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正确看待地区经济一体化

时间:2022-10-09 01:00:15

论如何正确看待地区经济一体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发展区域经济所实施的一个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应当对经济一体化本身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文章对几个相关的基本问题做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地区经济;一体化;政府;产业

毋庸讳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二者并驾齐驱,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导。从国内来看,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协作水平最好、经济活力最强的三大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的一体化趋势也在逐步加强,通过一体化的聚集效应,又进一步强化了它们在国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近几年,区域经济一体化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运动中都处于兴盛阶段,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实践运动方兴未艾,国内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发展区域经济所实施的一个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应当对经济一体化本身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素

从国际上看,无论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非洲经济共同体还是APEC会议,无一不是由一国政府代表本国出面参与各种会议并签署协议。从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上看,无论是单一商品的经济一体化(如欧洲煤钢共同体),还是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全面的经济联盟以及完全的政治一体化等,都是由各国政府出面签订相互给予对等优惠待遇的有关协议。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经济一体化就不可能真正能实施起来,也就不可能达到现在这种一体化的程度。从国内来看,现在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三个经济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也都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由政府出面协调成立的组织。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要弥补市场失灵,抛开经济一体化,政府也仍然要参加经济管理。实施经济一体化,就更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凭借其强势地位,通过各种强制性措施,整合制度与规则,迅速获得社会认同并付诸实施,省去经济主体为签订契约、开展并监督其实施过程的许多交易成本。通过政府间的各种互利的优惠协议的签署,使民营资本和企业在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区内进行各项经济活动时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这也就是实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参与的原因之一。

二、经济的一体化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许多学者在谈到经济一体化时,都注意到了政府对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作用。有关经济一体化的各种报道也往往侧重于各级政府之间达成的协调机制、各种经济协调组织成立等,而忽略了一体化中市场的基础地位。这会给人一种误导,认为经济一体化只要政府大力推动就可以实现。其实不然,从国际社会看,目前较为成功的欧盟的经济一体化,其成员国都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不包括新近加入的前东欧国家,它们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从我国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追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自求平衡,产业体系的特征就是大而全、小而全。当时的经济运作方式完全是有政府全力推动的,市场基本上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它也属于一种经济一体化模式,但由于这种经济一体化模式缺乏市场基础,从实际效果来看,它是失败的。目前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的是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在我国刚实行改革开放时,这两个经济区并未提出经济一体化,国内学者也没有提出在这两个地区实施经济一体化的主张。但是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发展,近两年来,有关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研究著述颇多,实际上,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力量不断地摧毁着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传统领域的统治地位,推动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强化专业分工,相互的经济依赖性也自然随之增强,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必然会显现出来,从而也促成其在理论界的研究和提上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议事日程。

三、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往往滞后于实践运动

1953年以前,在国际经济学标题索引中找不到“经济一体化”一词。但是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却始于1951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伴随着欧洲共同体的正式成立,有关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才日渐增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总体来看,一体化的理论主要是针对西方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以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为研究对象的一体化理论相对较少。而且,其理论也往往是在一体化的实践运动中出现新现象以后,相关的理论研究才应运而出,而很难做到从理论上提前进行科学的预见。从我们国内看,改革开放前有关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主要源自于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我们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更多的理论还是处于要不要市场经济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上,对于如何建设市场经济的讨论尚未展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建设市场经济的讨论风起云涌,但对于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不多,即使有一体化的研究,更多的也是侧重于对国外一体化理论的介绍,很少有将国外一体化理论与国内经济一体化运动相结合的。直到近两年,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运动的客观要求,理论界掀起了一股经济一体化的热潮,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这种一体化的研究相对于国内经济一体化的运动来说是滞后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源自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无论从国际社会和国内的经济一体化运动来看,有关一体化的理论总体上是滞后于一体化的实践,一体化的理论往往是针对已经付诸于实践的一体化运动进行事后的探讨和总结,丧失了理论的前瞻性。如果一体化运动一开始就能够得到理论上的指导,相信一体化运动会少走弯路,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专业分工,增强了经济互补性

许多学者都强调实施一体化的区域内部相互之间应当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其实,经济互补性只是实施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缺少资本,资本作为生产的稀缺性要素,如果说资本投放到发展中国家,那么它的投资回报率会很高,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经济的互补性很高,应当有大量的发达国家的闲置资本投向发展中国家,但实际的结果却并非如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随之出现了两种倾向:第一,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第二,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多,产业竞争加剧。

对此,传统的经济理论并没有从一体化角度进行解释,这一方面表明在传统理论中并不认为经济互补性是进行经济一体化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也表明对于经济互补性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传统理论对此并未有较深入的研究。从一体化理论的角度讲,这一时期国际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以欧共体的成立为代表的经济一体化运动的兴起,而欧共体的成员国恰恰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根据斯密定律:市场规模限制专业分工。只有当区域实行了经济一体化以后,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专业分工会越来越细化,从而经济的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凸显。也就是说,经济互补性未必是实施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但是通过实施经济一体化以后,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内的经济互补性会增强。

很多学者在谈到经济一体化时,都强调经济一体化的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必须强。从经济互补性的角度看,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强调经济的互补性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通过实施一体化,使一体化的各成员单位之间加强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经济互补性不是决定是否实施经济一体化的唯一标准。1956年,理查德・李普西和凯尔文・兰卡斯特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即“如果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的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得到满足,结果也未必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个地区在构建一体化的过程中,也许它不如其他进行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内的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强,但是,这决不表明这个地区的一体化建设一定会比那些经济互补性强的地区差。

五、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度的、动态的概念。从一体化所涵盖的角度讲,一体化可以实现一国内部的地区经济一体化、跨国界的几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也可以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从一体化程度的高低讲,一体化可划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经济一体化。从一体化的实施步骤上看,即可以先从某一产业实施一体化,也可以在所有经济领域内同时实施一体化。从一体化的推动力量上看,既有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型一体化(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这种一体化),又有以计划体制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型一体化。从上述对一体化的分类可以看出,一体化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一定角度上讲,一体化本身是一个概念群,所涉及到的理论也就构成了一个理论群。对于一体化的理解,因当是动态的,作为一种具有多维度特性的一体化概念,对它的理解不能僵化。

六、一体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许多人也认为,通过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就能够为本国或本地区带来许多经济利益。例如,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获得投资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获得国外储蓄,以及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输入观念、技术和制度等,以帮助其成功绕过一些传统的实现快速增长的障碍,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加入一体化组织本身并不是一种可以依赖的、能促进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基础。加入一体化的国家和地区必须在实施一体化战略的同时采取互补性的、明确的、连贯的政策和制度,才有可能将加入一体化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利益变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加入一体化只是有助于这些基础因素的出现。一体化是我们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参考文献:

[1]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国内及国际区域合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 林毅夫,李永军.省略er.省略/cn/.

[3] 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 新的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5.

上一篇: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策略研究 下一篇:城市休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