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困境

时间:2022-10-09 12:49:07

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困境

[摘 要]2008年,中国经济再度经历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成因复杂,属于一种混合型通货膨胀。在物价上涨的表象下面,隐藏着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受制度本身和一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困境。必须采取短期和长期措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关键词]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失衡;紧缩政策;扩大内需

[中图分类号] F1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0-0009-05

通货膨胀可以被描述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1]。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各国都把价格稳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作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货膨胀不仅没有被消除,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在GDP连续五年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再度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形势及特点

由于价格的相对变化和变化时间的不一致性,温和的低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容忍的。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的看法,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有扩大的效应。弗里德曼认为,最佳通货膨胀率应该是实际利率的负值。在欧元区和美国,中央银行所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是2%左右;在中国,公众的容忍度和央行的控制目标是3%左右。但是,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以后,从2006年底开始,中国的CPI再度攀升。2007年3月, CPI涨幅突破3%的警戒线;到2007年7月,CPI增速达到5.6%,创出新高。2007年全年,CPI比上年累计同比上涨4.8%;进入2008年, CPI继续上升,1月CPI同比增长达到7.1 %,二月8.7 %,三月8.3 %。尽管下半年CPI有所回落,但大多数商品仍在高位运行或继续上涨。

当前的通货膨胀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发生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生的时机与1994年和2003年的通货膨胀大体相似。二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依然是物价上涨的导火索。我国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是相伴而来。三是当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全球经济衰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

二、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因素

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既有成本推进的因素,又有需求拉动的因素;既有国内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的因素,又有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的因素。

成本推进的因素主要是全球石油、粮食及其他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2008年2月,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有效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大关,连创新高,5月初已经突破了120美元。低油价时代的终结不仅加剧了人们对于能源短缺和高油价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而且,乙醇汽油等替代能源的开发进一步推高了玉米、小麦等粮食价格和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价格。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直接影响了国内的粮食价格,并形成相互推动,持续上涨的态势。粮食价格的波动逐渐向下游传导,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和猪肉价格加速上涨,直接推动了CPI的上升。尽管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是好的,但是由于国际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不仅推高了国内以此为原料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国控制物价上涨的压力。除上述因素以外,推动成本上升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工资成本的提高。2007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短期内,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甚至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

需求对本次通货膨胀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2007年,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升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资产价格上升主要表现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扬。目前,尽管股票价格已经回落,但房地产价格仍居高不下,房价的飙升直接拉动了与此有关的钢铁、水泥、建材等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和价格的上升。作为中国供求失衡最突出的一个部门,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对本次通货膨胀的产生和进一步恶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才是通货膨胀的根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和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5,280亿美元。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多年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保持的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削弱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央行不得不对增加的外汇储备按汇率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另一方面,为了抵消增加的货币供应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人民银行实行对冲政策,通过发行央票对冲增加的基础货币供应。在当前双顺差的格局下,央行已经无法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通货膨胀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复杂,最主要的是全球经济失衡和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以及2007年已经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现在所面对的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压力,从全球的角度讲,都离不开美元被刻意贬值的结果。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向全球输出了通货膨胀压力,推动了国际市场上石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三、当前通货膨胀的类型及根源

确定通货膨胀的性质和类型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应该采取何种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以及政策的有效性。在现实生活中,单纯的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是很难找到的。萨缪尔逊和索洛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的概念,指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贝多广和朱晓莉(2007)认为,当汇率和资本流动都受到管制时,压抑的对外升值趋势会成为对内贬值的直接原因。对内贬值的概念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PI上涨,而是包括资产价格膨胀在内的广义通货膨胀[2]。周其仁(2007)认为当下中国的通胀不是政府滥发钞票的结果,而是现有汇率形成机制容纳不下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汇率低估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3]。余永定(2007,2008)也将人民币汇率低估、国际资本流入、外汇储备过多作为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4]。

目前导致我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重的,不仅仅是货币发行量过多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导致通货膨胀的包括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等多种因素,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混合型” 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混合型的通货膨胀中,需求拉动的因素偏多一些。

作为经济社会一种常见的病态,通货膨胀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在物价上涨的表象下面,隐藏着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这才是当前通货膨胀的根源。

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消费需求不足。尽管GDP连续5年以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但是城镇居民和农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收入分配格局,造成长期以来内需不足,消费不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短期利益,将土地和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不遗余力的推动地价、房价的上升和房地产业发展;同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量招商引资。尽管在短期内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加和一时的繁荣,但增长的代价是环境恶化、资源过度消耗和贸易摩擦加剧。而房地产市场过热和外资的过多涌入正是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源头。

三是垄断力量对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陈志武(2007)认为,普通民众并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经济增长的好处更多的分配给了政府和垄断性的国企。由于某些产品和服务缺乏竞争和人为的供应不足,其价格并未因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渐下降,而是显示出较强的刚性,这种现象在银行、石油、石化、铁路、电信、房地产等行业和部门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与民争利的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偏离最优,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从表面上看,当前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猪肉和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但在形成CPI的8大类商品篮子中,猪肉的权重是无法与房地产等产业相比的。

四、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困境

无论通货膨胀的近因是什么,通货膨胀都是一种疾病,一种危险时会致命的疾病,一种如果不及时治理,会毁掉整个社会的疾病(弗里德曼,1991)[5]。在通货膨胀扩散的过程中,整个经济社会都受到它的冲击和影响。一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支出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下降。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数据显示,2007年恩格尔系数相比2006年以来罕见上升。恩格尔系数上升,意味着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居民基本生活支出增加,福利下降。二是价格上升与通胀预期相互推动。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不断增加的恐惧,而消费者的恐惧又反过来使物价上涨更快。通货膨胀的预期已经形成,并与价格上涨形成互相推动的格局。三是进一步扩大了已经十分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 0.465的历史高点,2007年突破0.48。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不仅抑制了消费需求,而且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四是由于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形势的日益恶化,自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力求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形势并没有明显的改善,CPI依然居高不下(2008年6月CPI增幅为7.9%),而且正在与PPI正在互相推动、一起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持续增加。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明显,一方面通货膨胀具有一定惯性,另一方面,当前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就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当前通货膨胀还具有输入性通货膨胀的特点,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美元贬值和油价、粮价、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仅靠国内的经济政策是无法消除的。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财政政策易松不易紧。由于中国的财政支出具有不对称性,即扩张容易、紧缩难,财政政策抑制经济过热的职能并没有充分发挥。一方面,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党政系统和公务员队伍,公务人员工资及其他各项费用支出不仅不会减少,而且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增加;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财政政策还具有产业政策的职能,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不可能减缓。此外,2008年是一个多事之年,年初南方发生雪灾,五月份四川发生地震,灾后的重建工作及即将举行的奥运会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低于8%,便会带来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综上所述,可以预测,2008年中国的财政支出减少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已有的研究显示,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货币政策的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货币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一是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用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由于本次通货膨胀属于混合型通货膨胀,对于推动物价上涨的成本推进的因素和国际传导的因素,如粮食价格、油价和工资等因素的上涨,货币政策无能为力。二是货币政策还有一定的外部时滞,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来影响投资、收入和价格往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三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受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例如,自去年以来,中央银行在继续对冲的同时,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以收紧银根。但此时,在住房危机、信贷危机与金融危机等三重危机的强力冲压下,为恢复公众信心和注入流动性,美联储已经多次降息。在中美存在利差和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推动下,国际热钱正加速流入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冲的难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基础货币的供应不可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无法维持,物价上涨的源头也无法消除。

人民币升值无疑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2008年以来出口增速和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人民币升值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一是造成国家外汇储备的巨额损失。二是导致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强化了其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加重了继续升值的压力。三是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成本。人民币短时间内大幅升值削弱了中国自身的成本优势与竞争优势,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一些出口导向型外贸企业的成批倒闭、外企恶性抽逃资金的现象,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一旦出口减速,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业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因此,人民币升值也面临两难困境,快速升值还是缓慢升值?升值的幅度应该是多少?都不容易把握。

对冲政策是中央银行面对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不得已的被动选择,实行对冲政策的成本是高昂的。商业银行持有过多的央行票据,收益受到影响。而且,外汇储备的内生性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继续实行对冲政策可能会导致货币供给更大幅度的波动和经济的不稳定。

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广泛,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冲击,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结构性的偏差。它的副作用是严重伤害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严重收缩国内企业的资金流。例如,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利空因素的影响下, 沪深股市A股价格再遭重创,到2008年7月初跌幅已达60%以上,令大部分投资者财产急剧缩水,购买力降低。紧缩政策对企业的冲击更大,一些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言,不得不承受激增的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取消、贷款利率上调等,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多数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的大量破产不仅造成有些地区经济衰退,而且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而且,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刺激了地下金融的发展,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冲击。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而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只是一种短期的微调措施,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因此不能寄予太高的希望。

五、通货膨胀形势展望及政策建议

2008年下半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将更加严峻,并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PPI的持续上涨。2008年5月,PPI增速达到8.2%,创下三年多来的新高。PPI正在通过流通领域传导到CPI。研究表明,PPI向CPI的传导有4~6个月的时滞。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PPI仍将维持在高位,CPI的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在继续加大。

二是全球能源、原材料和粮食价格仍在继续上涨。在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压力增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限价措施,但这种限制很难控制国内价格的上涨,只能使涨幅有所放缓而已。

三是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不断强化,国际热钱仍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四是房地产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价格泡沫破灭的风险依然很大。

通货膨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依然很脆弱,而且再次对现有的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

通货膨胀危害社会公平和稳定,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和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有丝毫动摇。短期内,具体政策措施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在反通货膨胀政策中发挥的作用,除了对总需求和失业总水平的间接作用以外,汇率还通过进口最终产品价格、国内可贸易品价格、进口中间产品价格三条不同渠道直接影响总体价格水平。尽管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减少过多的贸易顺差、抑制国际热钱流入的必要措施。如何应对经济崛起时期的货币升值压力,德国的经验和日本的教训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为了改变货币政策腹背受敌的现状,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步伐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必须进一步减缓外汇储备增长势头,采取措施削减外汇储备存量。除了通过人民币升值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外,中国应扩大对技术、粮食、原材料以及其他资源类产品的进口,平衡国际收支,充实战略储备,平抑国内物价。

(二)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由于本次通货膨胀属于混合型通货膨胀,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结合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减轻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财政政策主要应包括减税和增加转移支付,一方面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增加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减轻通货膨胀对他们生活的冲击。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和扶持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上。

(三)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源头,日本和美国的教训值得深思。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不仅仅是一个需求过度的问题,人为的供应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必须打破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商的利益链条。一是降低地价,降低土地和房屋交易的各项税费,减少地方政府对卖地财政的依赖;二是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市场供应;三是在房屋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严格限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尤其是境外热钱和国内投机资金的炒作。

(四)能源和原材料

近年来,中国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40%,中国也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尽管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和长期以来国内能源价格的扭曲使中国已经错过了理顺能源价格的最佳时机,油价上涨也会增加治理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理顺扭曲的价格机制仍是非常必要的。

(五)粮食

粮食价格上涨有其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因素,不应人为压制,农民生产农产品获得合理利润的要求应当被理解和尊重,靠价格扭曲牺牲农民利益得到的廉价农产品和物价稳定既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持久的。本轮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应使我们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增加投入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建立保障系统缓解食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者的压力。

(六)预期

预期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预期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当前通货膨胀最令人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公众日渐形成的通货膨胀预期(余永定,2008)[7]。通胀在无形之中剥夺全体人民的财产,引起预期的普遍混乱,增加交易费用。同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吸引国际热钱源源不断的流入,抵消紧缩政策的有效性。预期一旦形成,便会不断的自我强化,很难消除。要消除预期,必须要树立公众对政策的信心,“树立对规则的信心比规则本身更重要”。政府要通过不断加息、增加转移支付和减税来稳定通胀预期。

面对不断涌入的国际热钱,我们应在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中国的资本管制是有效的,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资本管制不能轻易放弃。政府应密切关注和防范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国际热钱,最好出台政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对外资的流入进行限制,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消减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在短期内,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措施并无法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不解决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通货膨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而且,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治理的代价会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在坚决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加快推进市场体制改革,尽快纠正不合理的、扭曲的收入分配制度、税收制度、汇率制度、利率制度和土地制度等,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长期政策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减税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不得不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这种结构性的失衡是无法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纠正的。考虑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需要,货币政策紧缩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尽量减轻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为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国民福利,扩大企业和个人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

国家应大幅削减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真正改变国富民穷的局面。

(二)放开垄断行业的准入限制

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解决,即使通货膨胀率能降下来,过剩的流动性仍会不时地对经济造成冲击。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抑制新的过剩的流动性产生;另一方面,应当积极为已经产生的过剩的流动性寻找出路。除了推动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以外,政府应当积极推进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放开准入限制,引导过剩的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竞争降低某些垄断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减轻整个社会价格上涨的压力,而且可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金融体系

对于中国而言,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三难问题中,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尤为重要,不能让货币政策沦为汇率政策的附庸。如果在放弃资本管制之前建立不起健康、完备的金融体系,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增长便无法保证。货币当局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让利息率在货币政策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引导过剩的流动性向国际资本市场回流。

综上所述,当前的通货膨胀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方面,其背后所存在的问题要比其本身要严重得多。我们应该借助这一事件,认真的审视我们的经济制度和增长方式。通货膨胀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站在了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中国必须要完成这样一个转变,就是必须更多地依靠内需,依靠国内的消费,而不是靠投资和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真正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对于中国而言,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会,机会永远大于挑战。借助于治理通货膨胀,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59.

[2]贝多广,朱晓莉.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J].经济研究,2007,(9):33-47.

[3]周其仁.汇率低估是通胀的根本原因[EB/OL].新华网,2008-4-14.

[4]余永定.2008年中国经济:应对三大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8,(5-6):5-9.

[5]弗里德曼著,安佳译.货币的祸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92.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82-584.

[7]余永定.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十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8,(1-2):22-24.

Inflation and Dilemma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in China

Li Zhichuan

(Department of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renewedly facing the threat of inflation which is caused by complex factors and belongs to a kind of compounded one. There are faults of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and fundamental unbalance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behind the increasing price. Limited by the basic institution and influenced by some internal factors, the macroeconomic policy is in difficult position. When managing the inflation, we must adopt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ive measures to transform the method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e our fundamental economic institution.

Key words: compounded inflation;unbalance of structure;deflation policy;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s

上一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