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优秀教研员应具备的素质

时间:2022-10-08 08:03:54

做一个优秀教研员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 教育科研工作;教研员;具备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3—0024—01

当前,教育科研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还缺乏必要的认识,重视不够,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教育科研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有些学校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科研条件比较差;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着“活动多实效少、课题多结题少、成果多推广少、重复多创新少”的现象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每一个教研员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机遇大于挑战,为此,做好教研员应具备以下几点。

勤于学习,为专业引领打好“底色”

目前,在教研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学习不足、理论水平不高的状况,导致教研工作在低水平的层次上重复运作。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凭过去的经验和策略指导很难适应层次不穷的教育变革。因此,做好教研工作,学习要走在前头,在学习中研究,在教学研究中学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读书学习就是打“底色”,教研员打好这一“底色”尤为重要。读书理应成为教研员专业引领的内源性需求。在与经典对话中、在大师的引领下,教研员可以走出狭小、走出平庸,走好专业引领之路。

乐于奉献,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研员的工作是辛苦的,他们既背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又担负着组织、指导、带动学校教研工作,量大,任务重。要做好教研工作,必须有吃苦耐劳、辛勤奉献的精神。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经得住失败,耐得住寂寞。一个好的教研员不能为自己谋名利,而要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促进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上,把自己的教学优势转化为学校教师成长的优势,主动为教师提供服务,引领教师成长。

提高认识,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从教研员本身来看,认识不到位,误把检查教案、查课、查作业当作自己的职责,多数时间放在跟班、跑腿、应付检查等行政事务上,心浮气躁;从学校开展情况看,教研工作没有围绕本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确定教研主题,“教”、“研”两张皮。为此,在教学研究中,我们应该提倡行动研究:一是为了学校的研究,二是在学校中研究。“为了学校的研究”就是教师研究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形成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改进即成果的共识。在实际工作中,要用明亮的眼睛发现教学当中动态生成的实际小问题;要用敏锐的嗅觉捕捉先进的理论帮助我们破解教育难题;要用科学的思维总结经验,推广成果;要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教育的本真,提升我们的价值,体现教研魅力。

明确职责,树立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

在教科研工作中首先要做到“三心”。一要贴心,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信任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开放、民主、富有个性的教研氛围。二要留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注重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建立教师科研档案。三要用心,积极开展学术沙龙、课堂观摩、主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说课评课等主题活动,构建“参与互动式”研训模式,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在交流中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其次,要解放我们的思想,树立大教研观,要把教研组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基础工程来抓,要利用多种形式培训教研骨干,根据结对学校及片区,搭建校际、校内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网上博客,形成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教研网络体系,实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成长的目的。

勤于总结,养成反思的习惯

课改重在实践,但离不开对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批判性总结和深刻反思,改革就只能停留在经验层次上,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形成影响力的教育方法。为此,教研员要在听课评课、座谈研讨、对话交流等调研活动中开展反思,要借助问卷调查、成绩测查、写教育日志和教学随笔等方式搞好反思,并使反思成为教研员专业生存的新状态,使专业引领变得更为厚重。要进一步提升课改实施水平,必须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上升过程。教研员要善于收集和征集课改信息、课程实施的资料,建立信息库、案例库、工具库,为教学实施提供丰富的物质保证,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思考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