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时间:2022-10-09 04:11:45

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摘要: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入手,通过结构偏离系数的计算,分析了陕西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情况,进而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了产值结构变动对就业比重的拉动效率,得出第三产业是拉动就业的重要部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陕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偏离;关联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19-03

引言

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自身努力和开展对外合作,实现了经济年均增长11.9%,①在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有力的助推器。同时,西部作为劳动力资源的重要供给地区,就业问题一直都是社会讨论的焦点,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对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定律,产业结构的演进总是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而就业结构将与之相适应。郭瑞东和周爱军[1](2011)以河北省为例,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等方面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赵鹏飞[2](2011)从促进效应与减少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相互关系,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产业升级和就业的结构性失衡。蒲艳萍和陈娟[4](2008)运用1997―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转型期的中国就业有显著影响。陈佳贵等人[4](2006)则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构建了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的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喻桂华和张春煜[5](2004)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国际数据的比较研究,发现就业矛盾的原因在于劳动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偏差的产生原因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与工业中普遍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以及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和结构失调。

二、西部大开发进程中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趋势

图1 2000―2010年陕西三次产业产出结构演进

注: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陕西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1.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图1反映了陕西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三次产业产出结构的演变,可见陕西的产业结构正在向着逐步优化的方向演进。第一产业的GDP结构比重由2000年的16.81%下降到2010年的9.86%,降幅达近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GDP结构比重实现了平稳增长,由2000年的44.07%上升至2010年的53.92%;第三产业的GDP结构比重在十年间略有下降,由39.13% 降至36.22%,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对金融业与服务业的冲击而造成的。

图2 2000―2009年陕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进趋势

注: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陕西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2.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陕西就业结构的变化较之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为明显,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由2000年的55.73 %降至2009年的41.83%,降幅高达近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则由16.49%上升至23.5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由2000年的27.78%上升至2009年的34.62%,增幅超过6个百分点。

3.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关系。结合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我们可以得出:(1)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陕西省第一产业占GDP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在GDP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开始上升,第三次产业所占产值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劳动力比重大幅上升。(2)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虽然都向着优化的方向演进,但二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虽呈现下降趋势,但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仍然占有最多的劳动力,这与其逐渐下降的产值贡献产生了偏离;作为陕西国民经济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上仍然较小;就业吸纳潜力最大的第三产业却面临发展水平停滞的现状,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滞后。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会随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大就业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与关联程度进行分析。

三、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分析

结构偏离系数是衡量结构偏离程度的重要指标:

结构偏离系数=-1

如果结构偏离系数等于零,就意味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偏离系数离零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离程度越大。

根据2000―2009年陕西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人数比重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年的偏离系数(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偏离系数为负,即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有比重超过了其产业产值的结构比重,说明在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使得第一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偏离,且偏离系数绝对值逐年增大,从2000年的0.6984升至2009年的0.7688,说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大。随着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产业在未来若干年中将持续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

表1 2000―2010年陕西三次产业偏离系数表

注:表中数据根据相关年份的《陕西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来。

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为正,说明这一时期就业结构的演进滞后于产出结构,且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06年之前呈上升趋势,这与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关;2006年之后,偏离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到2009年出现大幅下降,从1.6005降至1.2026,由此可见,西部大开发的稳步推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步趋于平衡。

第三产业的偏离系数同样为正,印证其对就业具有较大的拉动力,并且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结构的偏离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中趋于平衡。但近几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波动较多,说明当前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工作,如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不到优化,那么不仅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相反甚至可能会出现排斥劳动力的现象。

综上,目前陕西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出结构的变动,要进一步拉动就业就要纠正三次产业中存在的结构偏离,确定一个明确的着力点是首要任务,为此,本文进一步比较分析三次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效率,即两者之间的关联度。

四、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度分析

1.回归分析。为了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度,可以建立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的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将某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L,该次产业的GDP 结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Y,基于2000―2009年各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 统计软件,建立陕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与产出结构比重的回归模型Li=β0+β1Yi,并进行相应的统计量检验。其中,Li代表第i产业就业人数,Yi代表第i产业产值。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陕西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动对就业比重变动的影响显著,第一产业中两者呈现负相关,即产值每增加1%会使就业减少0.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两者正相关,产值每增加1%会使就业增加0.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方程拟合最好,两者正相关,并且产值每增加1%会使就业增加0.09个百分点。

2.简要分析。分析上述计量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比较三次产业的相关系数,R23>R22 >R2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强于第二产业,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又明显强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则存在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可见,随经济增长,陕西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将随产值的增长而递减,第二、三产业更能拉动就业。(2)从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对就业的边际系数来看,陕西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对就业的边际系数为0.09,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的0.05和第一产业的-0.20,这表明第一产业已经很难吸纳新增劳动力,第二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工业内部结构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导致吸纳新增就业人数能力有限,而第三产业则具有较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应作为当前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五、新一轮西部开大发中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途径

基于上述针对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结合目前陕西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拉动劳动力就业应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着手,外部因素即就业岗位的供给,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传统产业的深入发展与新兴产业的崛起;内部因素即为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升。

1.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外力拉动劳动力就业。首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加强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动效应,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具体来讲,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陕西要利用倾向西部的政策优势,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加强乡镇建设,促进第一产业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带动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增强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其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内部结构优化,强化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具体而言,就是要选择正确的重点发展领域,即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使传统服务业走上规模化道路;大力发展作为新兴服务业的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社会服务业;充分利用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着力发展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完善机制,促进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行业的同步发展;利用当地特色自然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

2.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内力推动劳动力就业。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过程就是西部人力资源积累的过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现了以物力资源为基础向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发展转变,因此在促进劳动力就业问题上,提升劳动者素质是重点,且劳动者素质是教育水平、健康水平与就业观念的集合,应从各方面共同入手。首先,要注重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提高劳动力就业素质。陕西无论从教育机构数量还是教学水平都在西部地区占据优势地位。正式教育的关键在于推进基础教育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非正式教育方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市场竞争就业的能力。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健康提供保证。如扩大陕西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劳动者就业后顾之忧;做好社会保障的延续,做到劳动者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注重社会保障形式的创新,使劳动者能够从中得到切实利益。最后,改变就业观念,促进创业观念的形成。针对陕西创业观念薄弱的现实状况,应加强创业促就业的宣传活动,在大中专院校要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增强创业理念,此外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也对转变劳动者创业观念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瑞东,周爱军.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11,(4):132-133.

[2]赵鹏飞.中国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及其解决路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7):83-87.

[3]蒲艳萍,陈娟.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J].重庆大学学报,2008,(1):23-27.

[4]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5]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9):9-13.

[6]张建武,宋国庆,邓江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9-22.

[7]夏杰长.中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1):36-40.

[8]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3,(2):43-47.

[9]张明斗,杨霞,徐邓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动态演进与互动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3):41-45.

上一篇:基于投入产出相关性分析的知识产权创造宏微观... 下一篇:中央政府房产调控失效之政治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