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9 07:18:16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根据农村中学学生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厌学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主,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教学实际,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及图片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三节的内容。它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在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的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整体。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物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适应和影响环境:并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七年纪学生刚踏进初中校门,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喜欢观察、提问、听,但有一个不足在于不善于动手动脑,虽然生活在农村,可基本的生产生活常识还是比较欠缺。所以先从直观的四幅图片进行资料分析。归纳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再以一个探究活动导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两个内容较简单,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让他们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4 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捕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4.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的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5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教学难点是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6 数学过程设计

6.1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物经验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同时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6.2 新课教学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并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主要适应环境中的哪一种因素,从而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观点。其次,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是普遍存在的。

老师接着举例总结: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具有普遍性,这种适应还是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不断的与环境磨合进化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利用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课前布置学生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各组推出一人交流测量的过程、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在这里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处理比较难,师应积极的指导和引导。并对探究报告给予评价。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亲身体验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这个事实。接着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确实影响着环境,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技能训练 这是练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猫、兔的双眼位置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作出差异性评价。

7 教学小结与反思

7.1 教学小结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和影响着环境,它们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活在生物圈,若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必将反作用给人类。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点。

7.2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过程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的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分析、发现问题,讨论和交流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不足之处有:本节是初一新生第二个探究实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探究知识掌握的不够,导致整个探究过程不是很完整,湿度计摆放的位置不规范等,致使小组之间得出数据差距较大等等。

若重上这堂课,实验前先强调实验变量的确定和对照实验的设置以及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或者先上理论,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制定计划和确定收集证据的方法,课下去测量、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下一节课再让学生表达和交流,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第八中学)

上一篇: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