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纪事

时间:2022-10-09 02:33:00

【摘要】 如何让教师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教研活动方式,重新建构学校教研制度即开展好校本教研,以确保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自觉行动和行为还应该是“常态化”的。若能长期坚持,就会使教师个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研机构之间及时沟通和联系,避免教师视野狭窄,教学封闭,更能有利于促进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 校本教研;学生反应;教研组反应;课堂反应;校长反应;教研员反应

自从2002年铁岭市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学校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教材变了,学生乐了,家长茫然了,老师们累了,教研员比以前忙碌了,校长们又在反思了……于是由铁岭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行政人员、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中教部部分教研员、各中学教学校长组成了“三位一体”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小组,我作为其中的一员随同评价小组走进了学校课堂。这实属一种经过精心策划、严密组织,政府、教研机构、学校“三合一”共同实施的高级校本教研活动。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以这种形式敦促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市教育局共组织了三次。每一次活动内容不变,活动形式略有调整,而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活动内容:通过听、评、研课,了解中学十三学科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情况。

活动形式:每校不分学科上1节推荐课;临时抽课3节,全员教师均在被抽之列,无论是谁,抽到谁谁上。教研员与教学校长共同参与即兴评课、研课并给所听的课赋分。

活动目的:了解学校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督促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校课程改革走向深入。

活动意义:在新课程理念下促使教师观念更新、认识进步,行为跟进。敦促学校课程改革“常态化”。

1 来自学生的反应

学生乐了!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孩子们已经历练了自己的本事,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潜质、他们的应变能力、他们对于事物的辨别力,尤其是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在活动中,同学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大”、 “小”学科的课堂上都能积极的表现自己,即便是一种冲动,他们十分愿意,他们乐啊!在市直第七中学,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班,全班学生不依不饶地让老师一定上一节“综合实践” 课――修理自行车,不上不行,评价组不听不行。原因是在抽签中没有抽到这个班。那就上吧,选择了和抽到的体育课同一个时间,我们同时看了两节课。一边是球类课,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得意,另一边在忙着修理自行车,孩子们的表情,瞧,多认真呢!

评价小组看到了学生对参与所谓主科课程(中考课程)以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渴望和企盼。

感悟: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自哪里呢?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自哪里呢?国家未来人才的各种素养又来自哪里呢?我们不得不引起思考。如果说,有些学生“主”科课程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学好,是不是他的一生就没了希望而成为一个废人了呢?国家在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中学阶段该不该为全体未来人做些预先的准备呢?即便是学习好的孩子也应该做这样的准备吧!

2 来自学校教研组的反应

课堂评价活动的通知下发以后,在全市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老师们害怕啊。推荐课不说了,单就说抽签,不一定抽到谁,谁敢不做准备呢?况且有分值竞争跟着呢!怎么准备?八所学校的各个备课小组开始了集体的互助合作,个体的自我反思行动,全员都动,他们群策群力展开了集体攻坚战。这种校本教研从“量”到“质”产生了飞跃。从“量”,不一定抽到哪一课,要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从“质”,需要消化理解集体备课的内容,包括要会运用制作的课件。有人说这可真折磨人那。要不怎办?课程改革在我们市已经进行了五年,可是有些老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因为这样做省劲,多年的教学习惯已经养成,很难改的!可是我们都该为国家多想想,国家未来人才的储备与输送需要高质量啊!

记得还有一些个别老师,能够参加集体教研,组里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试讲。可是有的教师就没有按照要求去做,等到抽签抽到他们时,就可想而知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但没有按照集体备课的思路去教学,而且我行我素,课堂的随意、理念的陈旧、教学思路的散乱无序等等使人无法评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提出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目的在于指出今后教学的方向、方式与方法,指出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感悟:这项活动的开展是不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空间和平台?是不是为新毕业的教师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机会?自身学习、自加压力,向他人学习,找出教学的差距,这有什么不好呢?当然没人说不好,但毕竟有些教师认识不高。集体备课,坚持长期开展校本教研会给您的教学带来无限的益处。

有一种理论叫“木桶理论”,它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一个木桶的容量,容量中的质量,不取决于木桶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充满质量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自己负责的系统中的“短木板”,敢于揭短,善于补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木桶理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乃至个人修养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抓住短板,消灭弱项。

3 来自课堂的反应

我们把这次活动看成是一次高级的校本教研活动。原因有三:①参与听评课的人员层面高:市里的知名、知深教研员,各学校的教学校长,各学校的一把校长也陪同听评课,市教育局的行政官员。②当场点评互动,能够做到即时研课。这在我市教研史上还属首例。③在课堂上我们把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例如: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按照新的课程理念设计全新的课,我们都在努力的做。可是在课堂上,有时却无法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设计归设计,课该怎上还怎上。这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课后的教学研究与反思,我们共同找到了答案。在课堂上,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面对新型的语文“口语交际课”,教师盲从开展教学。在评课中,我们共同研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指出既然是“口语交际”课,一要体现“口语”化,二要达到“交际”性,教师应该反复领会关于这种课型的教学的实施建议,就会知道自己跑偏了的原因。诸如此类等等。

我们到市直第六中学,每位教师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当然其他学校也是这样),抽签上课的教师怎说只有几节,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没能够得到展示,学校下令每位教师把自己的课在多媒体教室轮流上一遍,课后再评再议。教师的教学要尽兴,学生的“我要学习”更要尽兴。效果出来了,这还不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吗?三维目标的达成,新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呈现,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感悟: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行为都是新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应该有新的内涵和外延。有了理论和理念,就要变成具体的操作行动,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和通道就是开展教学研究。

如何让教师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教研活动方式,重新建构学校教研制度即开展好校本教研,以确保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自觉行动和行为还应该是“常态化”的。这里的“常态化”,我们这样诠释:不管有没有人听课,教师都要按照全新的理念上好每一节课,绝不可以“一阵风”和应付检查。它带给老师的是促使教师有意识和有效地从宏观的理念到微观的教学转变,它带给学生的是让孩子们学到终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还有不可或缺的各种素养。做到这一点,实现教学的“常态化”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市精心策划、组织、实施的这三次活动,各学校备课小组的集体备课研课,使老师们尝到了这种新型教研形式的甜头。若能长期坚持,就会使教师个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研机构之间及时沟通和联系,避免教师视野狭窄,教学封闭,更能有利于促进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读《人民教育》(2007.9 期)记录了这样一段话:帕斯卡尔说过一句话:“人是一根芦苇,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一切研讨和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促进行为的跟进和改善。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好课观、优课观,更应该有如何上好“家常课”、“平常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想象,当新理念新思维新的教学行为以“常态化”的方式充塞整个课堂的时候,我们的校园将呈现出全新的景象:德沃群芳,恩泽英才,欢歌笑语。

4 来自教学校长的反应

我们的教学校长都有他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在平常的教学、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中,工作起来局限性很大。这几次活动教学校长的收获空前之大。他们不仅了解了本学科的评课方式方法,还通过教研员的点评知晓了其它学科的特点和如何评价一节课改课,这对他们以后的教学、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我们的教学校长偷着乐呢!

5 来自教研员的反应

教研员听、评、导课,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参加这样的活动,加入这个高级校本教研队伍中来,谁也不敢怠慢。首先,教研员每天更加努力地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并运用它结合本学科的课程特点给老师们和教学校长们以方向性的引导和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这将展示教研员的教研功底和潜质。其次,通过评课、导课要让老师们信服,让老师们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第三,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在课堂上,哪一位教研员都不敢漏听一句话。什么叫“全神贯注”?每天上午四节课下来,下午即兴作出深度评析,这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没有人叫苦叫累,所有人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就是奇迹啊!教研员们都说“我提高了,我的收获特大!”是啊,开展这项活动锤炼了作为教育教研工作者的意志,历练了品行,检验了教研员的能力,提升了业务素质。大家在反思中,在教学研究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成熟起来。

活动结束了,我常常还在回味所走过的每一所学校课堂上师生的出色表现和发生在他们中的故事,看到国家课程改革给学校、给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喜人变化,心中激情涌动。在这里,我也由衷的希望老师们把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常态化”的方式布满课堂布满整个校园。

收稿日期:2008-3-18

上一篇:面向文本的信息提取概述 下一篇: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