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与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

时间:2022-07-25 06:18:43

大学新生与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

摘要:使用自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对大学新生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这两类大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两类大学生在自身成长、心理需求、职业特性和专业要求四个方面的职业价值观差异不明显,而在社会影响、物质需求两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大学阶段是青年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在主动、积极地调整职业价值观,使自己更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

关键词:大学新生;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指人们进行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时用以衡量职业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标准,职业价值观“体现出职业对个体的意义”,[1]是个体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其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生涯乃至职业成就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在大学生群体遭遇“就业难”的情况下,探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有70多年历史,在职业价值观结构、职业价值观测量、职业价值观理论等方面多有建树。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职业价值观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造成就业问题凸显,职业价值观研究逐渐成为热门,据罗秀英(2006)等人[2]统计,1995-2005年中国期刊网(CNKI)中收录的以“职业价值观”为题的论文有85篇,而在这些研究中,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占绝大多数(63篇)。

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偏重于横断研究,缺少对职业价值观的纵向研究”。[3]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简化方法,假设:(1)社会影响因素比较稳定;(2)大学新生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3)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大学阶段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历自然造成的。那么,比较大学新生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就具有了纵向研究的意义,这种研究对了解大学阶段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要对大学新生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比较,必须首先运用心理测量问卷分别对两类大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现状进行测量。笔者采用凌文辁等人[4](1999)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采用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从中删除了“易成名成家”、“单位级别高”、“有机会出国”、“单位规模大”、“有住房”等明显不符合现实的测量项目,增加了“职业声誉好”、“薪酬公平合理”、“领导有魅力”、“组织文化健康”、“有培训机会”、“能成为专家”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测量项目,并对部分提问的表述进行适当调整,最终形成一个包括27个测量项目的《自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表1)。

2.被试

笔者从金陵科技学院一年级和四年级随机抽取462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测量,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确定有效问卷429份(表2),有效问卷中一年级新生217人(50.6%),四年级毕业生212人(49.4%),男生174人(40.1%),女生255人(59.9%),分布在工学、文学、法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六个学科。

3.研究过程

笔者采用Likert(1932)五阶量表,要求被试就《自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中的27个问题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难以确定”、“重要”、“非常重要”等5个等级中进行选择。施测时间为2009年4-6月。

4.数据搜集与处理

数据录入和处理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6.0。

三、研究结果

1.自编问卷的信度分析

为了评价自编问卷的信度,笔者使用SPSS16.0对原始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发现Cronbach α系数为0.901,表明自编问卷的内部信度较高,各测量项目之间的一致性较好。

2.自编问卷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评价自编问卷的有效性,笔者对测量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KMO值为0.901,(>0.6),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经过主成分分析,笔者发现可以从自编量表中提取出6个主成分(表3):自身成长(Y1)、社会影响(Y2)、心理需要(Y3)、物质需要(Y4)、职业特性(Y5)和专业要求(Y6),其中贡献率最大的因素是Y1(29.005%)。

3.大学新生与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差异

之所以要比较一年级新生与四年级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是为了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以便进一步探讨价值观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发挥怎样的引导作用。

为此,研究者使用SPSS16.0对6个主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4),结果发现两类学生在自身成长(Y1)、心理需求(Y3)、职业特性(Y5)和专业要求(Y6)四个方面的职业价值观差异不明显,而在社会影响(Y2)和物质需求(Y4)方面的职业价值观差异具有显著性。

与社会影响(Y2)因素相关的5个提问分别是:“选择知名大公司”(V14),“工作轻松压力小”(V15),“离家近,交通便利快捷”(V17),“留在大城市”(V22),“别人听到我的职业都很羡慕”(V24)。分析两类学生对以上5个提问的回答不难发现,均值差异最明显的是对V14、V17、V24三个问题的回答(图1),四年级应届毕业生的选择均值明显高于一年级新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两类学生在这3个项目上的P值分别是0.005,0.000,0.000,这表明应届毕业生对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加关注,他们比大学新生更原意选择知名大公司,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的用人单位,并且更注重他人对自己职业的评价。

与物质需求(Y4)因素相关的3个提问是:“收入丰厚”(V1)、“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和福利”(V2)、“职业稳定,不必随时担心失业”(V3)。分析两类学生对这3项提问的回答,结果让人吃惊(图2)。在回答“收入丰厚”(V1)的重要性时,新生的均值为3.9908,远远超过应届毕业生的3.6745,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发现P值为0.001,这表明应届毕业生在评价职业重要性时比新生更加理性,收入在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同时,两类学生对传统的保健因素――“社会保险和福利”、“职业稳定性”的评价也有一定差异。对于“社会保险和福利”,两类学生都强调了其重要性,新生均值为4.2304,应届毕业生均值为4.0190,应届毕业生与新生之间的落差有可能源于应届毕业生对企业保险、福利现状的认知;对于“职业稳定性”,新生与毕业生的价值判断差异不明显,新生均值为4.0415,应届毕业生均值为3.9286。

此次调查除了主问卷之外,还附加了一个问题(A1),让学生分别选出对自己职业选择最重要的三种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类:家庭、学校和其它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中有25.8%的学生将“学校”作为影响自己职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应届毕业生中只有19.3%,可见学校固然能对在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但其重要性不应被高估;同时,应届毕业生中更多人(42.5%)强调家庭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作用,新生的比例仅为29.1%,这表明即将离校的应届毕业生更倾向于从家庭(而非仅仅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职业;另一个数据也在说明同样的现象,选择“自主决策,不接受外界影响”的学生中,应届毕业生中仅有62人(10%),而新生有91人(14.2%)。再分析学校中有哪些具体的角色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结果发现对新生职业选择影响最大的角色是专业课老师(46%),而对应届毕业生影响最大的校内角色变成了同学(27.7%)。

需要解释的是,国内不少人认为“择业观”就是职业价值观,笔者认为这种看法略有不妥,对于已在职的劳动者,他们未必需要继续进行职业选择,因此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现有职业的价值判断;而对尚未初次就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内在标准,因此影响他们职业选择的因素就是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四、讨论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看,“从青少年到成人前期是价值观趋于稳定、价值体系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5],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正处于这个关键时期,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将为其整个生命历程的职业价值观奠定基础。

那么,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大学新生还是应届毕业生,“自身成长”是他们最关注的因素,这表明多数大学生清楚自己这个生命阶段的目标和特点,在进入大学之初,他们将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大学阶段生活一贯的“主旋律”,在即将离校走向职场之时,他们仍然坚持把有利于自身成长作为选择职业的首要标准。

当然,正像笔者所假设的那样,大学新生与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判断职业价值时更重视职业的社会价值,他们比大学新生更倾向以社会的视角来审视职业的重要性,这表明大学阶段也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虽然身处较为封闭的学校,但已开始积极审视更具开放性的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主动以社会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其次,大学应届毕业生对职业能够带来的物质满足的期待比大学新生明显要现实和准确得多,这主要因为此次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拥有就业教育、专业实习以及求职面试的经历,通过这些就业准备活动,他们不仅了解组织对大学毕业生的角色期待,也了解当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状况,他们正在根据社会和组织的要求主动调整自己对物质需求的期待。以往常有用人单位以“眼高手低”来描述大学生的职业化水平,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眼高”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手低”才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探究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不难发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并且尚不稳定,家庭、学校和其它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学校既不是影响大学生(不管是新生还是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当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

1.大学新生与应届毕业生在自身成长、心理需求、职业特性和专业要求四个方面的职业价值观差异不明显,而在社会影响、物质需求两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大学阶段是青年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在主动、积极地调整职业价值观,使自己更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顾雪英.职业价值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01,(1):58.

[2] 罗秀英,熊书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

[3] 金耀宇.国内关于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4.

[4]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44.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46.

上一篇:传播学视阈下假新闻的成因分析及规避 下一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