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欧洲声乐发展过程史中的音乐剧

时间:2022-10-08 10:11:20

试析欧洲声乐发展过程史中的音乐剧

[摘 要]:本人通过尚家骧老师的《欧洲声乐发展史》中音乐剧的观点,引发了自己关于音乐剧与笑声学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一些思考,认为音乐剧作为新时期美声唱法的一种发展形势,是对美声的继承和发展,应属于荚声学派的一部分。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关键词]:音乐剧 美声学派

近段时间拜读了尚家骧老师的《欧洲声乐发展史》。这本书从原始社会讲到二十世纪;它所涉及的范畴,包括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发展、多种学派的形成、技术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沿革、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理论著作、科学研究的扼要介绍。在此广阔、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又做到了有所集中,以三大章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读后使我对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楚的概念。

一、音乐剧与美声唱法的关系

由于音乐剧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到歌剧的广泛深刻影响,因此它的结构形态、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法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歌剧艺术色彩。例如对歌剧演唱形式的借鉴:独唱,合唱、重唱、旁白演唱;对科学系统的美声发声方法的借鉴,包括气息的均匀流畅、共鸣的使用、起音的舒展、音质的柔韧、位置的适当、发音的自然、吐字的清晰等等。但是即使是已经发展了四百多年的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也是在不断演变的,它与新兴的各种流行唱法的融合越来越默契。不过无论何种演唱风格,对歌者的科学演唱技术和训练有素的表演能力要求都是一样的。而音乐剧在此科学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当今流行和古典歌坛上的“两栖”歌唱家,就是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映,他们的唱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的发展方向。美声唱法的运用,究其根源是受渊远流长的欧洲歌剧传统的影响。但是美声唱法作为一种表演手段,它毕竟是歌剧时代的产物,体现的是歌剧的演唱风格。音乐剧作为一种与歌剧不同的艺术形式,必然需要用表现它自己风格的演唱形式。于是音乐剧对美声唱法采取了既继承又发展的方式来加以吸收运用。

二、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的运用

美声唱法在歌剧的土壤里孕育发展了四百年多年。已经相当成熟。兼收并蓄的音乐剧对美声唱法采取“拿来主义”,作了批判吸收,并结出漂亮的果子.在许多带有古典歌剧风格的音乐剧中,都会使用美声唱法。但是从美声的歌唱技术角度来探讨音乐剧演唱风格问题,我们可以发现,音乐剧演唱者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基于长期积累的丰富舞台经验,往往会根据音乐剧剧情内容、人物角色、情感表现等诸方面因素,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呈现出不同的演唱风格,加之音乐剧的创作者(主要指作曲家、导演)的舞台要求,就势必形成音乐剧演唱方面的多种技巧和多元复合风格。这种多元复合风格,既指不同音乐剧在演唱风格方面存在的多样性,也指同一部音乐剧中多个不同人物角色演唱风格异彩纷呈的丰富性,甚至包括同一个演唱者由于不同角色的需要而表现出的演唱风格的差异性。

例如,《西区故事》电影版中就有许多美声唱法的运用,尤其是美丽的女主角玛利亚(由马尼・尼克松配唱)的几首独唱或重唱《ronight》、《I feel pretty)和后半场的《Somewhere》以及她与阿尼塔的对唱《Ⅱhave a love》。她的演唱清新自然,连贯流畅的美感,给人听觉上的感受是仿佛在头腔的中间如游丝般地轻巧走动,这种运用轻机能歌唱的方式产生的声音效果是轻盈飘逸的。马尼.尼克松在

但是马尼.尼克松与卡娜娃在演唱(西区故事)时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快的唱段的时候发声位置调整幅度要较慢乐章幅度更大。也就是说,唱快的曲调的方法更接近流行的发声方法。我想这里并不是出于什么硬性规定要求歌唱家这样使用声音,而是因为在慢的乐章中,旋律线条更为连贯流畅,用美声唱法的发声位置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地表达同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因为美声唱法在歌唱乐器的调节中更多地运用管道和腔体,密度浓厚,在表达深沉厚重的感情方面是非常得心应手的。但是快节奏的乐句或乐段中却不表现出其优势,这流水般的声线不适合表达强烈的节奏感。所以在演喈陕的曲调时歌唱家采用了牺牲声音的高位置,甚至是牺牲声音的连贯性,而追求吐字的清晰自然,尤其是在电声扩音设备广泛运用的今天,电声共鸣的效果比人为的自己身体的共鸣来得容易得多,自然而然就会更侧重咬字的清晰度了。

现在音乐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我国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新剧目层出不穷,各大艺术院校都陆续设立了音乐剧系和音乐剧表演专业,为中国的音乐剧发展培养这大批的专业人才。我认为在我们的学习和表演过程中一定要明确,音乐剧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以歌剧为基础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与歌剧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音乐剧的演唱同样离不开美声学派科学的演唱方式的支持,它作为新时期美声唱法的一种发展形势,是对美声的继承和发展,理应于美声学派的一部分。我认为尚老师的《欧洲声乐发展史》中将音乐剧与美声学派割裂的观点是欠妥的。

上一篇:独立院校艺术设计方向的建筑素描课程制定与思... 下一篇:高校体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