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希望工程”

时间:2022-10-09 07:34:57

一个人的“希望工程”

1

方德晴长达半个世纪的助学情结,与她的身世有着分不开的关系。1933年,方德晴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大河镇一户贫苦农家。6岁那年,母亲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父亲被抓了壮丁,年幼的方德晴跟着年迈的爷爷艰难度日,饱受饥寒。

在内乡县教书的叔叔见她性格倔强,又聪明好学,就利用假期的空闲时间教她识文断字,天长日久,方德晴虽然没进过正规学校,但实际文化水平却已达到初中程度。

1949年6月,桐柏县解放,百废待兴,16岁的方德晴被乡亲们推荐到城郊小学教书,成了这所学校仅有的3名教师之一。

在饥寒交迫中长大的方德晴,对出身贫苦的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说自己童年不幸,所以总想尽最大的努力去让别人活得快乐一些。

方德晴的班上有16名学生,家里一个比一个穷,其中李中全和孟兆庵家里最穷。开学不到一个月,两人就被各自的家长喊回家放牛去了。方德晴专程到这两名学生家里,向他们的家长表态说,每天管两个孩子吃饭,这样才把他们带回了学校。

尽管他们俩上到中学后先后回家务农了,但每年都会带着新收的大米和小麦,帮方德晴资助更贫困的学生。如今,这两人都已经离世,但他们是方德晴最初资助学生的动力。

在桐柏县的10多年时间里,方德晴无论见到哪个学生有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地倾囊相助,她每年至少要拿出一半以上的工资,为贫困学生缴纳学费或购买学习必需品。

2

1961年,结婚后的方德晴随丈夫调到百里外的泌阳县西万小学。寒冬腊月漫天飞雪的时候,一名叫田晓朴的学生仍穿着一身单衣,赤着双脚,脚趾冻得都流脓了。方德晴心疼得直掉眼泪,她通过家访得知,田晓朴的母亲已过世,全家的生活仅靠父亲一人支撑,家里兄弟姐妹又多,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方德晴主动承担了田晓朴的一切学习费用,还像对待亲生儿子一般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帮助他完成了学业。提起方德晴老人,如今已当上企业经理的田晓朴动情地说:“没有方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方老师就是我的亲妈妈。”

方德晴在泌阳县工作了20年,像田晓朴这样被她资助过的学生不下100名。她女儿回忆说:“那时候,爸爸妈妈都有固定收入,但家里每年都入不敷出,20年里没添置过家具,没见他们穿过像样的衣服,妈妈把大半的钱都花在了贫困学生身上。”

女儿有时会觉得很委屈,因为母亲对贫困学生的爱比起对自己的亲生女儿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我和妈妈在街上碰到卖糖葫芦的,我吵着要吃,妈妈说糖葫芦里有毛毛虫,吃了肚子会疼的。”长大后,女儿才知道那是妈妈骗自己的,妈妈只是舍不得花那一毛钱。

1980年,方德晴随丈夫调回老家桐柏县工作,先后在8个乡镇教书。但不管到哪里,她资助贫困学生的行动从没有停止过,这已经成了她的一种习惯,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每年都要资助几名贫困学生,这早已成为惯例了。有人说我有助学瘾,有人说我是为了出名,其实都不对,我对贫困学生是一种朴素的爱,我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因家境困难而失学!”

1986年,丈夫得了脑中风,全身瘫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方德晴的肩头。为了给丈夫治病,仅外债就欠了两万多元。方德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她硬是咬牙挺着渡过了难关。

众多学生在方德晴家吃、住,家里被搞得乱糟糟的,渐渐长大的女儿有些不愿意了,她埋怨母亲把家当成了孤儿院、福利院。方德晴对女儿说:“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是我的责任,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多资助一名贫困学生,我们的国家就多一份希望,我的心灵也就多一份安宁、多一份快乐。”

3

1995年,离开教师岗位的方德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希望工程”上。她每月有千把元的离休费,但这笔钱用在她自己身上的不过百十元,其余的被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为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她还干起了捡破烂的营生。无论春夏秋冬,她肩上总扛着纺织袋,手里拿着铁钩子,往返于肮脏的垃圾堆,每天要跑大半个县城。严冬,方德晴的手和脸被寒风撕裂了一道道口子;酷暑,垃圾堆散发出来的臭味让她作呕。然而,一想到那些吃不饱穿不暖濒临失学的贫困学生,再苦再难,她都一个人独自担当了。她说:“每当看到被资助的贫困学生的笑脸,我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女儿在县医院上班,女婿是县工商局的干部,在县城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方德晴刚开始捡破烂时,遭到女儿和女婿的极力反对:“你资助贫困学生,我们不反对。但熟悉你的人知道你捡破烂是为了希望工程,不熟悉你的人还以为是我们俩虐待老人呢,你让我们的脸往哪儿搁呢?”方德晴态度很坚决地说:“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是在尽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能为贫困学生付出一点爱,就能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撑起一片蓝天。”结果,女儿和女婿不仅没能说服方德晴,反而在她的感召下,利用节假日帮她卖废品。

4

曾受方德晴资助的王勤含着热泪,哽咽着说:“是方老师的资助使我完成了学业,参加了工作;我下岗后,方老师得知我生活困难,又资助我的孩子上学。当我得知方老师的钱是捡废品换来的时候,我惭愧得几天都不能入睡。”

当得知河南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桐柏县的演出中,将展示方德晴“爱心妈妈”的光辉形象时,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抗病虫小麦育种首席专家茹振钢连夜乘车赶回桐柏。当主持人宣布被方德晴资助的学生代表茹振钢上场时,这位已经年过花甲的“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当众泣不成声,他说:“在我濒临辍学的时候,是方老师帮助我完成了学业,走进了大学的殿堂。方老师只比我大5岁,可她像慈母那样关心我、资助我,不愧是伟大的母亲。爱是可以传递的,精神文明的种子是要开花结果的,多少年来,方老师的风范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做人的楷模。”

正如茹振钢所说,“爱是可以传递的”。“爱心妈妈”方德晴捡破烂助学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女儿和女婿,获得了她们的鼎力支持,也打动了社会上更多熟悉或不熟悉的热心人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对方德晴表示了力所能及的支持:有人把废品无偿地送给她;有的小学生也捡些易拉罐、饮料瓶送给“方奶奶”;废品收购站的人知道她的事迹后,收她的易拉罐时比收别人的每个多付0.03元,废报纸每斤多付0.05元……

上一篇:舌尖上的父爱段奇清 下一篇:秦海璐:浅层也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