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聚强:非职业的专业摄影师

时间:2022-10-08 11:39:42

宋聚强:非职业的专业摄影师

回归胶片是必经之路

“小时候我就喜欢拍照,而不是被拍。” 本科在国内学习法律,后在英国读完管理学硕士,目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宋聚强这样说道,“好像潜意识里就喜欢。”

摄影已经是宋聚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英国居住的三年,他拍遍英伦三岛;回国后,尽管工作很忙碌,但在工作之余,他还是喜欢摆弄相机,即使出门旅游,也要大包小包地背着摄影器材……

对于胶片时代,宋聚强记忆比较模糊,印象里只是小时候用过的一些傻瓜相机。作为“80后”,大学时期的宋聚强身处电子热的狂潮:随身听、MP3、数码相机……当狂热散去,最终留在他身边的是数码相机。

宋聚强的第一台相机是索尼F707。随着对摄影的深入了解,他的摄影器材也在不断升级。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数码器材后,宋聚强才重新开始了解胶片。在他看来,回归胶片是摄影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在数码时代,这种回归代表着对摄影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一种记忆和感觉。他现在常用的一些相机如哈苏、徕卡等在色调和质感上也接近胶片,尤其是在拍摄人文主题时,对弱光的表现能力非常好。但他同样认为,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是摄影的历史发展,数码相机在性能上的优越性是胶片相机无法媲美的。

除此之外,宋聚强对摄影的意义也颇有思考。《飘在英伦》是宋聚强的第一本摄影画册,是他游走英伦三年中,记录人文风光的作品集,分为风光、建筑、小品和人文四个方面。“这本作品集更像是我对摄影经历的记录,是一种分享和总结,它很全面,但也很杂。”

回国后,宋聚强也一直坚持拍摄,随身携带相机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不过对于他而言,照片是拍了不少,但真正谈得上是创作的却不多。“虽然我一直在拍摄,不论是风景还是人文题材,但一直缺乏主题的延续。说到底还是年轻,见识不够广,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人文摄影,它有更深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思考和经历。我希望自己能多积累,拍出真正意义上的好照片。”

非职业并非不专业

其实热爱摄影的宋聚强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学习摄影专业、成为职业摄影师,但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决定成为一个非职业的专业摄影师。“我喜欢用灵感控制快门,无压力地创作。而一旦成为职业摄影师,可能就会限制自我,我不希望给灵感戴上枷锁。”

非职业化反而给了宋聚强更广阔的摄影空间,他涉猎的题材非常广泛:风光、人文、人像、商业、体育……在他看来,每一类题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拍摄风光需要等待打动人的时机;拍摄人文需要把握瞬间的动感;风光是平民化的共鸣,人文是内心深处的颤栗……即使是商业创作,宋聚强也敢于尝试和突破,寻找自己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为汽车品牌凯迪拉克在66号公路上拍摄的商业片,就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好评。

宋聚强还热衷于收藏摄影器材,手中有不少玩家级的藏品,他还经常与同是摄影器材控的刘展耘一起探讨学习。

非职业并不意味着不专业。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对摄影的理解和追求上,宋聚强都表现出了专业性。这或许是他在摄影之路上能走得更远的原因。

哈苏带来更多灵感

在宋聚强看来,他拍摄的大多数照片只是一种记录,而不是创作。“记录性的拍摄风光和风光片创作不同。我在旅游时拍摄的几乎都是记录性的,风光片的创作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充足的时间。你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等待,也需要运气。”

身为器材玩家,宋聚强坦言,他并不常使用哈苏相机,因为日常拍摄的照片多用来记录,而哈苏更适合用来创作。“众所周知,哈苏是中画幅相机,所以它的对焦速度比一般的单反相机慢,这意味着我有更多思考的时间。每当我拿起哈苏相机,脑海中就会涌现出更多的灵感。”

谈起对哈苏的选择,宋聚强说道:“促使我选择哈苏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哈苏大师谢墨,一个是刘展耘。谢墨老师带给我的是作品上的震撼,哈苏相机拍出的那种质感和细腻让我有学习的冲动和欲望;而刘展耘对镜头的理解没人能比得上,他对哈苏非常满意,所以也多次推荐我购买哈苏,哈哈。”

只有真正接触,才能了解和热爱哈苏。“以前我没用过中画幅的东西,也就不了解。中画幅相机因为技术的原因,在兼容性上有它的局限性。但这些都不能抵消它的优点—它的画面质感和锐度是单反相机没办法比的。”

“选择哈苏意味着你的摄影上升了一个层次,更具有专业性。它附带着一种潜在的价值,是一种见识和品质。”

虽然宋聚强在英伦三年,现在北京发展事业,但每次回到河北家乡,他都会拍上些照片。“我的家乡很美,有山、有水、有荷花。”而他最大的遗憾也在家乡,因为忙碌,他没有为家人多拍些照片。

目前,宋聚强一边坚持拍照片,一边准备写作出书。拍摄积累至今,小憩一会儿,反思和总结之后再全情投入摄影创作,相信未来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上一篇:远拍近摄总相宜 下一篇:报道和编辑类图片摄影师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