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实验中“悟理”

时间:2022-10-09 04:13:49

在物理实验中“悟理”

内容摘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勤于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物理实验、悟理、科学素养。

实验做得好,在于勤思考。,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由于实验基本目标的控制性,使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只能沿着实验预定方向变化、发展,缺乏思维的拓展,尤其缺乏物理实验中多思考,多悟理。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时,物理实验教学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重动手能力,轻思维拓展。针对这一问题,我尝试了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悟理”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悟”实验器材选择严谨、科学性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悟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更丰富多彩,更生动深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感悟:1:倒入烧杯中水的量,2:酒精灯加热的火焰的部位,3:温度计液泡在水中的部位。等等。然后让学生感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倒入烧杯中的水以半杯为宜,过多会导致长时间不能沸腾,过少不能完全浸没温度计的液泡。适当调整酒精灯的高度用外焰加热。据此,实验中让学生在动作的认知阶段感悟“做什么”和“怎么做”。在行动之前感悟有关实验知识,看到规范的示范操作,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在操作技能的动作定向阶段要求学生操作动作一定要规范,不能求快要按操作程序逐步进行,老师还要多次进行示范操作,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正确的做法。教材中很多概念的形成、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物理计算的学习都可以用类似的学习过程中多悟,悟出其中的道理。

二、“悟”实验过程

学生在操作中“悟”,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断完善认识结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比如说,在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石块的密度实验时,同学们感悟:托盘天平及量筒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托盘天平首先要调节平衡、加减砝码的次序、移动游码方法、称量完毕应将游码拨回零刻线处。感悟使用量筒的过程中的注意细节及读数时的眼睛的位置。感悟实验过程能否颠倒。实质上学生对托盘天平及量筒的操作和使用注意事项心里没底,由于没有把握好物理实验技能学习的心里特点及成因,此时应让学生多悟整个实验所涉及的各项知识,以及要达到的实验原理、目的及实验步骤是什么,对使用的实验器械则应具体介绍其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进行规范操作。诸如对托盘天平的使用:1:移动游码时,左手扶住标尺左端,右手轻轻地移动游码。2:通过具体操作掌握使用要领:托盘天平称量前先把游码拨零点;观察天平是否平,再旋螺母调水平,左放称物右放码,镊子先加质量大,最后游码来替补;称量完毕作记录,砝码回盒游码零。3:使用量筒时量液体,筒平稳,口口挨,免外流,读数前,认刻度,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低处水平要对准。同时学生感悟必要的注意事项和常见的错误操作.通过物理实验和实验中多"悟理",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1]

三、“悟”实验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悟理”,多交流,鼓励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通过"悟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定范围内解决若干实际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中,我选择自主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猜想影响的因素,再感悟如何设计实验及实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感悟:提出了温度、空气、温度、气候、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等都能影响液体蒸发快慢。进而感悟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悟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还提高了解题能力。类似的试题还很多,如探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学生实验,多悟,物理实验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物理实验中加强学生多“悟理”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有效途径,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悟理”的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这项持续发展战略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总之、物理学习离不开悟,悟概念、悟规律、悟方法,细心领悟,悟出真理来,物理悟理,悟物究理,理在其中,探究事物的道理不仅要研究有关事物的发展规律,更重要是如何探究事物发展规律。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悟理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欣,杨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能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5):537~538.

上一篇:初中英语复习策略浅析 下一篇:新课改下的地理“互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