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保健食品当药品

时间:2022-10-08 07:21:50

莫把保健食品当药品

【相关链接】2008年12月中旬,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行为的通知》,禁止经营与药品包装相似、与药品同名或者名称相仿、宣传主治功能的非药品类产品……

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会把五谷杂粮、果蔬肉类等普通食品当作药品来对待。然而,当碰到一些保健食品时,对其表述的功能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把它和药品的作用相混淆的,却大有人在。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

保健食品与药品是有着科学界定、严格区分的,用途也截然不同。

保健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药品是用于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用以预防、治疗疾病的。

一些保健食品本身极具迷惑性,有的是外观与药品相似,混淆视听;有的是在功能介绍中,暗示对疾病有疗效,混淆概念。人们比较熟知的,如以“江新牌草珊瑚含片”冒充“江中牌草珊瑚含片”,以“新21金维他”冒充“21金维他”,以“念堂庵川贝枇杷膏”冒充“念慈庵川贝枇杷膏”等等。这些貌似药品的商品,近来被一些媒体称为“山寨药”。“山寨”是2008年我国的流行语,凡有模仿、复制、不正统、不入流的都被冠以――“山寨”,象“山寨手机”、“山寨春晚”等。但“山寨手机”总还能通讯,“山寨春晚”能娱乐大众,而“像药不是药”的保健食品,不具备药品的疗效,冠之以“山寨药”会误导公众,如此称呼似乎就不妥了。

另外,个别保健品的推销人员为了谋取利益,在社区组织产品宣传讲座、赠送或优惠购买的产品活动中,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将保健品当药品使用。

最具迷惑性的,则是非法添加了违禁成份的保健食品。服用后,貌似“立竿见影,功效神速”,其实耽误治疗,加重病情,危害健康,贻害无穷。因此,“劝君识清庐山真面目,莫把保健食品当药品。”

如何避免将保健品当成药品

那么,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如何避免误入陷阱、上当受骗呢?。

首先,建议消费者到医院配药,或到正规的药店去买药、索要销售凭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行为的通知》后,各级地方药监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力度,规范药店行为。

其次,要学会从外包装上识别药品与非药品的不同。正规的药品包装盒上都明确的印有药品批准文号,具体描述为“国药准字+1个字母+8个数字”;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数字”,且有蓝帽子的标识。既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品的批号可以是“某省的简称+卫健用字+数字”,或是有“消”、“食”、“妆”、“防”字等批号的产品,甚至没有批准文号。

再就是高度警惕互联网上出售的药品。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的网上合法药店仅10家(【编者按】参见《家庭用药》2009年第2期“药品安全百事通”栏目)。

如果买到了假冒药品的产品,要及时向药监部门投诉,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举报投诉电话是962727。

上一篇:肾病患者自我调节电解质平衡 下一篇:您知道“药品的生命周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