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语文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08 11:14:48

唤醒语文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子在不断地向前迈进。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大量非语文的因素,语文课堂常常看似热闹,实则“无味”,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甚至有所厌倦。笔者认为,这其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语文意识淡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说,语文是读的,是品的,是悟的,语文能力也在读中、品中、悟中慢慢接触语言材料形成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要想让语感长出新的枝叶,就要不断接触新的言语结构,不断地有所发现,这就需要唤醒语文意识

朱光潜先生说,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第一步是留心它的语文。“留心它的语文”,这简单的几个字,却揭示了语文学习的真理。当它成为一种自觉的关注,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之后,就形成了最可贵的语文意识。而这一习惯,恰恰就是我们最最缺少的,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唤醒学习语文的意识。

一、目标意识――语文意识的基础体现

在日常课堂中,常会发现有一些教师对一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表现得心中无数,带领学生漫无边际地提问、回答、讨论、交流,结果也是不知所云。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材,没有理清教学重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以语文的意识去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把目标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各学段的课程标准,明确方向。其次,要深入教材,“沉”入文本,读出内涵,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体会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此外,教师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应该学到些什么,应该怎样学习,并最终会有怎样的理解、感悟,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在这样的意识下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真正“语文”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展示的语文课堂也才会透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语言意识――语文意识的色彩描述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的确,教学语言也是教学艺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领悟,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描述。

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势。精彩丰富的教学语言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渗透出语文的清香。例如,在《小鹿的玫瑰花》这一个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的教学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里,鲜艳夺目的玫瑰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引出课文)“小鹿就这样一天天地看啊,一朵朵地数啊,他盼望着,憧憬着,高兴着,快乐着,幸福着!就在花骨朵渐渐地长大,快要开放的时候,小鹿却不小心把脚跌伤了。当他伤好之后,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门前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机智发挥。诸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泛化评价,缺乏针对性,且无法满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的需要,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变得木然,失去它的激励作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不仅仅是简单的判断和赞赏,更应注重引导,体现出语文的色彩。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清澈的湖水》一课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

生1:我看到了,湖水里有蓝天、白云、变幻的山峦。――师:你能抓住这个句子的意思来体会,好!

生2:在湖水里,我看到了山石。――师:什么样的山石?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2:“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这些都“跑”到湖水里去了。――师:你真会想象!是呀,这青蛙、雄鹰、石兔、石龟都“跑”到湖水里去了。来,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3:这些山石有的像奔跑的野马,有的像飞翔的小鸟,有的像顽皮的小猴。――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还用了“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了不起!

这样的评价语抓住了学生回答中的言语形式,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生成性训练,把学生不自觉的言语表达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方法之妙令人惊叹。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为评价而评价,还带上了浓厚的语文色彩,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

三、品读意识――语文意识的过程凸显

品词赏句是真正理解、感悟文章的最好方法。只有静下心来走进文本,细细地去品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体现出它的语文味,才不会显得浅薄。一个个文字、句子,看似貌不惊人,却是有温度、有内涵的。等你真正走进去了,就会感受到它的奇妙无比。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细心琢磨,体会作者推敲文字的匠心。

例如,《童年的水墨画》这一儿童诗中的“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读来令人身临其境。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这段文字,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再出示了几段旋律不同的乐曲,有低沉缓慢的,有活泼欢快的,有激昂悲愤的,让学生挑选一首配乐朗读,并问学生:你为什么选择活泼欢快的乐曲?诗人是怎样用精妙的文字把这份快乐的情绪传达给我们的?在交流中,学生似乎也加入了夏日摸鱼嬉戏的欢乐之中。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入境”,使学生充分感受诗中画面的美,同时又让学生“出境”,从审视遣词造句的角度去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会读、会说、会思考、能理解,这不正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吗?

又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是沈石溪写的一篇动物小说,写的是一头大象,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而这一份情感,需要我们从大象嘎羧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从一些关键的词句中去体会。在教学嘎羧回到打洛江边重温往事这一幕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的:你从哪些细节中体会到了嘎羧内心的情感?当学生找到描写嗄羧动作、神态的内容时,教师抓住“亲了又亲”这个词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它会对这块礁石表现得格外亲近;抓住“久久凝望”这个词引导学生思考在久久的凝望中,它似乎又看到了什么;抓住“震耳欲聋的吼叫”这个词想象出它如果是人,会说些什么……可以说,这一个个动作、神态的背后还藏着许多许多内容,可作者仅仅只用了几个词语,把嘎羧的心理活动给省了。像这样的文字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去发现、去体会。这样既丰满了嘎羧的“英雄”形象,提示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又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体会文本内容,还要解决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具有理解言语内容、掌握言语形式两项任务。作为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到文本中“来”,又要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回”,既要得“意”,又要重“形”,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例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个句子很有特色,“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而且都是放在后面,打破了常规的语序,和我们常用的表达方法有区别。我在教学中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方法,先让学生发现这个句子的“特殊之处”,再出示普通方法表达的句子与之相比较,体会出有什么不一样。最后让学生想象记忆中母亲的形象,与现在的形象进行对比,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劳动条件的恶劣、工作的劳累,母亲身体的疲惫、迟钝、衰老……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语文意识会越来越强,语文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要用语文的耳朵去听,要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努力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意识”才有可能得到塑造,得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才能真正学出语文的味道来。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小学实践教学浅议 下一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