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型高校”创建中的地位和运用

时间:2022-10-08 11:15:04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型高校”创建中的地位和运用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学习型高校组织创建的宣传和发动。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等原则的灵活把握,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学习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77-02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型高校”创建中的重要地位

学习型高校是指高校管理主体依据高等教育目的和规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高校人力资源因素,充分发挥管理客体的积极性,使各要素实现从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到组织学习的飞跃,从而在实现高校共同愿景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增长点的组织。它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管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高校提升战斗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某种已确定的目标而奋斗的一种手段。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已确定的目标而对人和物质运行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沟通等。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管理是对立统一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虚实相济。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管理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高校组织工作效益,从而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目前,高校很多领导同志和广大教职工对学习型组织的真正内涵还不是十分了解,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来进行宣讲和发动。通过宣传、学习与推进,使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领导者从中领悟到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不改变旧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与发展,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运行机制、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树立学习、创新、超越的新理念。

二、创建“学习型高校”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各级组织的行动指南。学习型高校创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地解决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师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t,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要求实施有效的教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激活起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

2.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宣传发动者简单的说教,而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启发教职员工自身觉悟和提升教职员工自我教育能力基础上的教育引导过程。教职工在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条件下,就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自我教育的可能。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应向教职工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翔实的材料,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原则。由于高校内师生员工之间存在着差别,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的工作条件都会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发现深层思想问题要从个别出发,从每个具体的思想起步,通过对大量具体的、特殊的思想问题的分析,找出普遍性、倾向性等深层思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则从一般出发,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不要拘泥于个别的小事。

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自身素质高,工作方法得当,对事物洞察透彻,思想政治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另外,还应注意说理与用情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都是有感情的。根据这一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情感的感染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情感的共鸣和同情心,它能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从而起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做到情真理切,情理相融。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型高校”创建中的运用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人向“组织人”的转变。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今后一阶段各级组织必须努力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创造的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会促进物质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上,高校中的每个成员的素质提高了,实现了全面发展,高校自身就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实现人向“组织人”的转变,从而促使高校组织成员个体价值向社会价值和组织价值的转化。

2.“以师生为本”的服务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会有助于建立一个由相互信任且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所组成的团队。这些人必将会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激发组织个体成员的积极性上,充分为师生员工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使师生员工都成为能系统思考的、不断自我超越的、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积极参与组织学习的、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创新型人才”。

3.人性化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的指导思想将进一步由对物的管理,转为对人的管理,由对人的一般理解的管理,转为人性化的管理。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不再是将人看做是实现高校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是把人看做是高校活动的主体和目的。要把师生个人的价值与学校的价值融为一体,为师生员工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与工作环境。要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师生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潜能,使师生员工能从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感悟中,为高校的发展迸发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是指高校管理主体在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时,通过说服教育、谈心、沟通等方式,而不是仅仅通过行政命令,采取“家长式”、“官僚式”的作风。在这种柔性化的教育影响下,传统的管理职能即监督与控制,将变为协调与服务。这种协调和服务,包括帮助师生员工确立个人愿景,实现自我超越;在全体人员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泛而充分的交流、讨论基础上,建立共同愿景,实现自我超越,并将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灌输到每个员工的心田,激发他们为实现高校整体的不断超越而共同奋斗;为师生员工实现个人愿景和高校共同愿景提供学习、交流、知识共享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协调与服务,消除原有心智障碍。在这里,校长和各部门主任、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已不分彼此,已成为同事、同人和伙伴,都是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4.高校创建学习型系统,有利于加强学习的规划与管理,为学习型高校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处室、各院(系)支部、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学生寝室等多个要素构成学习型高校系统。按照先进的学习理念、健全的学习体系、提高系统创新调适能力的要求创建高校学习型系统。系统各要素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制订培训计划,设计学习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开展网上宣传教育活动,将学习型理论进网络,学习型理念进头脑,学习型方法进课堂,从而形成整体结构模式,明确共同愿景,理清发展思路,增强系统的整体凝聚力,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努力提高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学习学习型组织新理念的基础上把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高校系统构建之中,从而在高校系统内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创建学习型高校组织的始终。

5.校园文化创建的方向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灵活性。高校创建学习型组织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国内、国际或在同一区域具有其他竞争对手所无法模仿、不可替代的、稀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高校的战略管理和战略目标。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灵魂,它是围绕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先进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的制高点,本身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义,既可以直接作为教育教学的要素,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对师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促使组织内成员的不同思想趋于统一,从而为组织价值的实现做出贡献。在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用于促进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与相关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整合高校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充分激发人才个体的奋斗的方向趋向于高校的战略目标,并增强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型高校的灵魂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是学习型高校的主旨,即不断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强调团队学习的修炼,不断通过演练,提高团队协作学习的技巧,提高整个组织的智商,以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运用能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创建学习型高校,就是要全体教职员工克服原有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实现组织的自我超越,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组织共同愿景一旦建立,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围绕这一目标对教职工进行宣传、发动,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组织创建的热情。因此在创建“学习型高校”的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殷凤春(1974-),男,江苏盐城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关于“两课”实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和谐发展观”引发教育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