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难办”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2-10-09 05:24:38

“事难办”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现状的思考

摘要:十报告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表现了党对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本文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反映的现实问题,探讨人民主体地位问题,深入分析了当前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希望对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关键词:“事难办”;群众路线;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的结果,然而伴随社会进步的却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官员腐败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弱化。当前,各地频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作风,极大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央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走群众路线最要紧的是要把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来尊重。

一、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弱化的主要表现

目前,在总体上,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是衷心拥护、高度信赖的,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融洽、和谐的。但是在部分地区少数干部仍存在错误的从政观,有着“官老爷”的官僚作风,致使群众在办事、求助时,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严重损坏了党与干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情感,致使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疏远、紧张,干群关系冷漠化。“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反映的是政府工作作风问题,根本是政府脱离了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主人,更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把人民群众当主人。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封建等级观念残余思想影响着一些党员干部的思维,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沿着权力等级思路延伸,把人民群众置于权力结构的最下端,把群众仅仅作为管理和统治的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放到从属地位,这样就颠倒了领导和群众关系的实质,异化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样的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就会被动摇。

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弱化的原因

1、人们群众主体地位意识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与此相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还比较滞后,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亟待加强。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思想与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民主政治生存的文化土壤比较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还很有限,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淡薄,政治参与能力还比较低,人民群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主体地位的意识还不强。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正是我们立足当前亟待解决的。

2、部分官员为人民服务思想淡漠

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门难进、脸难看、服务差,事难办等现象反映的是政府工作人员工作作风问题,根本原因是法纪意识淡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特别是我国封建社会残留的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一直影响着政府机关干部的行为,当前“”现象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究其认识根源主要是权力私有观念。主要表现在:有些干部只当官不做事,坐在办公室工作“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有些干部不愿深入基层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干部把自己当做“官老爷”,高高在上,渐渐脱离了群众,忘记了“主人”和“仆人”的位置,忘记了党的宗旨和观念。

3、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不够

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工作浮于表面,整日想着如何服务上级领导,不愿深入到基层群众,即便是下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关心民生,不解决基层群众实际问题。究其缘由主要是监督不力:监督体制不合理,设置在各级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纪检监察机构,在行使职能中更显得十分尴尬,其有效性、权威性大打折扣,严重弱化了监督工作的基础;监督制度不够严密,有些制度过于抽象和简约、不够合理;监督实施不到位,由于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对监督认识不清,基本不会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监督权利,致使群众监督苍白无力。

三、群众路线视野下加强人民主体地位的对策

1、加强人民主体地位要强化人民的主体意识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和受益者。面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唯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检验标准,我们的发展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参与。这就需要强化群众的主体意识,表现为群众自主意识、理性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强化。然而群众主体意识强化需要克服“绝对听话、绝对服从”惰性思想,因为人们绝对听话、绝对服从,就会使人丧失自主意识、自立意识。我们常说“尊重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既然是“历史主体”,当然就要保证人民群众有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我主张的权利,才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创造行为。

2、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医治“事难办”痼疾的良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只有切实增强对群众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全身心地投入现代化建设和为人民服务,把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落到实处。走群众路线要用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挥棒”推动作风转变,要注重顶层设计,要注重基层表现,更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各级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当主人来对待。

3、加强人民主体地位要建立长效机制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如何让人民群众参与依法治国,并建立长效机制,培养群众自觉意识,是增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键。我们要按照中央精神,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起加强党员干部和群众血肉联系的长效机制,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另一方面要下功夫培育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不断提高公民依法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素质。

4、加强人民主体地位要加强作风建设

加强人民主体地位,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民主体地位要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强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倡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克服形式主义、。加强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要我们真正用心体会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把群众放在心上,只要我们对用真心对待群众心,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做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就能得到群众真心的拥护和支持,党就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刘勇:党员主体意识弱化现象研究,《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6).

[3]程元恒:人民主体地位的内涵和实现途径,《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

[4]秦光荣: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政治本色问题,《求是》2014(1).

[5]王伟光: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求是》2013(3).

[6] 孙凌云:雷人语言所折射出的群众观念的弱化及其治理,《临沂日报》2013年10月18日.

[7]陈凌:换位思考是群众工作取得实效的法宝,《共产党员网》2014年01月14日.

上一篇:浅谈煤矿事故背后渎职犯罪的初查 下一篇:解码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的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