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之死

时间:2022-10-09 01:59:56

【摘 要】享有盛誉的英国意识流女作家伍尔夫,一生饱受精神疾病的痛苦。本文试通过史料和文献的记载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可能导致女作家自杀的原因。

【关键词】伍尔夫;躁狂抑郁症;创伤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享有“20世纪最佳女作家”的美誉,现代主义文流和女性主义的先锋。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描绘潜意识。伍尔夫也是英国文坛的开拓者之一,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意识流派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影响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她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有目共睹,研究她的学者也络绎不绝,而近年关于伍尔夫本人的研究大多关注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史料和文献记载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推测导致女作家自杀的可能原因。

一、作家的病史

或许从曾照顾伍尔夫夫妇多年的女佣的述说中能够看出伍尔夫生前最后几年一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发现她最终走向自杀之路的原因。1934年,路易?埃弗雷特,一位淳朴的英国村妇,成为了伍尔夫夫妇家里的女佣,当时夫妇两人都已年过五十。上工的第一天,路易在厨房工作时,就听到头顶上方的浴室里伍尔夫夫人在滔滔不绝、自问自答,以至于路易怀疑浴室里不止她一个人。后来,路易对伍尔夫夫人的自言自语渐渐习以为常。她发现,伍尔夫夫人情绪低落时会显得有些怪异,她会走进厨房,坐下来,却记不起自己要说什么;她会在花园里散步,脚步极其缓慢,仿佛陷入沉思不能自拔,甚至经常走着走着就撞到了树上。

根据史料记载伍尔夫患有“躁狂抑郁症”,而抑郁只是多种症状之一。躁狂抑郁症又被称为躁郁症、双极症,是一种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交替循环出现的精神病。也就是说,患者的症状不仅是抑郁,还有躁狂。女佣自述中所说的女主人浴室中的自言自语,及其在不同情绪下怪异的表现即是这种病症的外部表征状态。伍尔夫的丈夫在自传中回忆了妻子发病时的情形,称其在躁狂阶段会“口若悬河”甚至“幻视幻听”,有时竟会听到“小鸟用希腊语唱歌”;而在抑郁阶段,她则“少言寡语、拒绝进食”,甚至“试图自杀”。

这样一位传奇多产的女作家,晚年怎么会患上躁狂抑郁症?是有家族遗传的精神病史?还是因为外部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因素导致?而是否又是躁狂抑郁症导致她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她的生活到底遭遇了什么?

二、作家家庭背景及生前经历

纵观伍尔夫的家族史,她的祖父、母亲、姐姐、哥哥和外甥女都是复发性抑郁症患者,他的父亲和弟弟均患有循环性精神病,而她的堂弟则死于急性躁狂症。从其早期经历或许也能看出一些端倪:1882年1月25日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家庭主妇。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亲与前妻有一个女儿,母亲与前夫有三个孩子。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尔夫排行第三。富裕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伍尔夫从小饱读诗书、自学成才。但人口众多,家庭背景复杂,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和的子女平时生活中必定会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这些也造就了伍尔夫敏感、脆弱的性格。伍尔夫经历的几次精神崩溃都与其亲人的死有关:1895年,伍尔夫十三岁的那年,她最爱的母亲的病故引发了她的第一次病发,她花了六个月时间才恢复。未及她从母亲的死亡中解脱出来, 两年后其视为母亲的姐姐之死,又使其失去了精神支柱而陷于精神崩溃, 并一度想自杀。而1904年父亲的去世使她处于疯狂状态,有一天她从窗口跳了下去,摔成重伤。1906年哥哥的去世给她的身心同样带来了不可弥合的创伤。黑暗的十年使她终生无法摆脱死亡对她的影响, 死亡成为她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她一次次陷入疯狂与痛苦的深渊。1913年病发时她又试图自杀,那一次她一口气吞掉了一百粒巴比妥。最终,1941年完成其最后一部作品后的再一次精神崩溃夺走了这位女作家的生命。弗洛伊德说过“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天生脆弱的性格和短时间内亲人连续逝世的创伤是造成伍尔夫精神崩溃及自杀的直接原因。伍尔夫曾说过“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这个“他”就是毫无怨言,无微不至、照顾、陪伴伍尔夫29年无性婚姻的女作家的丈夫。而夫妻两人的感情又可用相敬如宾来概括。从最后伍尔夫留给其丈夫的遗书也可以看出来“你给了我最大限度的幸福,任何人在每一方面所能做到的你都做到了。伍尔夫一篇自传体的散文《往事随想》中这样写到:“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杰拉德・达克沃斯将我举到台上,当我坐在那里时,他开始在我身体上摸索。……当他的手靠近我的时,我是多么的僵硬与扭动不宁,但他没有停下来,还是摸索了我的。我记得对此的愤怒与不喜欢--如此不可言状与混合的感情能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呢?……它们是多么地不能被触摸,让它们被触摸是多么的错误,一定是一种本能。”在1941年伍尔夫致埃赛尔的信中,谈到生命中性能占多少份额的时候,她又回忆了这痛苦的记忆,称只要想到那次侵犯,她“还会臊的发抖”。

三、总结

大部分伍尔夫的作品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探讨,对人性的剖析、对女性地位的诠释、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对生、死、性、自我意识的探索,从中可以推测伍尔夫的遭遇和真正的创伤并非简单的来自于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家人的连续病逝,甚至也不单来自其敏感脆弱的性格。家中那么多孩子跟她经历着相同的悲伤,而只有她无法释怀,执着于悲伤甚至自杀。而她在儿童期受到同母异父哥哥的犯对其幼小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她对创伤的认知和执着的观念如蝴蝶效应般对其今后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包括导致她无性婚姻的重要原因--伍尔夫的羞涩和对男性激情的畏惧。因此,本文推测性是引发伍尔夫疯狂的幕后推手,它最终使伍尔夫的精神崩溃。她无处控诉,只能通过手中的笔将她的恐惧、不满、愤怒倾注在作品中,她在作品中重塑了另一个自我。这也为读者揭示了一个谜,即为什么她的精神分裂几乎总是发生在她的新作完成后。而同时,也正是这种疯狂又把她引入一个个文学创作的高潮, 在疯狂的虚幻与现实中寻找着一种平衡, 通过虚构的死亡来阐释她的心理历程,来寻求失去了的自我。也许对于女作家本人来说,摆脱创伤的最佳方式就如其在《达洛维夫人》里所说的:如果现在就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

【参考文献】

[1]易晓明.优美与疯狂:弗吉尼亚・伍尔夫传[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奥)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2010.

[3]刘秋菊.弗吉尼亚・伍尔夫精神分裂原因的探析[J].作家杂志,2009(3).

上一篇: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浅析 下一篇:腔镜与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