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试析印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转型

时间:2022-09-24 10:03:52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试析印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转型

摘要:印度曾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的过去,在经过英国的殖民时期取得独立后,印度的发展朝向现代化过渡。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众多人口、多元文化、多种宗教民族和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印度来说,它的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作为有着深厚传统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传统和现代的碰撞,并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印度发展;转型;问题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60-04

印度作为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有着辉煌的过去,并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印度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国际上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和学者做出了许多预言,例如[1]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八个主要文明组成,印度是文明的核心国家之一[2],《外交政策》的《印度能否取代中国》一文,对中印进行比较并预测了印度令人敬畏的经济增长潜力,关注印度的经济发展也成了近年来学者研究的最热门话题之一。①

与欧美国家相比,当前印度有许多明显落后的地方;与金砖五国相比,印度在政治稳定指数,国家外交指数等排名垫底[2]。它的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转型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传统和现代的碰撞,而且对于当前许多学者提出的所谓“印度模式”,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探索中。

一、印度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种姓制度和贱民问题

种姓制度是印度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今印度社会的一大特征,它集中反映了古印度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并在当今印度社会仍然多层次地发挥着影响。有学者认为,种姓制度即使不是英国人发明的,至少也是因为英国的统治而成了一种“特别严格”的社会现象,一种“独属于印度的文明的社会的形式”[3]。英国的做法在客观上强化了印度人的种姓意识和等级观念,加剧了种姓对立,从而“导致了种姓制度的凝固化”[4]。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发展的毒瘤。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曾说:“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印度要想发展和强大,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如果不彻底消除种姓制度,那么它的“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和社会公平只是徒有虚名。现代化问题不仅是政治经济的现代化,还应有人的现代化。所以说,种姓制度已成为印度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严重桎梏。

(二)民族和宗教问题

印度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部族的国度,民族构成十分复杂。而且各民族创造了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拥有自己的和生活习俗,这种状况本身就包含着民族分离主义的倾向[5]。

在印度,宗教不仅仅是个人信仰和精神寄托的方式,也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渗透于个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印度教不只是一个宗教或一个社会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2]。宗教,一方面造就了印度民族内向、自我封闭以及因循守旧的心理特征[6];另一方面,宗教也往往是印度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诱发因素。进入90年代,一些宗教主义政党打“宗教牌”而一些本来不属于宗教派的政党也出现教派化的倾向。

教派冲突造成印度在政治上缺乏民族凝聚力。印度若想减少这种内耗,建立社会发展的安定和谐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国际机构如《经济学家》杂志把印度的政治稳定指数排在金砖五国的最后,美国的乔治梅森大学的政治脆弱指数和查尔斯顿大学的国家外交指数都把印度排在最后,反映了印度要建立和谐安定的国内外环境面临着重重困难。

(三)沉重的人口问题

国力的强大与人口的数量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只有具备较多的人口才能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一直强大的军队。但人口过多,超过了本国资源和生产的承受能力,则成为国力增长的限制因素。与人口的数量相比,人口的质量更为重要[7]。

印度独立以后,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飙升。这就使印度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短短三十年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12.5‰增至22.2‰,人口总数几乎翻了一番[8]。当前印度的人口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成为了综合国力增长的制约因素,印度人口的爆炸已经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加剧了对资源和就业的压力和竞争,而这正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最主要根源。

从人口质量上看,印度的人口素质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据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的统计,印度的人文发展指数(HDI)1970年为0.254,在114个国家中排名第八十二位;1995年印度的人文发展指数提高到0.446,但在174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百三十九位[9]。从质量上看,印度几亿的贫困人口和40%的文盲,造成印度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中国和印度尽管都是发展中的大国,但无论在人口增长率的控制,GDP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还是贫困人口的增长方面,中国都优于印度。具体(如表1所示):

二、印度的发展模式和转型――传统与现代化的碰撞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是一些有着一定历史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在面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腾飞和民族凝聚力是否增强的重要保障。

印度的发展是在和平的环境下,依靠自身实力不断强大并得到了国际认可。印度的经济成为近二十多年来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总是在曲折中前行,其发展在传统要素的碰撞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印度自1980―2012年的经济增长状况(如图1所示):

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国内市场而非出口,依靠消费而非投资,依靠服务业而非工业,依靠高科技产业而非低技能的制造业,这与依靠向西方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价格的制造品的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模式是截然不同的[10] 。

印度的发展不同于工业革命后的英美模式。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下,当前印度的发展正处于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新经济”迈进,新资讯技术和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模式。作为既拥有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又受大英帝国长期殖民统治的国家,作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国家,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政治模式的转型和向混合的文化模式的转变。

(一)从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模式”模式向“知识经济模式”的转型

印度经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模式”,20世纪80年代的“混合经济体制模式”,90年代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到今天努力发展的“知识经济模式”。

20世纪90年代的印度经济改革过程是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的过程,也是政府淡出市场、减少干预、培养多元市场主题的过程。印度正是通过自由化经济改革,极大地消除了经济发展瓶颈,刺激了市场主题活力,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和企业竞争力。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了“知识革命”的时代,为了适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印度决心做个“知识大国”,发展新科技和实施科教兴国并向知识经济模式迈进。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企业尤其在“软件”基础建设领域,即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更胜一筹,如软件业、生化业或广告业等创新性行业。凭借着众多的科技人才,印度近些年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航天、医药和IT产业。印度的战略目标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带动经济的发展。印度注重产业和学术的结合,逐渐变成了世界研发的中心,各国大公司的研发中心纷纷转移到印度,“世界办公室”的称号也逐渐地被更多的人所认可。随着经济改革和知识经济的,印度未来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也是必然趋势。

(二)从强人的威权政体向现代西方议会民主制模式的转变

印度在独立之前一直受英国的殖民统治,殖民统治结束后英国的议会民主制是留给印度的重要遗产,它也深深地影响着印度政治模式的建立。但印度的民主制度和模式与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是不完全一致的,因为印度中央和各邦的关系具有很强的集权特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印度人民党打破国大党一直主宰印度政局的局面,印度政党制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

表2印度历届总理

注:此表由笔者自制。

党主宰的多党制并存的局面。从表2可以看出,90年代前印度政坛基本上是由尼赫鲁家族和国大党把持,90年代后这一局面才有所转变。所以说印度政治具有东方的威权主义的某些特点和“强人政治”的特征。

印度的民主政治模式在形式上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制定了一部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自由健全的选举制度;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并存的政党制度;实行西方式的文官制度[11]。印度的民主政治发展到今天尽管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无论怎么说它都为印度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是印度发展经济和真正强大的坚强后盾。

(三)从传统意识向传统与现代文明混杂的文化模式的转型

印度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现代国家。从这一方面来讲,它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伟大”传统的当代国家之一。像中国一样,印度是一种国代文明的中心地带。印度社会的好几个方面都能说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大国[12] ,而是有代表性的世界性大国。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决定着印度的定位也影响着国家战略思想的制定。

印度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之一,上千年来文化和政治一直保持稳定[12]。这种文化的传统造就了印度多文明、多宗教和多语言的现实,也使印度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倡导了“不结盟运动”。但印度的传统道路的发展轨迹在英国殖民统治后结束,印度开始被迫向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模式的过渡。

但由于印度传统文化的极端顽固性,这使得它在现代化的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艰难而又缓慢。

三、小结

印度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一直有着自己的国家战略和宏伟蓝图。早在印度独立前,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说道:“印度以实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有可能的。”[13]但要实现这一战略,对于处于当前转型时期的印度要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由印度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徘徊于传统和现代之间一直是印度近代以来的主要特征。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当年访问印度后曾感慨地说:“印度,你只要见一眼就永远也忘不了,因为它同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 马克・吐温既感慨于印度悠久灿烂的文化,感慨于印度宗教习俗的繁多,更感慨于其传统色彩与工业文明交汇混杂的神秘气息[14]。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传统文化抗争着国际化的浪潮。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一些人突出表现传统文化,一些人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反对甚至激烈抵制的举动。另一方面,传统和现实的碰撞在政治上表现为现实主义和宗教复兴主义的并存。

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印度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转型问题。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发展和问题并存,也是当前印度现代化过程的典型特征。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印度存在着一些奇怪的反差:它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第十一位,然而世界上超过1/4的贫穷人口却生活在印度;它是第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但是近亿印度人尚未得到稳定的电力供应;他有250所大学,在2004年接纳了320万理科生,然而39%的印度成年人是文盲[15]。尽管印度的现代化之路并不平坦,但他们仍然朝着做“有声有色的大国”的战略迈进,在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中,印度在21世纪的世界体系会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Henry A.Kissiger, Diplomacy, Simon&Schuster, New Yew,1994, PP.23-24.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中译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0-167.

[3]富勒.今日种姓(C・J.Fuller, ed., Caste Today)[M].德里,1997:6.

[4]邱永辉.论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种姓制度的变化[J].南亚研究季刊,1991,(4).

[5]李芳,刘沁秋,著,钱乘旦,主编.印度―在第三条道路上踯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248.

[6]S・拉达克里希南.印度哲学[M].伦敦:1923;陈峰君.印度社会论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7.

[7]孙士海.印度的发展机器对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8.

[8]方广昌.印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6.

[9]Tata Services Limited,Statistical Outline of India 1998-1999,P.276.

[10]Gurcharan Das,“The India Model”,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2006.

[11]陈峰君.论印度模式及其转型[J].南亚研究,2000,(1).

[12]斯蒂芬・科亨.大象和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M].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4.

[13]Nehuru,The Discovery of In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56.

[14]环球时报,2002-09-05(3).

[15]印度瞄准知识超级大国[N].文汇报,2005-04-10.

①这方面详细内容可参见Yasheng Huang and Tarun Khanna,“Can India Overtake China ?”Foreign Policy,July/August 2003http:///2012/02/brics/。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徐静(1980-),女,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从事国际关系与欧洲一体化研究。

上一篇:略谈《政治学基础》中的某些疏忽―― 一种批判... 下一篇:试论军校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