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西方的性别\语言与情绪

时间:2022-10-09 09:50:23

简谈西方的性别\语言与情绪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的产生与使用与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言语行为和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西方性别语言的成因展开了研究,分析了男女表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语言。

关键词: 性别差异表达情绪男女语言

20世纪60年代之前,语言与性别的关系还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属于零散研究时期。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进入了语言学对性别因素的系统研究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以Robin Lakoff于1975年写的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一文为标志。从此语言与性别研究激起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交际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语言对我们的思维有相当的影响作用,也即语言与文化思维之间有相关性。语言本身没有性别之分,是人们用来沟通的工具。但是,由于男女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及性格特征和生理特色和生理特点的不同,使得每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性别的烙印。因而语言和性别的关系也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受到社会地位、性格特色、生理特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西方男女在表达情绪时的语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性别语言存在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男女的发音器官的不同,决定了其语音物理特征的不同。女性的声带短而薄,声音高,而男性的声带长而厚,声音低沉。女性的肺活量一般没有男性大,呼吸频率也比男性稍快,这使得女性的发音不及男性发音的“元气”足,说话时轻声细语。可见男女先天在生理上就有差异。

(二)社会原因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化习惯认为男性的地位优于女性。《圣经》中明确提到了“男人创造了世界”,而女性只是男性的一根肋骨。在古语中,woman一词就是由“wife”加“man”得来的。随着女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男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逐渐处于被动和屈服的地位。

(三)心理原因

从心理上,女性更愿意接近标准语,力求发音的清晰,合乎规范。这是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要求女性中规中矩、端端正正。而对男性的要求则不那么严格,可以保留口音以示豪爽。1975年Robin Lakoff在其《语言和妇女的地位》(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一书中阐述了她的写作目的是从语言角度提供性别不平等的判断依据,以及讨论是否可以通过语言学的研究终止这种性别不平等现象。女性在说话时强调重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预计到她的话不会被重视。在英语中,提出问题时最后用升调。而女性倾向于在陈述句内使用升调,表达了女性的优柔寡断和不确定。

A:When will you go there?

B:Oh,around 10 o’clock?

显而易见,B是女性。虽然她确定是10点去,但是她依然运用了升调,这充分说明了女性说话时底气不足,缺乏自信,而且优柔寡断。

二、表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语言

周裕新在其编著的《现代女性心理》中也指出情绪的性别差异表现主要有:(1)主观体验不同:女性主观体验的情感性色彩浓,而男性的情感性色彩较淡,偏重于理性的思考;(2)生理成分差异:女人用“心”听他人的话,男人则用“脑”听他人的话;(3)情绪行为区别:男性的表情行为一般表现为主我性的、显示性的和感情冲动性的,而女性一般表现为不突出主我的、谦虚的和忍让的。在表达情绪的语调运用上,女性的语言中至少包含了5种语调,而男性则只有3种。相比较之下,女性更多地使用复杂的语调、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一天之内,女性能够使用多达2.4万个交流信号,而男性每天则最多不过发出7000到1万个信号,可见,在语调控制能力方面,女性远远优于男性。她们善于把握不同的语调来控制感情。如此看来,男性和女性由于先天的生理差异和后天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情绪表达上呈现出差异性。

(一)喜乐

在用词方面,当女性表达高兴的心情时,更喜欢用一些夸张性的、强调性的词语。如so,fantastic,perfectly,adorable,lovely等。并且对一些详细的颜色词例如:浅褐(ecru)、淡紫色(mauve)、蓝绿色(aquamarine),女性使用的也比男性使用的多得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感情浓厚这一点来说,女性的心理感受比男性高,其言语行为感情成分就多。而男性在表达时则避开使用这些空洞的、没有实质意义的形容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怒

当男性愤怒时,常选用一些粗鲁的词汇,如damn等。男性表达咒骂的语言相比较于女性来说表达了更强的感彩。而相比之前,女性一般避免使用咒骂语,即使在表达咒骂的感情时,也大量使用委婉语,选用词汇时会字斟句酌。早在1920年,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就指出“女性在言语交际时极力回避粗野下流的表达方式”。比较下面两种不同的说法:

A:Oh,dear,you are late again.

B:Shit,you are late again.

不难看出,A是女性,B是男性。

(三)哀

女性在悲哀时经常会流泪,而男性则很少流泪。女性寻求朋友及家人的帮助,向他们诉苦,而男性则更愿意独自承担悲伤。女性在自我观念上更倾向于承认自己是一个爱表达情绪的人,而且女性更容易在别人面前“哭”。女性富有情感色彩,容易情绪化,而且“哭”在中国自古以来似乎就是女人的专利,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而不管是受到文化情景的影响还是先天的生理因素的影响,女性更爱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善于用“哭”这种方式表达哀伤。

参考文献:

[1]Lakoff,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 Row,1975.

[2]Coats,J.Women,Men and Language.London.New York:Longman,1986:106.

[3]Coates Jenniter.Language and Gender:A Reader[M].Oxford[Eng]Malden Mass:Blackwell,1998:142.

[4]Bem,S.L.Lenses of Gender.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

[5]肖建安.英语中性别语体研究的理论发展及研究方法探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6]王烈琴.论性别语言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7]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8]张爱玲.论女性语言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外语界,1995.

[9]饶纪红.社会文化因素与话语风格的性格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160-163.

上一篇:异化与归化:译者的文化视阈 下一篇:麦克白:亚里士多德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