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亚里士多德的悲剧

时间:2022-03-27 06:22:48

1.引言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部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指言词和歌曲,“其中之一”指形象,其余三者指情节、性格和思想。在悲剧的六个部分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既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而性格则占第二位。莎士比亚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分法来安排他的《麦克白》。《麦克白》分为五幕,包括:a Prologue,Episode,Exodus,Parodos和Stasimon。它虽然缺少第六部分歌曲,但它并不影响它成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麦克白》悲剧,因为它仍然遵循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的基本组成原则,“The ideal arrangement of action into a plot is:Exposition,Inciting Action, Rising Action, Turning Point(Climax), Falling Action, and Denouement.”《麦克白》遵循着这些步骤,不时推出一个新的问题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这就是所谓的戏剧性的张力,一个悲剧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时刻保持观众的注意。

2.《麦克白》的情节

为了使《麦克白》的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行动,莎士比亚根据亚里士多德所述的悲剧必须包含顺境、发现和行动的突转进行创作。《麦克白》的顺境和突转是由三个巫婆带来的。虽然她们从来没有告诉麦克白做任何事,也没有迫使他犯下谋杀行为,但她们的预言刺激了他对王位的欲望并增强了他的野心,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发现就是悲剧中启发观众的点,通过串联它们观众实现了对剧的整合。In Act V scene 1,Lady Macbeth is found sleep walking muttering the lines of reassurance she gave her husband after they murder ofDuncan and Banqou,“What need we fear who knows it, when none can call our power to accompt?”(lines 40-42) and “I tell you yet again, Banqou’s buried” (lines 66-67).通过这一悲剧情节,观众会明确摧毁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正是他们自己的罪恶行动。最后,突转是马克朵夫杀死了麦克白。在整个剧中麦克白受腐败的雄心驱使,即使自己屈服于邪恶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最终却是他自己的野心杀了他。如上所述,一个悲剧的情节必须是一个崇高的和完整的行动的模仿。《麦克白》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期望。

3.麦克白的性格

亚里士多德重视情节但并不轻视性格,他把性格摆在悲剧六个成分的第二位。他认为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悲剧是行动的摹仿,行动又是由某些人物表现的,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两个方面都具有某些特点。悲剧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呢?概括地说:性格必须善良;性格必须合适;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性格必须一致。而性格的这些特点,便决定了悲剧人物的品质与行动的性质。麦克白正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突转前,麦克白性格善良;突转后,麦克白为了保持性格一致,思想分裂,导致自身的灭亡。

4.麦克白的悲剧性

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的最后提出,悲剧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为此,他要求诗人在事件的安排上要做到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因为怜悯和恐惧是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悲剧完美的布局应是单一的布局――有缺点或错误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麦克白》在情节上的关联,我们可以说麦克白遵循了亚里士多德规定的悲剧的特有属性。他是由有缺点或错误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典型,在戏里有证据表明麦克白开始是一个好人。如在第一幕的第二场,莎士比亚对他的勇气评价很高:Shown in such diction as “brave Macbeth”and“noble Macbeth”。而后面几场,女巫的出现给麦克白带来了顺境和突转。《麦克白》按照亚里士多德悲剧的结构来发展,悲剧英雄必须接受有顺境转入逆境的命运,而突转过后便是悲剧的落幕。

5.结论

如上所述,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他的性格、品质又是善良的,是“比一般人好的人”,是与我们相似的人,所以当他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麦克白在出场时是一位勇将,他的品质是值得称赞的,但如果过剩则会遭受毁灭。巫婆的预言诱发了麦克白的突转,把原本高大的形象变成伪君子,这种人物的反差引起了观众的同情,而这也正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的特性。

参考文献:

[1]亚当斯(Adams,H.),瑟尔(Searle,L.) 主编.柏拉图以来的批评理论(上、下)(第三版)(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英]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麦克白.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7.

[3]赫士列特著.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上一篇:简谈西方的性别\语言与情绪 下一篇:试析托尼.莫里森《爱》中的“灰姑娘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