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门课班主任教的成绩较好

时间:2022-10-09 01:08:38

同一门课班主任教的成绩较好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

摘要:影响学生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 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的智力因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家长的教育、老师的教学水平,其实与班主任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就学生学习成绩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师生关系 课堂气氛 心理距离 厌学 怠慢

当年我参加高考时,总分虽然考得不高,但自认为语文考得很好。现在自己也成了语文教师,发现自己所教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很好,甚至超过了本校的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所教的学生。难道是我学语文、教语文非常在行,其实不见得。问题的关键是: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就是我的班主任,现在我既是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我觉得:同一门课程班主任所教的学生成绩较好。那么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一组数据(以下是随机抽取的三所学校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表一:A校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尾表1)

表二:B校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尾表2)

数据分析:

A校中数学均分第一的班级、物理均分第一的班级;B校中语文均分第一的班级、物理均分第一的班级其相应的任课教师都是班主任。

从这两所学校学生考试成绩来看,能得出相同的规律:同一门课班主任所教的成绩较好。

原因简析:

1、班主任上课时课堂纪律相对要好

在现在的学生中厌学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在学习上很被动,在课堂上如果任课老师管得不严或老师不对他们凶点,他们就会很散漫,对老师的讲课爱听不听,甚至做些小动作,这样课堂效果会很差。如果是班主任的课情况就不一样了,学生都知道班主任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对他们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所以在上班主任的课时,学生都非常“乖”,遵守学习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讲,课堂效果自然要好一些。

2、班主任布置的作业学生能认真对待

在学习过程中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有些学生对做作业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甚至干脆不做,唯有班主任的作业不敢怠慢,班主任布置的学习任务都能按时完成,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频繁,便于对学生指导,我觉得这些都是班主任“教得好”的原因。

3、班主任与学生关系融洽

一般来说,人与人交往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人际关系就可能越密切。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进行长期交往,促进了解,并相应加深了感情。在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下,教师喜欢他所教的学生,也就很情愿并想方设法把课教好,希望学生喜欢他的课;同时,在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下,学生喜欢、爱戴并尊敬他们的老师,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愿意听取教师的教诲,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甚至为博得教师的喜欢、获得与教师的交往的机会而勤奋学习,争取获得好成绩而获得赞赏;师生之间人际关系不仅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也同时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如果师生人际关系融洽,则师生心理距离缩短,师生双方心理都是开放的,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这样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一个班级学生成绩的好坏与班主任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这个规律,并把它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

4、班主任有利于协调各种教育力量

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身心特点比较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权威性,班主任经常与其家长联系,这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班主任通过家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老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学生很多时间是在家里,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任课教师一般不太清楚,而班主任老师通过家访可以比较全面到掌握学生的情况。

我们从上述原因中不难得出以下启示:

1、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是老师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素养与品质,它是任何大道理都不能代替的。所以我们老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2、我们任课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交往,尽可能多地参加学生性的活动,以此增强自己与学生的感情,并多抽课外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通过多种手段督促全体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任课教师要时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通过其他学生或老师间接地了解,也可以和班主任一同家访,以便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提高教育效果。

5、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主干课程的考试成绩,学校在聘任班主任时,应尽量让主干课程的任课老师担任,因为同一门课程,一般来说班主任教的成绩较好。

参考文献:

[1]周荣秋,章士藻,主编.班主任工作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第1版

[2]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993年4月第1版

[3]柳友荣,主编.新编心理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000年7月第1版

上一篇:中职化工技能训练方法的探索 下一篇:关爱学生与积极创新是教师成功的必由之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