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件小事,让我有枝可依

时间:2022-10-08 06:44:56

读书这件小事,让我有枝可依

小时候,每个学期,开学到学校领了书,我都会把除了数学课本之外的课本翻一遍。那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对陌生的文字和清新的油墨香的喜欢。

那时,由于课外读物匮乏,所以即使是《小学生优秀作文》《如何写好考场作文》之类的书,同学们也会争相传阅。为了争取多读几本,我常常一边走路一边读书。虽然边走路边读书对视力不好,但我的阅读速度变得很快,这也算是一大收获。

随着课外阅读的时间增加,我开始想不一样的事情,写与同学不一样的作文。之前,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考取父母喜欢的“第一名”,习惯阅读之后,学习渐渐变成一件我自愿去做的事情。读书这件小事,它在我的身体里,缓缓浇灌出一个令我自己都感到陌生而欣喜的灵魂。它无需五谷养育,与是否对前程有利无关。它就像我偷偷养的一盆不知名的花草,由我随性浇灌。我不知道它是否会开花。如果会,能开出什么样的花朵?

其实,我的读书之路比成长之路更加无从说起。因为害羞且固执,所以我既不敢去请求老师指点,也不愿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我单纯靠好奇心和热情驱使着去读书,因此并没有培养起区分阅读物好坏的能力。我请求父母给我买更多的课外书,却并不清楚,自己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应该怎样读书。所以,在中学时代,我一度认为大家之作枯燥无味,迷失在“青春疼痛”系列小说中。我甚至模仿某些作者华丽而阴郁的写作风格,“为赋新词强说愁”地堆砌文字,把作文写得冗长而沉重。

说来惭愧,直到高中二年级,我才渐渐从郭敬明、安妮宝贝笔下的青春的忧郁中走出来,体验过三毛、迟子建文章里的浪漫与温柔,认识到史铁生、白先勇、米兰・昆德拉的文字魅力,初见曹雪芹那细腻如发又纵横捭阖的大师风范。

读书之路是一条自我摸索的坎坷之路,幸亏我没有固执地在华丽的文字和悲观的情绪中沉湎。我喜欢做摘抄笔记,也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些坚持下来的小事,让我回望阅读之路时,看得见自己的脚印。

读书这件小事,是什么时候让我走出狭窄而混乱的私人天地,真正见识到文字的力量呢?大概要晚至大学了。直到大学,我才在学校图书馆的书山、书海中感受到“凄美的绝望”――村上春树说:“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同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文学大师们的高度令我望洋兴叹,因此我感到凄美的绝望――即使绝望,也是美的,所以凄美。

这几年来,既有老师领路,告知我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作品的精妙之处,又有好友交流,拓宽我的阅读视野,还有报刊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帮我对文章进行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我才稍稍明白,从世俗生活中拿出时间去参观他人笔下的瑰丽世界,用心去体验生活,想象故事,并落笔成文,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以往体内那个细小的灵魂渐渐长到可以与我对话的程度,我心甚慰。

有人说“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然而,对于我而言,是难过时读书,愤怒时读书,糊涂时读书,失眠时无事可做,还是只能读书。读书这件小事,从我的一个小习惯变成爱好,变成交友方式,甚至变成无处诉说时的一种寄托,陷于黑暗时的一道细微的指引之光。直到如今,变成实实在在的谋生方式。我突然意识到,我本无枝可依,是它愿意借一扇窗让我远望,空出一处角落让我久坐。

夜半灯下,在字里行间寻找到宁静的时候;阅尽手边读物找不到想要的文章,自己动笔写的时候;被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为难,最终“攻克”它们的时候……这些时候让我意识到,持续十余年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令平凡的我如今能有一技傍身,免我无处可去,无人可诉说,无枝可依。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无比感激。

上一篇:上海规划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海事司法中心 下一篇: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