛应尽量改用小功率灯泡代替,烧香、焚纸应在室外避风处进行,并设置专门的香炉。

古建筑内电灯和其他电器设备的安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古建筑还应尽可能都安装防雷装置,落实防雷措施。

古建筑范围内堆放有柴草、木材及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应尽早将其搬迁。古建筑内或是毗连古建筑的范围,搭有临时建筑,破坏原有防火分隔和防火间距的,应坚决拆除。古建筑中重要的木构件部分、重点保护部位与古建筑内悬挂的各种棉、麻、丝、毛纺织品饰物和帐幔、伞盖等,应进行防火阻燃处理。

除此之外,古建筑还应加强24小时值班和防火巡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置。

(三)完善消防设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由于大多数古建筑受地理位置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火灾后,不能完全依靠消防队赶来扑救,还必须完善自身的消防设施,以使火灾在初起阶段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中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古建筑内安装消火栓,配置消防灭火器材。郊野、山区中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塔、消防水缸,保证消防应急用水,以便发生火灾时使用。天然水源旁的古建筑还应修建消防码头,供消防车停靠汲水。

通常情况下,古建筑群应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开辟消防通道,消防通道最好成环形。

古建筑范文第2篇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发香气驱虫。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古建筑范文第3篇

――编者

大明宫

唐代建筑风采的代表

陕西西安大明宫是唐长安三大宫殿之一,始建于唐太宗年间。宫城面积为北京故宫的三倍多。宫内分前朝与内廷:前朝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内廷有太液池、麟德殿等。整个布局左右对称,主从分明,宏伟壮丽。而至今犹存的有含元殿和麟德殿。

永乐宫

道教建筑的典范

永乐宫位于山西芮城县,是道教建筑的重要遗例。宫殿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叠交错,雕饰不多,显得简洁、明朗。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中轴线上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大殿宇。大殿东西两侧不设配殿,风格独特。永乐宫壁画满布四座大殿,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都十分罕见,这使永乐宫享誉海内外。

故宫

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

故宫为明清两代皇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殿宇9000余间。城内宫殿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南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称“前朝”。北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为中心,称“后寝”。三大殿以太和殿最高大,重檐庑殿顶,高约33米。故宫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沈阳故宫

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宫殿

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原名盛京宫阙、奉天行宫,它集汉、满、蒙各族建筑艺术为一体,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其建筑布局可分为三路。其中东路建筑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两旁为十王亭,均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独具特色。

布达拉宫

举世闻名的山巅之宫

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位于布达拉山南侧,从山腰处拔升而起,直达山顶。宫堡占地 41万平方米,主楼高达117.19米。宫的主体分为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上部为红宫,是宗教活动和政治活动中心;白宫位于红宫东面。此宫全为木石结构。布达拉宫与山峰巧妙结合,取得了山即是宫、宫也是山的艺术效果。

悬空寺

“天下巨观”

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始建于北魏。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奇:悬空寺建在深谷盆地中,悬挂于石崖中间;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以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巧:悬空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设计非常精巧。

大昭寺

庞大的藏教建筑群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大昭寺是汉、藏建筑艺术的合璧之作。主殿高四层,上覆金顶,梁架、斗拱结构,均为汉族古典建筑技法;但其柱头檐部的装饰却是典型的藏族风格。殿顶有唐代风格的精工雕刻的、卧鹿、金幡等饰物,又有印度、尼泊尔寺庙的宝塔和倒钟等顶饰特点。

南禅寺

大殿古代木建筑魅力的体现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五台县。大殿面阔、进深都是三间,平面近方形,上覆单檐歇山屋顶。建筑内部用两道通进深的梁架,没有内柱,室内无天花吊顶,属木构架中的厅堂型构架。檐柱12根,其中有3根为抹棱方柱。柱间用阑额联系。大殿表现了唐代殿字建筑出檐深远的面貌。

镇国寺

万佛殿精妙的木构建筑

古建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古建筑 火灾危险性 防火措施

近年,随着各地纷纷申请文化遗产和大力发展旅游业,社会各界对古文化、古迹、古建筑的关注日渐提升。这使古建筑防火也成了一个新的防火课题。

古建筑是古代建筑的简称,一般是指始建时间较长远的存在于地面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建筑形式有陵墓、衙署、宫殿、街道、园囿、庵堂、佛塔、楼台、坛庙、民居、寺观、亭阁、城池以及堤坝、桥梁等。古建筑是一个国家、城市历史的符号、文明的印记、进步的标识,艺术价值高、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甚至是所在地的名片、形象。保护好这些文物建筑,就是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确保古建筑安全,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古建筑存在的主要火灾隐患:

1、耐火等级低。古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建筑群,木质构件多,耐火极限低,基本上毗连建造,密度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外观封闭,墙高院深,台阶重叠。

2、防火、灭火设施严重缺乏。古建筑普遍存在:无水(消防水源)、无路(消防道路)、无车(消防队站、车辆)、无设施(自动报警或自动灭火设施)等现象。

3、用电用火设备不规范。古建筑内电气线路都是后期敷设的,因为没有相关行政部门的技术把关,电路敷设随心所欲极不规范,绝大部分都敷设在可燃材料上且没有采取穿管保护等措施,线路乱拉乱搭,用电设备数量多。古建筑内使用明火情况复杂,香火、蜡烛、长明灯、做饭、采暖。

4、地处偏僻,消防队不能迅速到达。多数古建筑、古建筑群都远离城区,一些宗教场所更是多建于环境幽静的高林之中,发生火灾后消防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赶到火场。在灭火过程中,水流巨大的冲击作用还会使古建筑遭到破坏甚至倒塌,同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5、参观人数增多带来了外部火源。现在很多古文化遗产被开发为旅游胜地,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负面效应。参观游览人员带来了动态火灾隐患如烟头、香火、明火小吃等。

二、古建筑的火灾特点

1、火灾荷载大。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其构件一般采用松杉、楠等含有油质木材制作,表面涂刷油漆,因终年受香火熏烤和长期自燃干燥,极易燃烧。悬挂的垂惟、幔帐一旦发生火灾,木质结构内析出的大量可燃气体会很快形成燃烧,再加上古建筑空间大、门窗多,空气形成对流,燃烧会更加迅猛,温度高。

2、具有良好的燃烧条件。古建筑中的各种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古建筑一旦起火往往很难控制、直到烧完为止,这主要是因为

(1)、结构形式。我国的古建筑都是以单体建筑为基础,用柱子支持巨大的顶梁,顶又是由梁、枋、檀、椽、望板等大量的木构件组成,架于木柱的中、上部,等于架空的干柴。大型古建筑又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庞大的古建筑群体。古建筑群体缺少必要的防火分隔和安全距离,如果其中一处着火得不到有效控制,毗连成片的建筑群体就很容易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特别是钟楼、鼓楼、门楼和座落在高山之巅的建筑,四面通风,起火后风助火势,很快就会付之一炬。

(2)、蔓延迅速。木材燃烧和蔓燃的速度同木料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有直接关系。表面积大的木材受热面积大容易分解氧化,火灾危险性大。而古建筑中经过加工的梁、枋,椽等构件,表面积则大得多。古建筑发生火灾时,出现轰燃和大面积燃烧,主要是借助构件的巨大表面积;木材着火时,虽然在表面燃烧,但由于热传导的作用,会引起木材内部深层分解,分解的产物通过木材的空隙不断形成炭层和裂缝,从而帮助燃烧的继续。木材的燃烧速度还同通风条件有关,取决于空气中氧的供应量多少。通风条件好,氧的供应充分,燃烧也就迅速、猛烈。

(3)、容易轰燃。古建筑屋顶严实紧密,在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失散,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古建筑火灾容易发展到轰燃阶段是古建筑火灾难以扑救的原因之一。

(4)、先穿顶,墙柱后倒。古建筑火灾的倒塌规律是火势先穿顶。屋顶先塌,墙柱后倒。火灾发生时,火势先向上蔓延,因屋盖构件截面积小,而梁柱截面积较大,往往是屋顶最先坍塌,墙柱随后倒塌。

三、古建筑的防火措施

1、成立组织,从严管理。一是建立消防安全领导小组或者委员会,定期检查,督促所属部门的消防安全工作。二是单位及其所属部门都要确定一名主要行政领导为防火负责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三是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如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逐级防火责任制度;用火、用电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逐级防火检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管理和检查维修保养制度;重点部位的管理制度;值班巡逻检查制度等。五是建立防火档案。将古建筑的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各级防火责任人员名单;消防组织状况;各项消防安全制度执行情况;历次防火检查情况;火灾隐患整改情况;火灾事故的原因、损失、处理情况等等一一详细记录在案。六是加强组织学习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不断提高群众保护古建筑消防安全的自觉性。七是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定期进行训练,义务消防队员要做到:会防火检查,会宣传消防知识;会报火警,会扑救初期火灾,会保养维护消防器材。八是要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古建筑范文第5篇

陕西的文庙、城隍庙、道观、清真寺及多数名人祠庙俱为明建清修。著名的有西安府文庙、韩城文庙、三原城隍庙、周至楼观台、华山玉泉院、佳县白云山庙、米脂真武宫、西安清真寺、西乡鹿龄寺、宝鸡钓鱼台、岐山周公庙、留坝张良庙、勉县武侯祠、长安杜公祠和眉县张载祠等。其中,文庙规制严谨,建筑精良,与城隍庙共同构成了传统礼乐文明和祭祀文化的荦荦大端。而道观和名人祠庙多与风景胜地相结合,或以山势地形建构,气势壮观;或以园林设计见长,景致清幽。清真寺一般为坐西朝东,建筑采取汉民族传统形式,其“礼拜殿”平面多呈“凸”字形,单檐歇山勾连搭顶,或歇山四角攒尖勾连搭顶,装饰多用阿拉伯文字、几何纹和植物纹图案。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是具有汉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国内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伊斯兰教清真寺。陕西古塔丰富多彩,其形制、性质及用途呈多样化,质地亦砖、石、木、土、铁、琉璃一应俱有。全省现存各种类型的塔300多座,其中列入“国保”和“省保”单位的有77处;年代始于隋,迄于明清;分布以关中居多,达47处,陕北和陕南各为19处和11处。

隋唐及宋代砖塔构成了中国砖塔技术和艺术的高峰。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隋唐塔集中在陕西,现存者有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三种,形制主要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类,结构大多为单壁中空,叠涩檐下一般施菱角牙子和砖雕斗拱,造型雄浑、挺拔,风格简朴、庄重。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的周至仙游寺法王塔和唐贞观元年(627)的兴平清梵寺塔,分别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方形和八角形砖塔。著名的兴教寺玄奘塔和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则各为楼阁式和密檐式塔的典型,并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它像长安圣寿寺塔、华严寺杜顺塔、合阳罗山寺塔、富县开元寺塔等,俱为楼阁式塔的佼佼者;周至八云塔、合阳百良塔、山阳丰阳塔、洋县开明寺塔等,皆属密檐式塔的上乘之作。此外,个别塔则兼具楼阁式和密檐式塔的双重特征。如高陵三阳寺塔,八角十三层,底层至八层形似楼阁,九层以上高、宽锐减,层檐密叠,创意独特。另外,存藏于户县草堂寺的“鸠摩罗什舍利塔”为八色大理石和玉石拼雕而成,体量小巧匀称,造型端庄典雅,为国内鲜见的玉石雕作之塔。宋塔因袭唐塔形制,但造型趋于典雅秀美,结构有中空和实心之分。有些塔的二层以上辟设真假相间的券门或方门,其两侧砌出卧棂窗或直棂窗,或饰以雕花钩栏,蒲城崇寿寺塔和旬邑泰塔均属此列;有些塔则四面辟龛,龛两侧雕砌小塔各一,汉中净明寺塔是为典型。还有周至大秦寺塔、户县宝林寺塔、彬县开元寺塔、岐山太平寺塔、耀县神德寺塔、富平法源寺塔、武功报本寺塔、铜川重兴寺塔、富县柏山寺塔、洛川万风塔等,都显示出宋塔建筑艺术特有的风格和魅力。

陕西金元塔甚少,而明清塔较多。后者尤内涵丰富,包括新涌现出的文星塔、风水塔、道土塔等,显示了继唐宋之后的又一建塔高峰。耀县万佛寺石塔,方形十层,小巧玲珑,塔身及顶坡皆开龛造像,共雕佛、弟子、菩萨404躯,为金代塔的奇葩;横山响铃塔,外砖内石,工艺考究,塔室还绘有经变故事壁画,为元代塔的杰作。明代塔在传统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如三原中王堡木塔,六角楼阁式,翼角起翘高峻,端庄秀丽;咸阳北杜铁塔,外铁内砖,通体铸佛、力士及花鸟等,精彩纷呈;延安唐家坪琉璃塔,仿木结构,用蓝、绿、黄等色琉璃砖砌成,塔身浮雕各式造像纹样,光彩夺目;它们俱为省内仅见或鲜见的不同质地塔的精品。此外,还有延安岭山寺塔,始建于唐,重建于明,自20世纪30~40年代以来,成为革命纪念地延安的象征。而泾阳崇文塔,实测通高87.218米,为中国现存最高的古塔。

明清时期的僧人墓塔中,尚有部分喇嘛塔,砖或石构造,高在4~7米上下,周至仙游寺普同塔和横山法云寺塔是其代表。这一时期,陕北洛川等地还出现一种夯筑土塔,为华夏农耕文明的一种遗存,洛川上兰土塔和下兰土塔是为典型。清代大型砖塔有澄城秀峰塔、三门塔和礼泉金龟寺塔等。后者八角十层,底层每面上下嵌碣石两方,依次雕八卦方位和仙人像,可谓清塔的佳作。陕南的汉江和丹江流域,北通秦晋,南接荆楚,古时航运发达,商贸繁荣。今沿江码头仍保留着多处风格独锺的清代会馆,著名的有山阳骡帮会馆和丹风船帮会馆,后者尤以高大而雕饰精美的戏楼享誉遐迩,其楼前广场可容万余人观戏和集会。以商贸兴隆为背景,这一地区还完整保存下来一些古镇古街,如熨斗古镇和石泉老街等。

陕西的古桥、堰坝、台榭、园林等尚有保留,且别具一格。如三原古龙桥,厚墩三联拱,栏板浮雕各式人物、花卉、瑞兽图案,造型雄奇瑰丽。华县赤水桥,花岗岩石券筑;下层清康熙年建,上层道光年建,形成了罕见的“桥上桥”奇观。而以设有5个进水门洞得名的城固“五门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设施之一;以殿宇错落有致、形同凤凰展翅得名的咸阳“凤凰台”是省内台榭建筑的代表;凤翔东湖园林,则以宋代文豪苏轼曾主持疏浚而享有关中湖林胜地之誉。

传统民居遍布省内各地,集大成者首推韩城党家村。其沿谷建村,依塬筑寨,村、寨有暗道相通,易守难攻。街巷路面以条石墁铺。宅院俱为四合院形式,每院设有高大的门楼,两山墀头饰精美的砖雕,门楼两侧墙面绘制装饰画,或题刻治家格言及诗文。门外置上马石、拴马桩。村内现存完好的明清四合院125座,另有祖祠9座、私塾8座,以及关帝庙、文星塔、戏楼、碑楼等。其布局完整,地方特色突出,内涵十分丰富,被誉为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瑰宝。其它如三原孟店周宅、泾阳安屋、旬邑唐家、长安郭家,均风格独具,同为北方民居建筑的宝贵遗产。为记述、研究和检索方便,本志将岭山寺塔(原划入“延安革命遗址”范畴)、西安府文庙(原附属“西安碑林”)以及清代砖石牌坊多处(原公布为石刻类)一并归入古建筑条目。

古建筑范文第6篇

当问及成龙为何要将古建筑捐献给新加坡时,他说:“他们规划真的做得很好,他们把那些被当做烂木头或者是木头的,都规划得很漂亮、很完整,每一条木头都有标记,怎样去打理它,每一条以后坏了,会怎样维修。他们做得很漂亮,我没有话说,送他们是好的,以后我们子孙去新加坡,还是可以看到我们的文物是好的。有一些是摆在大学,也给大学生一个美丽的环境。”――可见古建筑异地重建是有一套严格规程的,决不是简单地拆了再建。

2012年夏,朋友带我去浙江西部山区参观一处工地,工匠们正在将异地购置来的古建筑构件重新组装起来,业主是一位大企业家,近些年在苏浙皖地区购买了数十栋老房子,有单栋的,也有几进院落的大宅子,均为以木构为主体承重结构的古建筑,形制上看应该都是早年大户人家的宅子。现场已建好一栋,两栋在建,全部建造完毕据说需数亿元,届时会形成一处颇具规模的古建群落。荒山野岭间忽然出现这么一处苏浙皖民居风格的庞大古宅院,其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难以想象。

中国南方传统的民居大多为木构承重,局部砖石作围护结构。建造时先立木构,再砌砖石。时间一久,木构难免变形,砖石塌陷,两种不同材料的构件必然互相挤压搭接,拆卸时就会造成构件损伤;加之木构件的榫卯连接,久而久之亦腐朽变形,更增加了拆卸的困难。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木构古建的拆卸重建并不比新建容易。

一幢古建筑要异地重建时,有着一整套章法与规程。早先的工匠可能凭借世代相传的经验,将老房子落架大修或重建。现今的旧建筑重建程序是与当代建筑再建的规程相一致的,首先要对老房子进行测量绘图、构件分类编号,再拆卸分装构件,运输至重建地,一些老朽、破损构件还得修补替换。能担当此活统筹的还得依靠现今为数极少的老工匠,至于是否修旧如旧,那是另一个话题,中西方观念不一,存在学术争论。

面对当今快速变革的城镇化政策,很多古老的乡村聚落正在消失,古建筑自不例外,尤其是一些极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其保护堪忧;就地保护,还是异地保护?就地保护当然最好,但村落将逝,单栋建筑如何生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异地保护虽然使得古建获得新生,但没有根基脉络的地域文化,又如何将异地古建融入当地,真是两难境地。

在建筑文化层面上来讲,对古建筑异地重建也有两种观点:一日早晚要被拆除废弃,购来重建,既保护了古建,又旧物再利用;一日掠夺不发达地区的文化遗产,破坏当地人文环境。持两种观点的人在商界、学界都有,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要明辩事理,还得看个案的前因后果。

古建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建筑消防火灾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而古建筑正是古代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见证。我国的古建筑很多,分布广泛,并且多为木质结构,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腐烂。而更危险的是一旦发生火灾,那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古建筑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古代的勤劳的能工巧匠们留给后人的精美的艺术品。因此,对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重中之重就是要预防火灾。传统的古建筑消防安全策略,更加偏重于对人员逃生方面的设计,而我们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古建筑本身的保护。一部分古建筑分布在城市中,但还有一部分处在深山野林中,一旦发生了火灾,那么消防人员一方面有可能无法及时到达,另一方面在深山野林中无法直接施救,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对古建筑火灾的扑救还会牵扯到整片林区,引发更大的火灾,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一、我国古建筑火灾的特点

我国的古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1]。并且,多数古建筑表面都有油漆彩绘,正是这些油漆彩绘十分易燃。一旦局部发生了火灾,火势会沿着彩绘迅速蔓延,导致整个古建筑完全燃烧起来。而燃烧过程中,古建筑重要的梁柱结构会受热变形,致使整个建筑的不稳定,继而发生坍塌。这也是古建筑火耐火等级低的主要原因。

在格局设计上,我国古建筑基本采用“四合院”和“廊院”的形式[2]。这两种布局形式都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其中一处起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毗连的木结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而古建筑是反映了历史某个地区、某个时代文化和文明的情况,是不可复制的。因而,一旦发生火灾,那就是毁灭性的破坏。

1980年12月13日,河北省涉县清泉寺住寺内社员烧饭,引燃柴草起火,大火延烧6小时,大殿4间、配殿85间、石雕碑刻30余块全毁;1990年1月25日,青海同德县石藏寺大经堂,因挂在佛像前的绸缎被风吹落在油灯上引起火灾,烧毁两层木质结构的大经堂一座,面积2040平方米,殿内的佛经、佛像等文物大部分被毁,7名喇嘛受伤;1988年2月8日,澳门妈祖庙失火,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天后大殿全部被毁;2004年6月20日,北京护国寺发生火灾,七百余年古殿毁于一旦[1]。这些火灾造成了一个又一个古建筑的消陨,不论是对于古建筑的研究学者们来说还是对于热爱古代文化的群众来说都是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

二、我国古建筑火灾的预防策略

(一)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通过对古建筑火灾的研究,多数火灾的都是由于管理不善或是消防安全意识弱导致的。因此,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才是最大程度上杜绝古建筑的火灾的有效手段。而需要提高防火意识的不仅仅是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还有参观的游客。

对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维护、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和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认真落实各级的消防责任以及岗位责任制,落实各项消防措施,确保古建筑的安全。比如,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制订正规的巡查制度,将具体的人员安排、区域划分、巡逻时间都严格规定,不允许私自窜改。又如,定期地对消防安全负责人进行培训,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并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做到了解所负责的区域的消防安全情况,有存在火灾隐患的地方要及时整改。另外,还可以建立防火档案,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消防演习、灭火疏散演练等。

目前,有一些古建筑是对外开放的,这就要求游人也能够把消防安全重视起来。当地的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比如在游客进行游览之前,安排统一的基本消防安全常识介绍,可以由导游或者古建筑负责方来进行。另外,古建筑群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多多设置防火安全标识,例如禁烟标识等。当然,前提是不能够影响古建筑的美观性更不可以破坏古建筑本身。

(二)完善消防设施,增强应急能力

一部分古建筑分布在城市中,但还有一部分处在深山野林中,一旦发生了火灾,那么消防人员一方面有可能无法及时到达,另一方面在深山野林中无法直接施救,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对古建筑火灾的扑救还会牵扯到整片林区,引发更大的火灾,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提高古建筑消防安全负责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自救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必须完善消防设施,以使火灾在初期阶段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在规定区域面积内安置规定数目的消防设施,一旦发生小范围的火灾,古建筑的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将火扑灭,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避免了更大范围的古建筑受到下一步的破坏。强化防患于未然,城市中的古建筑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古建筑内安装消火栓,配置消防灭火器材。而有些古建筑受到其自身特殊条件或者地域性的限制,在救火过程中有困难,如郊野、山区中的古建筑,那么相关的消防安全负责部门就应修建消防水塔、消防水缸等设施,以保证消防应急用水,方便火灾发生时的使用。如果古建筑临近天然水源,那么,则可以修建消防码头,以便在火灾发生时,供给消防车停靠取水。

结语: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那些古老的建筑正是这几千年文化进步的象征和体现。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刘希臣.我国古建筑防火保护策略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

古建筑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物 古建筑 保护 修缮

我国是属于文明古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古建筑艺术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保护好文物古建筑是当代文物保护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利于文物古建筑价值的保存,如何修缮文物古建筑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存是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重要意义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变迁,在不同朝代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价值观等都具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居住环境方面,各个朝代的居住习惯也有很大不同,在建筑的外形、用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不同时代的建筑都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文物古建筑重要的物质人类文化遗产。

文物古建筑不仅包含有各个朝代流传下来的工匠艺术,还体现出政治、经济等社会信息,这些文物上所具有的信息非常珍贵,对研究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建筑也可以被当成一种文化载体,它并不是简单由木材或者砖块搭建和堆砌而成的,而是记载着当代社会上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当代建筑的样式、工艺以及文明的发展程度等都可以通过建筑来体现,因为建筑是真实、直观存在的,所以它所体现的信息甚至比历史文献都要可靠,因此,可以把文物古建筑作为可靠的历史教材,科研价值非常大。对于古建筑文物和修缮要特别慎重,对染修缮可以让文物更加完整,增强美观性,提高观赏价值,但是在缮中不可避免的会改变文物古建筑原有样貌,每一次修缮都会使原本存在的历史信息消失,修缮的次数越多,所丢失的信息也越多,文物古建筑的价值也会逐渐变低。为了对文物古建筑更好地进行保护,对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必不可少,但为了使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尽可能的保存下来,在对其进行修缮时,要重视其历史信息的保存,也就是说要考虑如何把文物更长久的保留下来,而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其美观性和观赏价值,这样才能通过修缮来对文物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让文物古建筑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二、文物古建筑修缮需要遵循的原则

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我国过出台的《文物保护法》中已经明确了文物修缮工作的原则,即不改变文物原状。文物建筑。文物古建筑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很多文物古建筑在不同的年代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修复,保存至今,文物古建筑上叠加了各个朝代的信息,也融合了各个朝代的艺术,后人在对其进行修缮时,不可能完全领会前辈工匠在建造建筑时的构思、理念,也无法完全仿照当代的技术手段、工艺,利用相同的材料等,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所以也无法完全还原文物古建筑的面貌。文物古建筑的修缮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所以,当代文物古建筑的修缮要严格按照过国家的规定,在最大化的保存和延续文物的知识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修缮,不可改变建筑的原状。

首先,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时要慎用落架大修。文物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载体,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融入在建筑的工艺、外观、构造等方面,建筑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完整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当进行落架大修时,其原本的完整性就会被打破,即使修缮中对其进行了恢复,但毕竟是重新组合了一次,无法与原本的建筑做到完全的一致。另外,在落架中不可避免地会建筑的一些部分有损坏,包括木质构件、彩绘等,在修缮中还需要对一些腐蚀、老化严重的构建进行替换,这样就打乱了古建筑的原有材料的组合,也是历史信息大量的丢失。在文物的修缮中,要注意建筑构件的替换方面的事项,不可轻易使用新的构建来替换旧的构件,原有的构件如果可以使用,就尽量使用,需要的加固的,加固后使用,遵循以养护为主的原则,建筑能够小规模修复,就不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并且主要在修缮时,尽可能采用与原本建筑材料一样的材料、工艺进行修缮,这样也是最大化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在对古建筑的墙体进行修缮时,一般都会注重外表的一致,但是很容易忽略墙体材料的一致,因为古建筑墙体的材料大多是土坯,其工艺比较繁琐,材料不好制作,一般都会使用砖块如青砖、红砖等来代替土坯,还有的古建筑的墙体中被掺入水泥,虽然这样的修缮方法可以是古建筑的墙体得到加固,但是古建筑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也被破坏。

三、文物古建筑修缮首先要建立档案资料

对文物进行修缮需要有一定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古建筑的基础资料以及古建筑的照片、设计图纸等。要求这些资料能够从多个方面反映建筑各个部位的情况。文物档案是文物修缮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文物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的可靠依据,建立文物档案的古建筑档案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做。

第一,做好科学技术资料的档案,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古建筑的文字档案、发展历史以及以往的修缮记录,目前古建筑的残缺程度,修缮措施、所需材料以及需要修复的面积等。还有就是建筑的土质档案,主要包括建筑的各种视图,平面图、剖面图等。照片档案主要包括古建筑的内景、外景以及在整体环境的照片,具体破损部位的照片,修缮前后的对比照片以及修缮所用材料、工艺等的照片等。

第二,做好行政管理文件档案,行政档案是是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以及管理机构、保护规划文件、和修缮报告、以及上级对修缮工作的批示,具体施工开工、进度、竣工等报告等。

但在实际建立文物古建筑档案资料时,就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无法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一些基层文物部门受资金和人员的限制,难以收集到完整的资料,或者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客观、准确,这样在会意识很多古建筑特有的历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筑维修不仅要重视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还要进行随时的记录,补充在进行修缮过程中所发现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丰富古建筑资料的内容。

四、文物古建筑单位要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

虽然国家出台了文物的保护的相关法规,但是在实际具体的修缮工作中,并没有明确的施工标准、规范以及检验标准,因此,在实际古建筑的修缮中,施工具有很大的随意,这不利于建筑的历史信息的保存。一般古建筑修缮中项目繁多,工序复杂,例如木构架、屋顶、墙体等,都是需要进行修缮,修缮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在修缮时出现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对不利于文物的保护。针对这种现象,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对实际的修缮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文物古建筑历史价值的保留。

五、文物古建筑要保护历史环境风貌

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来保护其周围的环境,因为古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整体,古建筑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出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的目的是为了让其得到更加长久的保存,并不是要拆旧换新。所以,文物修缮要尊重历史,以延续历史和传承文化为宗旨,保证古建筑的历史原貌和文化其内涵。

六、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保护古建筑

在进行古建筑的修缮之前,要对文物的具体情况调查清楚,确定需要保护、修复以及改造的具体文物,对于能保护的要以保护为主,需要改造的要计划好改造措施等。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对其进行修缮的方案,把对古建筑保存的不利因素进行排除,然后按照方案,先对古建筑进行分步修缮,等条件成熟在再开展全面的修缮,以使古建筑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保留。

七、结语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具有重要意义,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需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首先要建立档案资料,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并且重视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环境风貌,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对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总之,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国建的重视,认识到文物古建筑是最能具体和承载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文物保护工作要持续进行,使文物能够得到更长久的保护,为后代留下更多具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参考文献:

[1]罗绍t.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05).

[2]姜丛梅.结合古建筑修缮工程实例浅谈古建筑保护修缮方法[J].江苏建筑,2015,(03).

[3]龚杰.古建筑结构设计技术及其实例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5).

[4]张铎.浅谈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6).

[5]任鲁亮.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浅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4,(06).

古建筑范文第9篇

1.1建筑材料耐火等级差西安古建筑以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为主,承重构件和屋顶为古建筑防火的关键部分。这种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形式多样,但都是以木柱为基础,柱上架木梁,梁上再立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两组木构架之间,采用檩、枋联结,美观的外表下实质好似一座堆积成山的木堆垛,其次屋顶的用材量较大,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搭建和拼接构成的空隙较多,通风良好,极易形成立体燃烧。再加上屋顶有瓦覆盖,燃烧释放的热量不易散失,高温和木材分解的可燃气体集聚快,容易达到轰燃。由此得知,古建筑耐火等级为三、四级。

1.2不符合现代防火规范要求

(1)缺乏建筑分隔。西安古建筑类型多样,不仅有群体建筑的西安清真寺、西安城隍庙,还有单体建筑大秦寺塔、公输堂等。如图1大清真寺处于北院门回坊内,因为回族遵循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民族特点,寺院四周被民用建筑包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祖上遗留下的明清古建筑,许多民用建筑在旅游市场开发的条件下发展成为小饭馆小商店等,用火频繁。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建筑毗连建设,没有考虑防火隔离问题,民用建筑一旦失火将对大清真寺构成严重威胁。

(2)古建之间缺乏防火分区及防火间距。西安古建筑所属寺院多以院落形式存在,设有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建筑群体以单体建筑的层出叠加成型。如图2西安市碑林区古建筑群并无防火分区与防火防烟间距,防火手段仅为最基本的人为预警。

(3)古建群体缺乏现代消防车道。许多院落式的古建筑处于闹市,出于对其保护的原因没有专门设置消防通道,直接导致消防车无法到达,如图3西安城隍庙。一旦发生火灾,且在15min~20min内得不到有效施救,就会出现燎原之势的熊熊大火吞并一切。

1.3消防管理及消防设施存在不足

(1)在古建筑及其周边民用建筑电器的使用非常普遍,建筑群内使用的电线存在乱接乱搭不符合规范的现象,有些老化脱皮的电线甚至直接攀附在古建筑木材之上,这样极可能由于电线短路而引起火灾;西安很多寺院内香火旺盛,焚香朝拜是朝圣者的仪式,但若使用不慎或无人监管极易引发火灾。

(2)由于旅游开发资源的需要古建筑周边的许多民用建筑改建为旅馆、饭馆,明火使用随处可见,为此埋藏了火灾隐患。这些建筑很少设有消防设施,彼此毗邻紧密,连片包围了古建筑群,若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伤及古建筑群。

(3)为了不破坏古建筑环境的完整性,很少在古建筑中增加现代建筑消防通道,防火措施多是人为预警,或设有古代消防手法中的防火储水铜缸,对万一发生的火灾扑救作用微小。

2日本古建筑保存方法

日本为古建筑保护设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早在1896年日本成立古社寺保存会,1897年颁布了《古社寺保存法》开始对全国的文物普查,1919年、1929年相继出台《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国宝保存法》等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由于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对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面,各部门利用充分的法律依据各司其职对其进行严谨的保护。1949年奈良的法隆寺金堂不幸发生火灾,毁坏了该建筑上最古老的壁画,成为历史上不可弥补的损失。由此1950年日本成立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并且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到目前为止已成为日本非常完善的民族文化保护法典。不断完善立法制度充分反映了日本对本国古建筑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日本在古建筑消防所取的先进手段:灭火设备包括灭火器、室内外灭火栓设备、喷淋洒水设备、水枪灭火设备、水幕设备、灭火用水源等。选择各种设备时要使设备的使用对建筑本身的破坏降到最低。报警设备包括自动火灾报警设备、异常报警器具、向消防机关通报的设备。其中异常报警器具为设于建筑环境之外的报警装置,若火灾发生时向过路人通报对扑救非常有效。避难设备指引导灯等避难器具的安置,根据实地情况制定最安全快捷的逃生路线,准备了足够数量的避难场所。内装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防火建筑材料,另外采用透明防火涂料保护木制建材,有效发挥了防火阻燃的作用。

3西安古建筑消防的基本对策

3.1增强法规意识,严格消防安全管理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和《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增强消防部队法规意识、管理机构重视消防意识、人民注意消防安全意识。本着“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使防火工作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制,以确保各项消防措施顺利实施。在强化制度、知识普及、应急演练、火源控制等方面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推行消防安全教育制度,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消防意识;定期进行消防应急演练,提高火灾初期补救、火灾自救、人员疏散等应急处理能力等。

3.2做好消防专项规划,改善消防安全环境西安城内的大部分古建筑群都孤立地处在复杂的环境中,各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古建消防现状,各自制定积极的消防对策,联合实行消防规划方案。

(1)消防部门城市消防部门可为古建筑防灾设计特殊消防方案,在其周边环境的更新改造中设立专属小型消防站,即有利于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紧急通知消防大队,迅速开展救援工作。消防站的建筑风格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消防过程中需采用对古建及文物损坏最低的方案及设备,防止消防过程本身对其产生的毁坏。

(2)规划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科学合理地为古建筑及周围环境进行消防安全规划布局,西安市古建筑群除少数被开发为知名旅游景点外,有很多被质量等级差的民用建筑包围。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划定古建周围建筑的危险等级并对其分类,综合历史因素合理拆除严重危险源,以留足防火间距、设立防火墙、划定防火隔离带等;改善古建筑群体绿化环境,结合旅游部门政策,合理改造其周边道路以形成环状消防通道,以利于消防部门顺利开展救援工作,及时扑灭火源;城市消防规划需制定完备的消防规划给水网,在规划建设上灵活掌握,合理确定室外消防栓的间距和保护半径,其间距应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重点文物建筑为宜。

(3)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应对古建筑形制、艺术、历史等方面进行彻底研究,依比例制作古建模型,并且记录文物详细信息为档案资料妥善保存;古建筑主要采用木材营造耐火性能差,且很难替换所有组件达到防火要求,因此可采用现代建筑防火阻燃技术,如在古建筑的梁、柱等主要木质构建表面涂刷防火阻燃透明油漆,在建筑内使用现代耐高温防火装饰材料,以发挥隔温阻燃作用防止火灾蔓延。古建筑修缮时,可在不影响古建筑原貌的前提下对易燃构件进行替换;重要的古建筑应安装防雷设施,要按《雷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的要求安装,定时检查维修保证完好使用。文物管理部门应严格管理控制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火源的使用情况,如宗教用火、生活用火、电气火花等。香客及寺庙人员在古建筑内烧香点蜡时应有专人看管,每天保证人走灯灭,另外配备可用的消防灭火器材,禁止在殿堂内使用、堆放可燃易燃材料;应对古建筑内及周边电气线路进行勘察和检测,统一使用有保护的电缆布线、采用密闭型的电气设备和电源开关,以排除电线短路引发火灾的可能性。

(4)旅游管理部门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应为古建筑实际情况限定游客容纳量,完善相应制度表明各方面注意事项,以文物保护为首要条件进行合理开发,配合其他部门对古建筑群体的保护行动。

(5)公安部门城市公安部门应仔细调查古建筑失火原因,依法追究纵火者法律责任,对故意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者进行合理、严肃的惩罚。

4结语

西安古建筑具有典型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特点,且多为风景名胜区建筑物,人员复杂、建筑周边设施繁多、各种商业搭建多,使得其本身及周围环境存在许多火灾隐患。古建筑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国家立法机构应加快完善文物保护法制体系,城市各部门应重视并联合保护古建筑实体,城市公民应当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以此将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古建筑范文第10篇

据成龙透露,20年前自己经人介绍,在内地买下了一座老房子,想翻修后给父母居住。之后,成龙又陆续买入9座。但这些老建筑年代久远,光是修护费用就花了几千万元。后来成龙的父母相继离世,这些包括厅堂、戏台、凉亭在内的徽派木建筑一直躺在仓库里“成为白蚁的食粮”。成龙觉得,这些代表中国建筑艺术精髓的老建筑“如果不摆出来让人欣赏,实在是浪费”。

针对“为何将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的疑问,成龙回应说,因为新加坡将这些古建筑“当成宝”,他们通过高科技手段,为每个古建筑都制作了精致的模型和三维图样,并制定出近乎完美的各种方案,包括落户地址、维修、复原等问题的规划。

中国知名古建筑专家程极悦表示,就地保护是业界公认的最好方式,古建筑一旦离开原有的气候、地理、人文环境,单纯地进行异地重建,原有的文物价值和承载的历史文化就会在迁移过程中消亡,造成对文物的一种破坏。

针对成龙捐古建筑的事件,成龙的好友王平久表示,成龙曾在国内多个省份为老房子找“家”,四处托人“收留”这些房子,无奈没人回应。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古建筑保护的大致现状——缺乏重视。

在以徽雕古建筑闻名的皖南地区,许多人靠贩运“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发财。黄山市休宁县一座具有代表意义的徽派民居一“荫余堂”。甚至被拆成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漂洋过海运至美国重建。—位从事徽学研究的权威人士估--计,从建国初期至今,皖南古建筑材料的流失总量足可以再建+“宏村”。

还有很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而倒下。山东汉子唐大华先后6次走进山西,行程9000余公里,为腐朽将倾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奔走呼吁。另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0,000多处不可移动的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美术馆建筑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唐克扬表示,古建筑异地安置理论上不应倡导,但如能有一流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介入,加以合理的研究与公共展示,亦可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方面,可以引起人们对古建筑保护课题的重视;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人们关注古建筑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在本乡本土的环境下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家族史、地域文化等。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杨福泉评论说,当我们痛心疾首地谴责外捐国家文物或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时,更应深思怎样珍惜和呵护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思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尴尬,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违法成本过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罚款上限是50万元。与巨大经济利益相比,区区几十万元的罚款怎能扼住伸向古建筑的黑手?其次,人力物力不足。目前,全国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设立专门文物行政部门的仅有1/4左右,文物行政管理人员平均每县不足3人。文物执法机构不健全的另一面,是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缺乏重视。以山西晋城为例,过去6年财政收入增加了三四倍,却始终没有增加对文物保护的投入。此外,私有建筑失范。除国有文物外,很多古建筑的权属归个人所有。一些居民保护意识不足,为了盖新房随意拆除,有关部门却缺乏管理权限,难以有效干预。

上一篇:高中化学范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